袁方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研究述评
袁方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8)
摘要: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论题展开: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时间思想与社会空间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的视阈拓展。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研究呈现多维化趋势,从对自然时空批判走向自然与社会时空相统一、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走向文本研究与社会历史相统一、客观性研究与人的价值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时空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与学术话语权尚需加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社会时间;社会空间
时空问题是哲学史上经久不衰的研究命题,20世纪90年代,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成果引发了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的研究热情,随后又陷入停滞期。近十年来,学者们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进行了深度挖掘。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体性总结和反思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的深入研究。
20世纪90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的讨论中,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时空观与恩格斯的时空观不同:马克思从考察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出发,尤其是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作为时空研究的出发点[1],关注的是社会时空;恩格斯关注的则是自然时空[2]。近年来,更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是自然时空与社会时空的辨证统一。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时空观是通过实践论对传统时空观进行改造而形成的。实践的物质性澄清了自然时空与社会历史时空的内在联系,将前者确立为后者的前提;实践的主体创造性及社会历史性,阐明了社会历史时空的实践创造性特征[3]。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时空是人们在从事专属于人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由自然时空转化而来的,它与自然时空形成了相互渗透、转化和互动的辨证关系[4]。
以往学者们研究时空问题存在的前提假设是自然时空与社会时空对立的二元论,但这种二元论的有效性值得怀疑。有学者认为这种前提预设是学者们强加于马克思本人的,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支持,与《资本论》及其他经典著作相悖,与马克思所处的历史环境不符。学者们强调自然时空与社会时空不是对立的时空,而是时空的两种不同规定性。时空的二元论造成了目前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研究的停滞,所以提出时空具有测度性和价值性,用测度时空与价值时空的二重性取代自然时空与社会时空的二元性才是马克思主义时空研究的新出路[5]。
人类实践活动是社会时空的起源已成共识,如何进行逻辑论证成为马克思主义时空研究的重点。
一种观点提出,人类实践活动是由生命运动、物理运动和社会运动复合而成的。三种运动各有其内在的运动节律,即时空特征,因而构成生命时空、物理时空和狭义的社会时空的统一,而社会时空就是这三种时空形式的统一或运动节律的复合。这种统一是包含各个层面运动特殊性的差异与矛盾的统一[6]。
上述论证过程不过是将社会时空的起源问题等同并转换为社会时空的构成问题,或者等同并转换为社会时空意识的起源问题。这两种转换都是考察时空的某种规定性的起源而非时空本身的起源。无论是实证还是思辨,抑或二者的结合,在具体考察过程中,人们总会无意识地将时空问题转换为时空在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分别表现出来的规定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人们要发现人类实践活动创造时空的逻辑进程,必须要准确把握时空本身、时空意识及对时空意识的反思三者之间的关系[5]。
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思想的研究日益呈现出具体化倾向,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两方面进行探究。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时间思想
马克思主义社会时间思想主要集中于马克思的时间思想,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概念之维。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理解的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人的生命尺度和人的发展空间,它具有革命的时间性、历史的生成性和能量的转换性[7]179-209。
二是结构之维。此观点认为劳动形成了社会时间结构:社会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劳动时间又分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自由时间又划分为闲暇时间和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8]。有学者提出马克思社会时间的三重视阈:哲学视阈中的生成性时间、经济哲学语境中的物化劳动时间和人学视阈中的自由时间[9]。
三是关系之维。这种观点认为自然时间是地球运转的物理时间,社会时间是指人们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时间,它们不是两种时间,而是同一种时间的两个向度或同一种时间在不同领域的表现或变体[10]。有学者强调马克思社会时间的本质是实践,它表现为相对可逆性、主客体统一性和价值特性[11]。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思想
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空间思想近年来不断被学者们挖掘出来。针对“空间转向”泛化问题,有学者反对把《资本论》误读为“反空间主义”[12]。概言之,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主要从三种语境进行阐述。
一是资本语境。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以世界历史为研究视角,以资本全球化为现实语境,把社会空间的重塑作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体现为落后民族和国家的空间剥夺、全球自然空间的过度资本化和虚拟资本的恶性膨胀及虚拟经济空间的风险[13]。
二是政治语境。此观点认为马克思阐述的“社会个人”,不仅具有历史性、社会性,还具有空间性。社会建构论和关系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审视当代空间问题的基本理论视阈[14]。有学者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隐含着时间范式和空间范式,提出要以整体性视野构建时空整体范式[15]。有学者分析了当今资本主义制度出现的新特征,提出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为出发点的宏观政治革命必须在微观层面实现空间批判的转向,以瓦解作为资本生产场域的抽象空间的总体性革命[16]。
三是人学语境。有学者认为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三重空间,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17]。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传媒技术的普遍应用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在当下历史境遇中的思考,虚拟空间、传播空间成为学者们关注的新课题。有学者认为,人类已进入虚拟时空,虚拟时空呼唤理论表达,所以虚化与实在、确定与模糊、差异与规范之间的关系成为虚拟时空的核心问题。时间的可逆化与空间的共享化、时间的即时化与空间的流动化、时间的弹性化与空间的压缩化成为虚拟时空的显著特征[18]。另有学者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时空思想并阐明了网络时代传播时空的变迁[19]。
总之,近十年来,学者们普遍将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社会时空作为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研究的出发点,研究呈现多维化趋势,且从总体叙事走向具体化研究,从客观性研究走向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宗旨,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的拓展和深入。就基础理论而言,研究还未能出现重大理论突破:一是基础理论的范畴尚需明晰,如时空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表达、时空的普遍性与具体历史性的关系等;二是对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无条件”的前提批判不足,影响研究视域的扩宽;三是研究议题尚未全方位展开,就社会科学理论的综合性发展趋势来看,还有拓展空间;四是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的学术话语权在当今社会科学领域有待加强,这也正是理论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俞吾金. 物、价值、时间和自由:马克思哲学体系核心概念探析[J].哲学研究,2004(11):3-10.
[2] 刘奔.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空特性初探[J]. 哲学研究,1991(10):3-10.
[3] 胡刘,祝莉萍. 从“自在时空”到“社会历史时空”:马克思对传统时空观的实践论改造及其意义[J].学术研究,2012(6):17-22.
[4] 楼健,庄立峰. 马克思社会时空理论探微[J]. 浙江学刊,2015(1):121-125.
[5] 王林平,高云涌.时空二元论的理论困难及其解决出路:对国内有关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研究的前提批判[J]. 哲学研究,2013(8):10-14.
[6] 王南湜. 社会时空问题的再考察[J]. 社会科学战线,2009(3):225-233.
[7] 熊进. 马克思的时间概念[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8] 黄志军. 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探析[J]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1-26
[9] 孙乐强. 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三重视阈[J]. 福建论坛,2005(9):51-55.
[10] 胡敏中. 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时间观和社会时间观[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38-43.
[11] 汪云娣. 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时间本质及基本特征[J]. 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39-44.
[12] 王南湜. 解释“时空压缩”现象需要“空间转向”吗:一种基于扩展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透视[J].学习与探索,2015(1):1-11.
[13] 李春敏,张仁彪. 资本全球化视阈下的几个社会空间问题: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初探[J].天津社会科学,2010(3):4-9.
[14] 王志刚. 历史唯物主义视界中的空间政治思想:对《1857-1858年经济手稿》的政治哲学解读[J]. 社会主义研究,2014(2):48-54.
[15] 刘胜湘,戴卫华.从时间范式、空间范式到时空整体范式: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的当代审视[J].教学与研究,2015(3):52-59.
[16] 温权. 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与日常生活的总体性革命:一种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激进尝试[J].理论与改革,2016(2):8-14.
[17] 张康之. 基于人的活动的三重空间: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4):60-67.
[18] 贾英健. 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实践维度与虚拟转向[J]. 理论学刊,2013(4):69-76.
[19] 王晶.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时空观[J]. 当代传播,2011(5):21-24.
(责任编辑:王兰锋)
收稿日期:2016-04-06
作者简介:袁方(1969—),女,江苏泰兴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B0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4—0051—03
Summary of Recent Research on Marxist Concept of Social Time-space
YUAN Fang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s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The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Marxist concept of social time-space in china this decade focus on following aspec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Marxist concept of time-space; Marxist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and its new exploration. The research on Marxist concept of time-space signals the change of multidimensional vision. Research on it has transformed from critique of natural time-space to combination of natural time-space and social time-space, from research based on text to combination of reality, objectivity and human value. But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discourse right should be built up.
Key words:Marxism; social time-space; social time; social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