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评价的不同视域分析

2016-03-06 16:26李蒙
关键词:悲观主义乐观主义

李蒙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技术评价的不同视域分析

李蒙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技术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社会、伦理问题。技术乐观主义者对技术带给人类的益处进行了肯定;悲观主义者认为技术对于有意义于人类的关系造成了损害;情景主义者认为技术结果取决于技术设计和使用的社会环境。对于技术,我们应做出辩证、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不是陷入某种偏激的立场。立足于正确的思维路径来认识和发展技术将弥合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分歧,使得情景主义的内涵更为完善,才能真正地为人类开辟由技术创造美好生活、迈向光明前景的道路。

关键词:技术评价;乐观主义;悲观主义;情景主义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技术时代,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渗透和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从某种程度而言,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始终伴随人类生活的基本文化现象。值得关注的是:技术在带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的社会、伦理问题,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技术的这种双刃剑作用及其强大的传播和渗透能力引起了无数思想家的反思。这种反思形成了一种具有内在路径的学术传统,也形成了不同的技术评价视域。在对技术进行的反思评价中包含了对技术的界定问题,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尽管人类一直被技术所渗透和包围,但若试图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却是困难的。正如德国哲学家F·拉普所说的那样,倘若要给技术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人们马上就会陷入困顿[1]20。因此,一味地纠缠于技术定义本身就已经陷入了一种思维误区,明智的做法是从关于技术的观点和态度入手进行探究。一般而言,对技术的评价有三种不同的认知路径:第一,乐观的态度,即对于技术带给人类的益处进行了肯定;第二,悲观的态度,即认为技术对于有意义于人类的关系造成了损害;第三,情景主义态度,认为应该通过技术发生、发展背后的政治、社会整体背景来考量技术的作用,技术自身没有对错之分[2]8。通过分析关于技术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有利于我们对技术做出辩证、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不致陷入偏激的立场之中。

葬礼上真有那么多调子吗?我们请杨树彬和一起聊天的其他苗族芦笙艺人列举,仅列出了几十调,不足100调。比如,“《起奠调》有36调”、“献饭24调”,等等。坡业村的陶兴文的解释可能更有道理,“360调是虚数,对应360天,一天一调。”

一、乐观主义观点及质疑

在乐观主义者看来,技术从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解放者的角色,因为技术具有将人类从饥饿、疾病和贫穷解放出来的潜能,同时技术也是物质改善和人类实现梦想的源动力。在他们看来从技术最近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技术具有以下四类益处[2]7-10:

(一)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益处

第一,技术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标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工业国家的生活水平几乎翻了两番,医疗、卫生、营养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机器替代人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物质的改善表明人类从自然的控制中得以解脱。在古代社会中,人类一直梦想摆脱饥荒和疾病的困扰,而这一梦想正通过技术革新得以逐步实现。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们将技术视为改善生活的主要希望。从长期来看,通过技术的进步提高生产力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将使每一个人受益,人类的物质需求将被最大限度满足,这就为超越物质主义奠定了基础。

第二,技术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存选择机会。今天的人们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是因为技术创造了新的选择,提供了范围广泛的产品及服务,社会和区域的灵活性允许人们具有更多的机会来选择工作及工作场所。技术散发的活力使人类从静止的、受限制的工作中解脱了出来,从而使人类拥有了更多的自由。

第三,技术使得人类拥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机器替代了人类从事了很多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事休闲和娱乐活动,这就使人类有机会消除早期工业主义的单调、乏味与无聊。人类历史表明,对于休闲和文化的追求一度仅是少数人的特权,大部分人要从事奴役般的工作,而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这样的状况。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在理想状态下,人类需要做的是那些机器所不能胜任的工作。

第四,技术改善了人类的交流通讯方式。借助于新的交通形式,人们可以用几个小时就能到很远的地方旅行,而在过去,可能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借助于电子技术,通讯的速度、范围都极大地扩展了,视觉、听觉方面的新技术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通讯都很便捷,人们在“地球村”中加强了交流、理解和相互认可。因此,技术不仅仅带来了物质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心理上、社会上的无穷益处。总体上而言,对于技术持乐观态度的人非常欣赏技术为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二)部分学者的悲观主义观点

Melvin Kranzberg是技术发展历史方面的著名学者。在他看来,生活在工业社会中的人比生活在农业社会中的人具有更多的自由,因为人们的工作时间几乎缩减了一半;工业社会提供了更广泛的就业机会、社交和娱乐活动,人们的需求得到极大地满足。Emanuel Mestnene指出,每种技术都具有益处和风险,人类的任务就是对技术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有些技术污染了环境,但有些技术可以消除、减少污染。新技术可能替代某些个人,使他们失业,但新技术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岗位。他还指出,19世纪的工厂和20世纪的生产线的工作有些确实环境很脏,而且枯燥乏味,但新技术也允许人们拥有更多的创造性,也突显了个人的主体性。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指出,后工业时代已经开始显现,在这一新社会中,权力建基于知识而非财产。占主导地位的阶级将是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主要的机构将是诸如大学、工业实验室、研究机构等知识型机构。经济将重点关注服务而非物质产品,决策将依照理性技术而做出。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社会价值有了比较一致的认知,专家们使用合理技术,如决策理论和系统分析来合作制定社会计划。

(三)对乐观主义观点的质疑

乐观主义的观点为我们展示了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美好图景,但以上的观点由于没有考虑经济权力以及自我利益机构对于技术发展方向的影响而备受质疑,质疑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术引起的环境恶化代价和人类风险难以估量。乐观主义者坚信: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有人指出,污染去除技术可以处理许多工业的污染问题,但通常只是以间接的、滞后的方式产生效果。有些污染很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显现出来,正如许多科学家没有预料到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一样。另外,土地的腐蚀、沙漠化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全球暖化、温室效应也对人类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一方面,大规模生产创造了标准化的产品,众多媒介倾向于塑造统一的国家文化。这必然导致个性逐渐丧失,区域和宗教的差异也将被工业化的标准性所消减。另一方面,工业化标准出于效率的考虑鼓励齐一性、统一性,因此,善于合作的个人会得到奖励,这样一来,介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都逐渐机械化、目标化。人类的身份借助于组织中的作用进行定义,趋同于大众社会的结果将是丧失个体自由。批判者指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电子化、计算机化、自动化的社会要比早期的工业主义产生出更多的多样性。

第二,由使用技术引起的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是:人类远离了自然。人类统治自然的思想具有许多渊源:西方宗教传统通常要在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划分明确的界限。有学者指出一旦技术狂热分子将自然视为是被控制被管理的对象的话,那么自然的价值将被严重贬损。技术专家们往往专注于自己的技术圈中而忽略了自然世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对于自然的考量更多地体现于技术批判的思想之中,而非那些对技术持乐观态度的思想之中。

第三,技术促进了经济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只有相对富裕的国家和团体才有能力获取最新的技术。富人和穷人之间的鸿沟在技术的介入下显得更为突出。在资源有限的情形下,要想使所有国家达到富裕国家的生活水平是一种空想。这就需要我们从公平、正义的视角认真考虑技术成本和收益的分配问题。

第六,需要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技术被视为是应用科学,有些人宣称:科学关乎发现,技术关乎应用,人关乎执行,这是一种集装箱思维。有人指出如果技术是完全温和的,那么政府就没有必要介入了[2]14-15。事实上,一方面,指导技术发展的科技政策需要通过反映人们意愿的市场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私人所有权过度自由的弊端,也需要通过政治程序加以调整。当财富分配不平均时,少数有钱人对于市场的影响力超过了普通民众。尤其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很多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没有计入市场价格之中,人们倾向于关注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后果,这种现象在经济决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总之,在评价技术时既要考虑短期经济效率,也要考量公平、环境保护、长期持续性等因素。

1.大众社会的齐一性

无论采用一个电周期3种开关状态的控制,DSEM还是一个电周期6种开关状态的控制,DSEM都有两相串联绕组导通,因此本方法对不同开关状态(开关组合为S3和S4,S5和S6,S1和S2)分别注入脉冲信号。其中,开关S1,S3,S5在各组合中分别一直保持导通状态;开关S2,S4,S6在注入时开通,续流时关断,分别由二极管D5,D1,D3续流。由此得到的电流响应分别为

第四,工业国家大规模地使用技术带来了很多问题。一方面,技术使得经济发展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这就使得世界范围的失业率增加。另一方面,大型技术系统易于出错,尤其是核技术,一旦出错,后果不堪设想。

二、悲观主义观点及质疑

与乐观主义的观点相对,悲观主义者认为,在评价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考量技术的成本和代价问题,他们的观点与对乐观主义观点的质疑具有很多相同之处。

(一)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

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上游污染控制和周边治理,制定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同时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修复强化湿地功能,建立长效补水机制,实施生态移民试点工程,使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水环境质量满足水体功能需求。

在悲观主义者看来,工业技术的如下5个特征被视为给人类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2]16。

第五,决策依赖于专家存有隐患。技术精英们宣称自己的判断不牵涉价值利益,也不受政治的影响。但事实是,这些握有权力的精英们一旦触及个人利益时,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从而难以做出合理决策。道德上的无私在实践中很难得以执行。

尽管是白天,但别墅里的光线却格外晦暗。罗恬只感觉陈洋的眼睛灼灼地闪着光芒。陈洋轻轻抚着她的脸颊说:“那么多人死了,你不害怕吗?”

碾压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大坝施工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大坝施工的质量,同时还能够有效节约大坝施工的成本。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要结合水利工程大坝施工的设计要求,在材料选择、搅拌、运输、浇筑和保温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水利工程大坝施工的效率,确保大坝施工的质量。

2.有效的标准是狭隘的

曾经看李亚鹏的访谈深有感触,主持人提到他的女儿李嫣走红毯时的自信不输给任何大牌明星,于是问李亚鹏:“你觉得你女儿美吗?”只记得李亚鹏的眼中立即闪耀着某种光芒,他坚定地回答:“不仅是我,她的妈妈也一样,我们都觉得女儿是最美的。”

技术导致合理的、有效的组织,这就是要求产出的速度必须专业化。这里强调的效率标准关注的是单一的目标,生产的副作用以及人类成本往往被忽视。量化标准超越了质的标准。工人成为了机器的奴隶,机械地去适应机器所发出的指令、程序和要求。在今天的社会中,有意义的工作仅是针对少数人而言的。

在技术社会中,关系是专业化、功能化的。管理机构的任务堆积如山,责任亦被分散,因而没有任何人会觉得自己要负个人责任。另外,技术创造了管理人类的新方式,如:电子监视技术、心理监测技术等。当技术管理占统治时,人只被视为对象而已。

3.非人性的管理

其一,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郑琼罗》。小说叙丹徒女子郑琼罗遭市吏子逼辱,绞项自杀,冤气四十年未散。她夜闻段生抚琴,便前来攀谈,倾诉冤情,并作诗云:“痛填心兮不能语,寸断肠兮诉何处。春生万物妾不生,更恨香魂不相遇。”末句被汤显祖移入《牡丹亭》第50出《圆驾》下场的集唐诗中。另,《牡丹亭》第27出《魂游》写夜间阴风萧飒的气氛,以及杜丽娘鬼魂闻声徘徊的情态,极可能也受到《郑琼罗》的影响。

《杂文月刊》文摘版2018年10月下中姚正安老师写的《熟人生处》,读后收益很大。我把这篇文章让妻子和上大学女儿认真去阅读,让她们明白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这就是家人之间也要“生处”,这样家才能真正变成温馨的港湾。

4.技术的不可控制性

批评者认为技术系统以及完整的、相互强化的网络似乎已经具有了独立的生活。技术不再仅仅是被人类使用而不断调整的工具,其本身已经具有了自己的逻辑动态机制,这一后果是难以预计的,这会使得人类有时在技术系统面前显得非常脆弱。

5.技术使工人异化

工人的异化问题是马克思著作中的核心论旨之一。在他看来,在资本主义的环境下,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工人都毫无权力可言。他们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其工作不能成为自我表现的有意义形式。马克思指出:“所谓‘劳动的异化’,是指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方式中伴随着劳动与劳动的客观条件彻底分离而产生的劳动的客观条件对活劳动本身的支配和奴役现象。”[3]519马克思对于在共产主义经济秩序中技术的使用持乐观态度。按照马克思的描述:“真正自由的劳动是以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方式为社会历史基础的,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自动化生产成为普遍的形式,活劳动不再直接地参与产品的生产,人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的。”[4]113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马克思是一位语境论者,他提出的工人异化问题无疑对那些批评技术的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部分学者的乐观主义观点

算例1中未应用所提出的频率协调控制。在柴储混合电力系统中加入随机负荷扰动,其随机负荷扰动波形如图2所示,系统输出频率偏差值如图3所示。

关于资料的规定:按照股份公司SEC管理办法规定,油田分公司需要按照采油厂、油气田、评估单元准备静态、动态、经济、开发钻井计划等资料,并对提交资料进行初审之后提交股份公司审查,总部相关部门组织勘探、开发、经济等相关专家对油田分公司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查和验收。

法国哲学家、社会批判家Jacques Ellul指出,技术是自动的、难以控制的力量,它使得被其接触的东西非人性化了。技术精神和结构不仅遍布于工业生产中,而且所有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生活都受到其影响,几乎在所有活动中都能看到效率和组织的身影。在他看来,当人类调整自身适应了机器的要求时,机器就奴役了人类。技术具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必然性。技术理性秩序被强加于人类,从而使人类丧失了自主性和自由。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指出:“当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整个文化;它设计出一种历史总体——一个世界。”[5]123

大熊代表的生物才是自然界真正的主人。这种认知是随着人类品尝过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副作用的苦涩果实之后才被人类重视并逐渐接受的。福克纳笔下大熊和山姆这两个代表了自然和谐的形象在文中的时代是注定要被现代工业文明所消亡的。在《熊》中,福克纳极具预见性地警告了读者:森林的消亡与大自然的损害必将带来人类无法挽救的恶果,人类终将自食恶果。《熊》强烈批判了盲目自大而无节制的人类文明其毁灭性和邪恶性的一面,并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新鲜而深刻的话题—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所处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人类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政治科学家Largdon Winner指出,技术是自主的系统,它塑造了人类活动。电子政务家、技术专家、社会管理者等仅是名义上的控制者,因为他们总是按照电子系统的要求进行决策。大型的系统具有自我终止能力,可以将控制力扩展到资源及市场上去。这就表明,技术不是中立的,它将自己的方式赋予了人类生活、思想的任何方面。哲学家Hans Jonas为技术的影响力所惊叹。在他看来,传统西方伦理学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其特征是只考虑短期的后果。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依据这样的伦理思维,人类是没有时间对错误和纰漏做出调整的。Jonas期待新的伦理产生,这一伦理要为人类未来及自在自然负责。也就是说,人类在制定政策时要尽量规避灾难而非仅考虑短期利益,即:伤害最小化而非利益最大化[2]18。

(三)对悲观主义者观点的质疑

根据以上的诸种批判,技术是强势的,也是使人沉迷的。悲观主义的思想促使我们思考是否仅通过技术可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从而使我们更加专注于精神生活。事实是:人类的物质需求永远不能满足,富人要比穷人更加担忧自己的未来。如果我们仅通过技术来定义好的生活,那么许多重要的人类价值将不再被考虑。悲观主义者的观点发人深省,但也并非无瑕疵可挑,对悲观主义者的观点也有如下质疑:

第一,对于技术不能一概而论,技术内部也有很多的区别。有些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断言技术决定了历史,这样的观点值得进一步思考。但也有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过对特定技术的研究发现: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不同旨趣影响着机器的设计及使用,也就是说,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技术的使用也有巨大差异。在这部分学者看来,技术系统是相互交织、力量强大的,但是它绝不可能超越政治的影响力,也无法控制其它社会力量。人类可以通过诸如技术评估和法律这样的手段来控制技术发展。

第二,技术悲观主义者忽略了如下事实:我们可以对技术重新调整、定向。历史研究表明,认为技术发展具有内在逻辑没有充足理由。事实上,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影响着技术的选择。技术决定论者忽略、低估了不同力量对于技术变化所起的作用。

第三,技术可以成为人类价值的服务者。技术的计算及控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排斥了人类关系中的相互交融,但这些并不是技术自身带来的,而是由于人类过分地依赖于技术并且为物质进步所困扰而引起的。事实上,我们可以在更为广泛的人类及环境价值背景之中对技术做出选择,从而使被选择的技术为人类服务[2]21。

三、情景主义者的观点

在情景主义者看来,技术从本质上而言既不好也不坏,它仅是权力的工具,其应用的结果取决于社会环境。技术是中性的,其应用结果的好与坏取决于使用者的目的。比如:一把刀可以用来做手术,也可以用于杀人。历史分析表明:多数技术是由设计者的独特兴趣和机构目的所塑造的。技术很少是中性的,因为在其设计过程中,独特的目的已经融入其中了,因而不同的目的会导致不同的设计。

坚持技术情景论者认为,技术可以通过改变经济和政治系统来服务于人类的福祉。今天的技术决策者既非技术精英、也非技术管理者,做出决策的是服务于机构利益的管理层,尤其是工业公司和政府官僚。因此,技术研究的目的绝大多数取决于机构的目的:公司利润、行政权力、机构增长,等等。这样一来,专家首先考虑的是组织的利益,普通民众和环境的福祉是第二位的。历史学家Arnold Pacey指出,技术管理的目的在于权力及利润。因此,他号召扩大公共参与,在做技术决策时,权力的分配要更为民主。他还提倡更新本地技术,加强专家和使用者之间的对话,从而使技术变化服务于需求的价值及地区人民的利益。

政治科学家Victor Ferkiss希望对于技术重新定义。在他看来,无论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都忽略了介于不同技术之间的多样性以及政治结构在制定政策时的作用。在过去,技术是谋利的工具,决策为短期的私人利益驱使,个人主义的自由决定了经济上的权益,个体利益优越于公共的善。不过,Ferkiss指出经济标准要服从于诸如生态平衡和人类需求的社会标准,有可能将基本决策中的集中的、系统的规划与分散的执行、文化多样性及公众参与协调、统一起来。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的多数认为技术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是必要的,但在资本主义环境下,技术成为了剥削、压迫的工具。在他们看来,在现代资本主义中,公司统治了政府,政治程序服务于统治集团。同样,技术精英们也服务于雇主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者承认,通过资本主义技术,每一个人生活的绝对标准得到了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要高度关注技术发展、使用中增加的不平等。因而,在技术时代,更需要关注公平、平等等实质性问题。很明显,他们谴责的是资本主义而非技术,资本主义才是现代工业主义发展的原罪。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出发,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只能变革社会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不拥有生产资料,其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技术的研发、使用中处于不利地位,即工人阶级没有发言权、决定权,最终技术只能成为资产阶级统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想消除技术带来的异化和不平等,只能彻底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让工人阶级拥有生产资料,这样一来,技术不再是压迫、剥削的工具,技术就可以充分发挥其有益的方面。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在资本主义背景下和悲观主义者一样,认为技术的结果应该受到批判,但在无产阶级经济秩序中,他们又和乐观主义者一道,认为技术具有改善人类生活的潜质。

四、关于技术发展的反思

综上所述,人类对技术的评价存在很大争议。乐观主义者认为技术可以是提高生活水平的源泉,可以改善生源,促进交流,由其产生的问题最终都会经由自身得以解决;而悲观主义者对于技术持批判的态度,认为正是技术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愈来愈远离自然陷入了机械化生活,因而也失去了自由;情景论者认为技术是经济和政治权力的产物,经济和政治权力对技术的影响取决于技术设计和使用的社会环境。虽然从表面上而言,三种关于技术评价的观点似乎存有很大的差异,但通过分析可知,这三种观点具有一个共同的思想考量:在科学、技术、社会,以及人类本质之间存有密切的关系。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也有其偏激之处。如果从辩证、客观、公正的视角看现代科技发展的历程,我们会发现情景论者的观点似乎更为合理。我们不能因为技术具有负面影响就全盘否定技术的正面效应,也不能因为技术带来的益处就无视技术的负面影响,技术自身的发展没有错误,关键在于技术的发明者、使用者的意图,以及技术发展背后的整体社会环境。毫无疑问,人类不可能再返回无技术社会,人类只有借助于技术才能塑造新的世界,获取更多自由,摆脱困境。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公部门副总经理金三成说:“目前银行很难拉到存款,流动性紧张,受资本充足率和负债约束很大。有的规模不大但前些年表外业务做得比较多的城商行,存贷比非常高,已经达到90%左右了。”

不过,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第一,应考量技术与精神发展的联系,将技术发展的过程体现为人类通过创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展示过程。第二,要对技术发展做出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要真正地有助于实现人类本质需求,有助于促进人类整体福祉。第三,人类应当正确认识技术的作用,技术的发展不是鼓励人类过奢侈豪华的生活,而是要尽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使人类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第四,技术不是万能的,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具有各种局限性。通过对作为人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技术局限的思考,我们也要反思人类在创新和使用技术中自身所具有的局限,人类不应陷入盲目的自我中心主义之中,也不能陷入技术理性至上的独断论中。第五,要积极构建技术发展的健康的社会环境,正如情境论者以及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的那样,技术自身只是人类的发明,其带来的利与弊都与我们人类自身设计、使用技术的目的密切相关。因此,人类必须要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从而为技术造福人类提供制度保障。立足于上述的思维路径来认识和发展技术,不仅可以弥合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分歧,也会使得情景主义的内涵更为完善,也才真正能为人类开辟由技术创造美好生活、迈向光明图景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刘武,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 HESTERDM,FORD P J.Computers and ethics in the cyberage [M].N.J:Prentice Hall, 200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责任编辑:张胜前)

收稿日期:2016-03-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赛博技术伦理问题研究”(14FZX025)系列成果;西南石油大学青年教师“过学术关”项目(201499010102)系列成果

作者简介:李蒙(1976—),女,河北邯郸人,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6)04—0046-05

The Analysis of Technical Evaluation from Different Horizons

LI Meng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

Abstract:Technologies bring about convenience and but also arises a lot of social and ethical problems to human. Technology optimists admit the benefits technology brings about, and pessimists believe that technology is harmful to significant human relationships, however, situationists advocate that technology results depends on the technical desig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using. We should make dialectical, objective and fair assessment to the technologies without falling into an extreme position. We can bridg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ptimism and pessimism, make the meaning of situationism more complete and open up the road towards a bright future by technologies if we walking on the current thinking path.

Key words:technical evaluation; optimism; pessimism; situationism

猜你喜欢
悲观主义乐观主义
技术与社会:悲观主义与进步
班级讨论:我和我的超级英雄
乐观主义
约瑟夫·康拉德的悲观主义思想渊源
呓语还是预言
——《中国音乐学:一个悲观主义者的呓语》解析
An Analysis of Black Humor in the Movie The Simpsons
单独中的洞见
乐观与悲观
乐观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