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晨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社交网络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吕晨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或伤人事件的数量逐年上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话题在社会上逐步被重视。社交网络的普及,使其在生命教育中的应用有了现实意义。运用社交网络构建生命教育交流平台,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交网络平台的管理机制,可以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生命教育;社交网络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或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不仅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教育质量尤其是生命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研究如何利用社交网络做好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形势下,笔者基于社交网络视角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思考和研究。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中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其后他所倡导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杰·唐纳·华特士在此书中提出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观点,从此“生命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生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逐渐被认可,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强调的生命教育也有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生命教育的内涵有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偏向于身心健康、伦理、宗教、社会等不同方面。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主要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如美国芝加哥的“生命教育中心”和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中心”,集中介绍的是有关毒品方面的知识;南非的“生命教育中心”则集中关注毒品危害和艾滋病预防方面的知识;台湾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校园暴力有直接关系,旨在预防暴力[2];当前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围绕青少年伤人或自杀、大学生人生意义缺失,以及动物保护等主题展开。
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立足于生命原点,认识并保护生命,领悟生命生死,探索生命的意义,从而追求和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是让人们使自己的生命与外界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真正得到自我价值需求的满足。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概念,从狭义上讲,是指针对大学生个体的教育,指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与发展,掌握生存的方法,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从广义上讲,是针对大学生个体的精神层面的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从而积极主动地提高生命质量。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念就是通过向大学生传授与生命相关的知识,令其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命观。
(一)大学生生命观模糊,对待生命态度冷漠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但是其精神和信仰出现了匮乏。目前,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逐渐在年轻人中蔓延,以至人们出现精神信仰的价值理性丧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其生命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学生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倘若缺少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往往会陷入价值观混乱的困惑之中。并且,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是非观念淡薄,生命观模糊,生命意义迷失,对待生命态度冷漠,这都显示出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大学生伤人事件近几年屡见报端,且这些事件发生数量逐渐上升。2004年马加爵杀舍友事件、2011年药家鑫撞人事件、2013年林森浩投毒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发生显示了个别大学生心理扭曲,生命观过于消极,对生命态度冷漠,同时也反映了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冷漠对待暴力事件、冷漠对待生命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还轻视或残害其他生命,不管是对动物还是对人类,这些都是对生命极其不尊重和肆意践踏的表现。
大学生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和良好生命观的树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其抗压能力。学习压力、社会竞争、就业形势、人际交往等,都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面对其中任何一项时,如果大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会出现压力与不良情绪并存,表现为失落、迷茫、绝望等,长此以往,大学生意志会逐渐消沉,会因看不到希望而自暴自弃,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如攻击别人或者放弃自己的生命。
(二)网络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上网成瘾现象越来越常见,这都给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生命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经验不丰富,鉴别信息能力不强,对人生价值认识不成熟。面对网络上各种难以判断的信息以及不尊重生命、充满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等,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消极影响,偏离对生命认识的正确轨道。比如,一些网络游戏制作得画面残暴,游戏规则设置得生命可随意购买,经常沉迷于此的大学生可能会分不清虚拟空间与现实,压力很大时,迷乱中有可能出现伤害他人或自己生命的行为。
另一方面,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个体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一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人机交流”的封闭状态导致其与外界交流甚少,容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使大学生变得自我封闭,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生命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发展需求,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从社交网络出发,关注大学生思想变化,利用社交网络平台传播正确的生命态度及价值观念。
(三)开展生命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教育不仅是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加强大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生命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核心价值观的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生命教育同爱国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生应将人生价值同国家前途、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己之力;生命教育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强调教育大学生将个人、家庭、社会的幸福结合在一起,努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生命教育激励大学生热爱生命,珍爱生命,鼓励其将自身的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的洪流之中。所以,生命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正在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学生接触网络时间较长,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产生了非常大的的影响。鉴于此,社交网络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构建生命教育网上交流平台
在社交网络上,建立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公共主页。通过发布各种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信息来加强生命教育的力度,拓宽生命教育工作的宽度。首先,社交网络所发布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可包括各种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相关的信息,可推荐与生命教育题材相关的影视作品和书籍,举办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等。其次,网络上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能够更加及时地传播有意义的信息,改变了以往单纯灌输和说教的形式,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扩大生命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再次,通过所建立的社交网络平台对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二次传播,不仅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和受益面,还能与传统媒体,诸如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实现功能优势互补,使效果发挥到最优。最后,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向教育工作者倾诉、咨询自己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解决问题。
(二)教育工作者可利用社交网络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这里的意见领袖是指高校中的网络意见领袖,是那些活跃在高校社交网络中、通过发表积极言论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产生影响的人。他们在大学生群体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很容易凭借自己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知识水平等成为高校网络意见领袖。
首先,高校网络平台的意见领袖可积极关注大学生网民情绪的发展变化,针对不同的群体情绪和态度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疏导大学生网民主流情绪的目的,从而稳定事件的势态,促进生命教育工作的实施。其次,意见领袖在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力可以影响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言论、行为,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最后,意见领袖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工作提供准备条件。
(三)建立健全社交网络下的生命教育管理机制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使生命教育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多方联动的立体教育网络,应包括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在内。首先,学校应该建立社交网络下的生命教育管理机制,在与信息行业部门加强协作的同时,完善社交网络信息传播途径,促进生命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其次,社会应该实现其在社交网络上的监督功能,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审核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清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打击网络不法分子所散布的虚假信息,确保大学生处在健康和谐的社交网络环境中。
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还不具系统性,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大学生生命教育应积极利用社交网络提供的便捷途径,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使得大学生最终能够把自身的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的价值理念中去。
[1] 宫敏燕. 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反思[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4):101-102.
[2] 蒋强军.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责任编辑:王兰锋)
Lif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LU Chenyang
(School of Marxism,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s the college students’ suicides and wounding incidents increasingly presents an uptrend, the lif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aroused enormous attention in the society. The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 Network Service has endowed the application of life education with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e method of applying Social Network Service to establish a platform for life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mprove management mechanism will make way for better achieving the targe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social network
2016-04-02
吕晨阳(1994—),女,河南濮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4444(2016)05—0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