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国庆纪念活动与国家建设话语的建构

2016-03-06 15:24李增添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李增添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25;2.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新中国国庆纪念活动与国家建设话语的建构

李增添1,2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25;2.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逢国庆佳节,尤其是逢五或逢十周年的国庆节,中国共产党都会通过发表社论与评论文章、举行游行集会与庆典大会、出版纪念图书与音像作品等形式,开展内涵丰富的国庆纪念活动。新中国历次国庆纪念活动,表述了国家建设的境遇、目标、道路和依靠力量等基本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国家建设话语建构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和载体。

[关键词]新中国;国庆纪念活动;国家建设话语;建构

[投稿日期]2016-01-03

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政治象征,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国庆佳节,尤其是逢五或逢十周年的国庆节,中国共产党都会通过发表社论与评论文章、举行游行集会与庆典大会、出版纪念图书与音像作品等形式,开展内涵丰富的国庆纪念活动。新中国历次国庆纪念活动,表述了国家建设的境遇、目标、道路和依靠力量等基本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国家建设话语建构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和载体。

一、借助国庆纪念活动讲述国家建设的境遇

国家建设话语建构是中国共产党利用和整合国内外各种资源,通过活动开展、文本表达、政策宣传、媒介融合等方式诠释国家建设基本问题,激发社会成员的主体性,掌握中国话语主动权的过程。这就需要借助各种资源和载体,推动国民认识国家建设的成绩、问题和未来等。国庆纪念活动既是国家建设话语建构的有效载体,也是表达政党价值观、国际形势观、国家意识形态等的极佳机会。国家领导人在新中国历次重要活动和讲话中都会估价过去的成就和功绩,正视现实的困难和挫折,讲述未来的前景和规划,从而更好地指导现实、开辟未来。

新中国建立以后,美国帝国主义者相继进犯中国东南沿海、东北边境,极力阻挠中国人民的和平建设进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1952年9月,刘少奇修改中央关于1952年国庆节宣传要点指示稿:“目前我们国家虽然担负着严重的国防任务,但仍能拿出一半以上的财力来进行大规模的国家建设。”[1]这就是说,在新中国初期国庆纪念活动中,要注意坚定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信心,鼓舞人民群众在新阶段中创造更大的成绩,从而挫败帝国主义干涉新中国和平建设的阴谋。1952年国庆,《人民日报》就“抗美援朝”发表社论说:“我们的建设方针是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大量培养与训练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使我国能够稳步地向着社会主义的伟大前途发展。”[2]事实上,历次国庆纪念活动对国家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让国民了解国家的危机和困难,教育国民发扬实干兴邦和勤俭建国的精神。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建设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需要中国共产党及时表明立场、主动协力应对。虽然党和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但也面临国内“左”和右的干扰、国外“和平演变”的侵扰。1989年9月29日,江泽民在国庆40周年大会上讲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上升到占世界的第八位”、“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等发展成绩,同时“强调指出,国际反动势力从来没有放弃敌视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立场”,“在他们认为有机可乘的时候,就制造谣言,挑起事端,策划动乱,进行颠覆活动”。[3]对于国家安全这一点,我国人民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采取必要的保卫和反击措施。准确把握新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和难题,尤其是认清国家建设的外部环境,对于提振国民士气、维护国家利益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说,如果国民没能认知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与形势,就较难理解国家建设的目标、道路和具体政策。新中国国庆纪念活动对国家危难和国际形势的讲述,有助于国民理解国家建设话语的语境和意义,从而加强了国家建设话语的认同度和感染力。

二、借助国庆纪念活动阐明国家建设的目标

国家建设话语建构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需要对国民所做的事情进行本质描述、目标指引,即阐明中国人民开展国家建设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这样的中国问题意识,才能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因而讲清楚国家建设的目标,明确国家建设话语的核心,是国家建设话语建构的一项基础工作。新中国历次国庆纪念活动描述了国家建设的前景和理念,勾勒了国家建设的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

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任务,开启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建设征程。如果说,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话语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流行话语,那么,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话语就是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流行话语。事实上,“国家建设”是新中国各类政治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每逢国家纪念活动之际,中共中央要求各级刊物、报纸、广播、会议宣传“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1959年10月,周恩来为国庆10周年所作的《伟大的十年》一文明确国家建设的目标:“我国人民已经抱定坚定的决心,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4]1963 年9月30日,周恩来在国庆招待会上进一步完善国家建设目标的表述:“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5]这是对国家建设目标的完整表述,也是经毛泽东提出和修改的规范表述,因而周恩来在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四个现代化”目标。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根据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构想,1987年中共十三大制定了经济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从十五大到十六大,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思想。2002年国庆,《人民日报》发表《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美好》的社论,2003年国庆,又发表《满怀信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论,连续两年重点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各种重要文件中都有所论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虽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基本内涵一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的伟大目标。”[6]2012年中共十八大再次重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随后习近平更多将此目标与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论述。很显然,新中国国庆纪念活动强调国家建设的目标,有助于激励国民斗志,振奋国民精神,这些国家建设话语既反映了国民的利益和愿望,又调动了国民的政治积极性和劳动创造性。

三、借助国庆纪念活动指出国家建设的道路

国家建设话语建构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充分论证或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践路径,用中国话语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智慧,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怎么样开展国家建设”。中国道路既是国家建设话语的基础和来源,又是国家建设话语的内容和载体。新中国国庆纪念活动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解释和描述,将中国实践优势转化成话语优势,将中国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设话语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一直有宣传向社会主义迈进的思想,认为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经过认真研究和科学论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特点的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道路。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提出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同时中共中央要求党和国家宣传机构加强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作用、内容和实施等的解释说明。1953年国庆纪念活动之时,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人民日报》等报刊对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了积极宣传。“我国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从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周年的口号中得到了明确的答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像一座灯塔,照耀着我国人民前进的道路。”[7]1959年10月,刘少奇为国庆10周年而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一文,回顾和肯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充分发挥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8]。这些国庆纪念活动的话语阐明,要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取得巨大的国家建设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中国共产党人更需要掌控中国道路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为回击国内外敌对势力对中国道路的否定和曲解,1989年国庆,《人民日报》发表《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奋勇前进》的社论,1990年国庆,又发表《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社论,1995年国庆,再次发表《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的社论指出:“几十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最近十多年来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使我国的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这一巨大变化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9]可见,新中国国庆纪念活动坚定地指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与现实根据,要求国民坚持“党和国家的生命线”等,增强了国家建设话语的逻辑说服力和情感凝聚力。当然,对中国道路的历程、内涵和影响的解释,也是国家建设话语建构的基本内容。

四、借助国庆纪念活动凝聚国家建设的力量

国家建设话语建构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和主体力量,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等支持和参与国家建设,增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人民群众既是国家建设话语的对象和受众,又是国家建设话语的建构者和传播者。新中国国庆纪念活动在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基础上,阐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倡导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用大众化的中国话语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国家建设的力量。

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与人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19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流行话语,这一话语也渗透于新中国初期重大事件和活动之中。中国共产党除了通过整党整风运动、“三反”运动等加强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还通过国家纪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凝聚人民主体力量。新中国初期国庆纪念活动重视构建、宣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等基本原则,注重阐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基本政策。1953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西藏国庆观礼团、参观团代表时说:“团结起来,按照各民族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工作……做好事也要商量着做。”[10]他希望少数民族支持“第一个国家建设的五年计划”,明确国家也会帮助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可见,民族团结是国家建设的条件和保证。1963年国庆,《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人民在建设自己的国家中,必须高度地发扬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必须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进一步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遵循自力更生为主的建设原则”。[11]这些国庆纪念活动的话语说明,人民的幸福生活要靠人民自己的双手来创造。此外,中国共产党还阐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团结人民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更加明确地指出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982年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命题,十二大报告的目标和纲领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对此,同年国庆之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说:“不关心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是一句空话。”“我们要极大地发挥工人、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12]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国家庆祝典礼上的讲话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逐步实现现代化。”10月2日,邓小平在会见参加国庆活动的外籍华人科学家时说:“我在昨天讲话中特别讲了知识分子问题……中国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特殊的问题,所以要专门讲。”[13]可见,邓小平非常重视国庆纪念活动的教育、动员和引领作用,鼓起国民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士气和勇气。2004年国庆,《人民日报》刊发《胡锦涛会见港澳各界人士国庆观礼团》、《香港工商界妇女喜迎国庆五十五周年》、《台盟中央、全国台联举行国庆招待会》等文章,报道了台港澳各界爱国人士参加建国55周年庆典活动的情况。这些国庆纪念活动及其相关报道,维护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凝聚了国家建设的力量,也推动了国家建设话语的社会传播。

五、借助国庆纪念活动总结国家建设的经验

国家建设话语建构在本质上是对中国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言语描述和经验总结,在准确把握“中国经验”、“中国精神”、“中国故事”等的实质和精髓的基础上,以自信的话语方式向国内外社会传播,展示中国意识形态的力量。因而,国家建设的成功经验构成了国家建设话语的权威基础和叙事内容。新中国国庆纪念活动在回顾和把握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了提炼和升华,用历史经验、历史智慧指引国民走向美好未来,丰富和充实国家建设话语的理论思维特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家建设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建设理论展现思想魅力和发挥指导作用,创造了十分宽广的舞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同时吸取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注入新的活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中央曾多次明确要求各级报刊在国庆前后发表介绍新中国建设成就和经验的文章,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都有国家建设领域的重要论述。在“大跃进”运动结束之后,1962年国庆,《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总结国家建设经验时指出:“贯彻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对国民经济进一步地进行切实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争取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好转”。[14]这一贯彻实事求是路线的国家建设方略,为扭转国民经济危局和提振国民发展信心起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之下,中国人民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充分认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步找到了与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发展规律,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对于这一基本规律,新中国领导人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较多的论述。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条根本规律。1979年国庆,叶剑英的重要讲话总结“向着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的历史经验:“我们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才能把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同现代化建设和国内外斗争的实践结合起来,把毛泽东思想继续推向前进。”[15]显而易见,这句话指出了国家建设基本规律。在国庆40周年和5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规律和重要关系。2009年国庆之际,我国相关部门组织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纪事》、《中央党校教授谈共和国六十年》、《60年国史专家纵横谈》等音像系列作品,出版《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研究》、《新中国国防和军队60年》等图书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总结了新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与经验。在2014年国庆讲话中,习近平提出面向未来的“我们必须坚持同人民在一起”、“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等八条国家建设新要求。[16]可见,对国家建设经验的总结是一个系统工程,新中国国庆纪念活动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规律,并随时代发展不断深化对历史经验的认识,不断完善国家建设话语的建构。

应当说,中国共产党国家建设话语建构的社会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新中国国庆纪念活动作为具有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载体,以凝练话语核心、阐述话语内容、激励话语主体等方式构建了中国建设话语体系。如何合理利用国庆纪念活动推进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等,仍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建构应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99.

[2]我们伟大的祖国向着和平建设的大道前进[N].人民日报,1952-10-1.

[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3-79.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616.

[5]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82.

[6]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N].人民日报,2009-10-1.

[7]为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远大目标而奋斗[N].人民日报,1953-10-1.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561.

[9]走向新世纪的中国[N].人民日报,1995-10-1.

[10]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1.

[11]奋发图强 勤俭建国[N].人民日报,1963-10-1.

[12]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N].人民日报,1982-10-1.

[1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96-997.

[14]为争取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1962-10-1.

[1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03.

[16]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

[责任编辑 王云江]

New China national day commemo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discourse

LI Zeng-tian1,2
(1.Zhongkai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Guangzhou 510225, China; 2.Marx Institut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National Day, especially every fifth or tenth anniversary of the National Day, the CPC held abundant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including the publication of editorial and commentary articles, parade and celebration, commemoration books and audio and video work publication.The new China's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expressing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situation, target, roads and depending strength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provided effective resources and support for the CPC to establish national construction discourse.

Key words:New China;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 national construction discourse; construction

doi:10.3969/j.issn.1673-9477.2016.01.014

[中图分类号]D6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477(2016)01-045-04

[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4YJC710024);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5BDJ034)

[作者简介]李增添(1982-),男,广东龙川人,副研究员,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