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淑萍,王光秀 综述;张玉芳 审校
(山东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护士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进展
肖淑萍,王光秀 综述;张玉芳 审校
(山东中医药大学 护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综述了心理韧性的定义、心理韧性常用测量工具,总结护士心理韧性干预方法包括:心理学知识技能培训、教育干预、压力管理、危机干预训练、正念减压训练及综合性干预等,可有效提高护士心理韧性水平。
护士;心理韧性;干预研究
护士在工作中常会遇到各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需应对各种工作逆境,心理韧性可以使个体能够从重大的消极事件中恢复或积极适应,并能得到发展[1]。它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是结合应激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心理韧性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最初研究聚焦于儿童,认为心理韧性是儿童在经历应激事件或重大创伤后心理的恢复能力[2]。经过近40年的发展,心理韧性研究的范围逐步扩大,现已在心理学、临床医学、教育学等领域受到重视。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及人们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关注,我国对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于2010年后逐步展开[3]。以往研究证实,心理韧性对护士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4-6],并且心理韧性水平越低,护士的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水平越高[7-8],进而也会对组织的发展造成影响。目前我国临床护士心理韧性大部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显著低于国内常模[9],因此探索实用有效的干预措施是当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护士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就其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便为进一步开展护士心理韧性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对心理韧性概念的界定,因不同研究者研究角度不同,仍未形成统一、明确的概念。依据内涵的侧重点不同,大致分为结果论定义、过程论定义及品质论定义。结果论者根据适应结果不同,将其定义为在遭遇困境时,个体能够适应良好这一结果[10];过程论者将其定义为是面对重大生活逆境时积极适应的动态过程[11];品质论者根据某种能力进行定义,侧重于研究个体从逆境中复原过来的某种个体能力,是个体的一种品质和技能,也是个体所普遍具有的一种潜能[12]。目前,护理领域使用较多的是心理韧性的品质论定义[13],尽管未对其定义达成共识,研究者普遍认为心理韧性包括面临逆境、个体适应良好这2个要素[14]。心理韧性常用的测量工具有Conner等编制的Conne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Friborg等编制并修订的成人心理韧性量表、Vaishnavi编制的心理韧性2条目量表、简明韧性量表、梁宝勇等编制的中国成年人心理韧性量表等[15]。其中,在护理领域常用的量表有Conne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和成人心理韧性量表,Conne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量表现已在中国、澳大利亚、韩国等护理人员中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姚桂英等[16]将成人心理韧性量表进行翻译、修订并检验后,重新修订的成人心理韧性量表可以用来评估护士的心理韧性。
2.1.1 培训形式 竺雪红等[17]对210名护士进行心理学知识技能培训。采用以集中授课为主,情景剧和案例分析为辅,同时穿插提问、讨论等方法对护士进行培训。每次2学时,共30学时。罗红艳[18]对64名门诊护士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同样形式的培训,对照组未施加干预措施,培训1次/周,2学时/次,共培训30个学时。
2.1.2 培训内容 心理学基础知识内容的讲解;心理防御机制及运用技巧;常用的心理调试治疗方法,包括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理论及案例分析、应激理论及危机应对策略等;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护士心理健康维护等内容。
2.1.3 培训应用效果 2项研究均采用逆境商数自测量表进行测评,研究结果显示,护士心理韧性水平与之前相比得到提高[17-18]。目前,人们已经普遍认为护理职业具有应激性[19],良好的心理韧性可以帮助护士面对应激时及时恢复、成功应对[20]。心理学基础知识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的学习,能让护士正确的面对工作中的应激,促进个体良好适应和提升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对护士进行患者心理状态及心理护理知识的讲解使护士能够正确把握患者的心理,便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心理防御技巧的培训以及正确心理调适方法的学习,有助于护士进行正确的认知调整,提高心理韧性,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此培训方法简便易行,但需培训的次数较多,护士目前多采用轮班制,需注意培训时间的选择。
2.2.1 干预形式及内容 Mcdonald等[21]对14名护士及助产士进行了基于工作的教育干预。干预时间为1 d/月,干预地点选择在医院,但离开研究对象平时的工作场所;干预内容主要是从护理角度围绕积极社交关系的培养、积极人生观的培养、持久力培养、情绪智力、生活的平衡、反思、批判性思维等主题进行故事讲述式教学,辅以小组讨论或个人配对小组学习活动;同时采用芳香疗法、放松训练、摄影绘画等辅助活动。每个主题学习后对研究对象的建议、评价等进行收集。
2.2.2 教育干预应用效果 在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后6个月对护士采用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21]。干预前访谈主要围绕研究对象目前所面临的逆境及逆境对其生活带来的影响;干预后及后6个月访谈主要围绕此干预后的收获以及干预对其健康、应变能力、个人心理韧性的影响。资料收集后根据录音、现场笔记及调查者的反思日记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经干预后,研究对象能够逐渐地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增加了工作自信,逐步提升了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和沟通交流,从而心理韧性水平提高。此干预方法干预场所选择在医院,便于研究对象的参与,更有利于对研究对象的研究,但在资料收集上因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应注意避免主观性干扰。
2.3 压力管理 Chesak等[22]对55名新任职护士实施为期12周的随机对照试验。训练共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是以神经病学与生物学为基础的压力和心理韧性知识讲解,压力管理方法的探讨,包括提高有意注意、学习感恩、同情心培养、接受逆境、宽恕心理的培养等内容;第2阶段主要是个人反思及个人问题地陈述,并帮助解决参与者所面临的问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每2周发放1次针对压力、心理韧性的不同主题自助手册供研究对象学习。在干预训练前后均采用心理韧性量表、压力知觉量表等测量工具对心理韧性水平及压力、焦虑程度等进行测量。经培训后实验组的心理韧性得分得到提高。由于此训练首次运用于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且所选取样本量较少,期待更高质量的研究来加以论证。
2.4 危机干预训练 危机干预和心理韧性的研究均是从危机情境角度出发,前者关注危机导致个体不适应症状,后者关注危机中积极适应的个体。但2种研究思路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人们应对危机的能力[23],因此,将危机干预与心理韧性研究相结合。Chan等[24]对新加坡的902名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2 d的危机干预训练,此次危机干预训练是将干预集中在危机后的初级预防,其主要目的是避免适应不良问题的产生,使人们恢复至危机前的适应水平。
具体干预主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工作场所中及个人会面临的危机事件,从来帮助研究对象找到压力的来源,明确工作场所中的关键事件。在干预的第2天增设自我照顾模块,使护士间接地体验精神创伤,并使参与者通过简单的放松技术管理自己的压力。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均进行测试,以评估此训练是否有效。护士经过干预训练后,心理韧性得到提高。参与者通过危机干预训练,能够更加清楚工作中所遇到的危机事件,从而采取有效积极的应对方式,降低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冲击。危机干预训练对于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的护士帮助更大,良好的自我照顾可以缓解工作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2.5 正念减压训练 Foureur等[25]对40名护士和助产士进行正念减压训练,第1阶段:(1)从生理学和神经科学角度讲解身体、心理压力的知识;(2)注意力、节奏呼吸、观察力、接纳等练习;(3)工作场所基于正念的决策等内容的讲习。第2阶段:讲习结束后发放光盘,要求研究对象根据光盘每天进行20 min的冥想练习,最终达到形成习惯的日常正念练习的目标,训练共进行8周。干预后,心理韧性水平得到提高,但仍需进一步验证。Fortney等[26]对30名包括护士在内的初级保健医务工作者进行了多次正念减压训练,训练时间共计18 h。在专业心理专家指导下对护士进行正念减压训练,训练内容为觉知训练,包括:正念静坐、正念行走、倾听、正念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等,并发放CD供护士进行每天10~20 min练习。经过训练后,采用14条目心理韧性量表进行测评,护士心理韧性水平得到提高,但变化不显著。
2.6 综合性干预 Mealer等[27]对27名美国ICU护士进行为期12周的综合性干预训练。训练内容包括:(1)教育专题讨论会 2 d;(2)书写暴露,是在经过专业培训并具有较好表达能力的写作专家指导下,护士围绕着工作中面临的挑战、情感纠结等敏感话题书写个人观点,专家向每位参与者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其提高心理韧性水平,每周进行1次;(3)正念减压,主要采用基于正念的全身审视和静坐冥想,每周至少3次,每次15 min,持续12周,将每次练习日记录至数据库;(4)有氧运动锻炼:提供健身房供参与者使用,每周锻炼 3 次,每次 30~45 min;(5)事件触发咨询:围绕病人的死亡、照顾危急病人等主题进行讨论,使用认知行为方法挑战消极的想法。在干预实施的整个阶段会对各部分进行满意度调查。通过综合性干预后实验组的心理韧性水平较对照组水平显著提高。此干预方法既有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教育干预又在干预过程中强调研究对象自身的反思。其形式丰富多样,有助于参与者对心理韧性的理解与领悟,也利于提高研究对象的顺应性。
在我国当前的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下,进行护士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上述研究表明通过一定干预措施能够增强护士的心理韧性,但所查阅到的相关研究中仍然存在问题:部分研究样本量偏少、所选样本主要是手术室、ICU等科室护士;压力管理、正念减压训练对护士心理韧性的干预效果并不显著,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综合性干预对物力、人力要求较高,在推广上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干预具体措施和干预效果评价标准各不相同,干预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性。目前关于护士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护士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今后研究中有必要联合其他相关学科 (如心理学专业)的专业人员,以使干预研究设计更加严谨;在具体干预措施的选择上,运用循证的思维,寻找最佳证据,以促使干预效果更有效;在研究对象范围的选择上,目前主要是针对个别科室护士进行的,需从整体视域考虑进行研究,提升整体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在研究设计上,目前护士主要采用轮班制度,研究时间和研究地点的选择对研究的进展具有一定影响,应予以考虑。严谨的科研设计及大样本量地干预试验将作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心理韧性对护士自身及组织均具有重要影响,护士个人与组织应该相互配合。护理管理者需重视提高护士的心理韧性水平,积极探索实用有效的干预措施;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增加工作自信,空余时间学习心理保健知识,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调节,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
[1]Haeffel G J,Vargas L.Resilience to Depressive Symptoms:The Buffering Effects of Enhancing Cognitive Style and Positive Life Events[J].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2011,42(1):13-18.DOI:10.1016/j.jbtep.2010.09.003.
[2]鲁 浩,章雅青,王 琳.护士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6,31(4):93-96.DOI:10.3870/j.issn.1001-4152.2016.04.093.
[3]黄 婧.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2):53-55.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0.12.027.
[4]申秀英.心理弹性及保护因素对临床一线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7):71-72.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5.17.034.
[5]姬旺华.临床护士心理弹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33(5):542-543.
[6]Hegney D G,Rees C S,Eley R,et al.The Contribution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Determin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of Australian Nurses[J].Front Psychol,2015,11(6):1613.DOI:10.3389/fpsyg.2015.01613.eCollection 2015.
[7]李 萌,李 梅,陈清秀.PICU护士工作倦怠心理弹性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5,22(22):53-55.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5.22.053.
[8]汪 苗,杨 燕.护士职业倦怠、离职倾向和心理弹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9):1327-1330.DOI:10.13342/j.cnki.cjhp.2015.09.014.
[9]任雅欣,周 英,黄美凌,等.护士心理弹性及其相关因素的大样本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9(35):7-10.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3.35.002.
[10]Masten A S.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J].Am Psychol,2001,56(3):227-238.
[11]Stephens T M.Nursing Student Resilience:A Concept Clarification[J].Nurs Forum,2013,48(2):125-133.DOI:10.1111/nuf.12015.Review.
[12]Connor K M,Davidson J R.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 Anxiety,2003,18(2):76-82.
[13]McAllister M.Resilience:A Personal Attribute,Social Process and Key Professional Resource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 Nursing Role[J].Prof Inferm,2013,66(1):55-62.DOI:10.7429/pi.2013.661055.
[14]陈燕雅,李泽楷.护士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护理学报,2015,22(9):26-29.DOI:16460/j.issn1008-9969.2015.09.026.
[15]刘芙蓉,李晓瑾,李文姬.心理弹性测评工具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29(9):3211-3214.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5.26.003.
[16]姚桂英,刘予玲,李树雯,等.成人心理弹性量表在护理人员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5A):1536-1539+1542.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5.026.
[17]竺雪红,应晓薇,刘 昱.心理学知识技能培训对护士心理弹性和工作压力调适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3):209-213.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2.03.003.
[18]罗红艳.心理学技能知识培训对门诊护士工作压力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1(20):4796-4797.
[19]魏雪梅,何 剑,胡定伟.临床护士心理弹性的现状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6):384-386.
[20]Cameron F,Brownie S.Enhancing Resilience in Registered Aged Care Nurses[J].Australas J Ageing,2010,29(2):66-71.DOI:10.1111/j.1741-6612.2009.00416.X.
[21]McDonald G,Jackson D,Wilkes L,et al.Personal Resilience in Nurses and Midwives:Effects of a Work-based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J].Content Management,2013,45(1):134-143.
[22]Chesak S S,Bhagra A,Schroeder D R,et al.Enhancing Resilience among New Nurses:Feasibility and Efficacy of a Pilot Intervention[J].Ochsner J,2015(1),15(1):38-44.
[23]许书萍.心理弹性研究对危机干预工作的启示[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2(25):4-7.
[24]Chan A O,Chan Y H,Kee J P.Improving Resistance and Resiliency through Crisis Intervention Training[J].Int J E-merg Ment Health,2012,14(2):77-86.
[25]Foureur M,Besley K,Burton G,et al.Enhancing the Resilience of Nurses and Midwives:Pilot of a Mindfulnessbased Program for Increased Health,Sense of Coherence and Decreased Depression,Anxiety and Stress[J].Contemp Nurse,2013,45(1):114-125.
[26]Fortney L,Luchterhand C,Zakletskaia L,et al.Abbreviated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for Job Satisfaction,Quality of Life,and Compassion in Primary Care Clinicians:A Pilot Study[J].Ann Fam Med,2013,11(5):412-420.DOI:10.1370/afm.1511.
[27]Mealer M,Conrad D,Evans J,et al.Feas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a Resilience Training Program for Intensive Care Unit Nurses[J].Am J Care,2014,23(6):97-105.DOI:10.4037/ajcc2014747.
R192.6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6.21.030
2016-03-11
肖淑萍(1991-),女,山东莱芜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张玉芳(1967-),女,山东龙口人,硕士,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周春兰 谢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