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模式与机制研究
——基于“太行山精神”传承的实践思考

2016-03-06 12:28张国林贾立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陈 靖,张国林,贾立平

(河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模式与机制研究
——基于“太行山精神”传承的实践思考

陈 靖,张国林,贾立平

(河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太行山精神”作为河北农大人30余年实践形成的价值凝聚和思想传承,它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信息,并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现实基础。以“太行山精神”传承为典型路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工作,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又贴合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将“太行山精神”传承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建立模式、健全机制,知行合一、扎实推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太行山精神;模式与机制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92

2015年4月,中宣部、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强调,要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具体化、系统化。“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1]日常生活是当代大学生认知、体验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场所和有效渠道。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力度,取决于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程度。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多元、思维活跃、求新求异等特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生活化、接地气,才能做好“融入”这项新任务。实践育人是生活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量身定制适合自己办学特色、学生特点、文化环境的实践育人模式和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一、“太行山精神”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的典型路径

“太行山精神”的基本内涵是“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自1979年以来,怀着对大地的挚爱和对农民的深情厚谊,河北农业大学师生义无反顾地奔赴在太行山区,把科技送进农户,把知识献给人民,走出了一条广受赞誉的“太行山道路”。1996年中宣部高度评价河北农业大学的行为和做法,对河北农大的师生服务在教学、科研和生产一线,为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做出的突出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将其概括为“太行山精神”。从此“太行山精神”成为河北农业大学兴校育人的宝贵财富,也成为“太行山道路 ”三十多年来得以延伸和拓展的不竭动力。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形成和完善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从他律到自律的价值认同过程。实践育人就是基于实践的观点而形成的育人理念,它是指受教育者在所获得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应用性、综合性和导向性的实践活动,而进行的道德培育和品质塑造过程,是实现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本过程,是教育手段与教育目的相统一的过程[3]。

“太行山精神”是几代农大人在亲身实践中形成的思想传承和价值凝练,它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可听、可观、可感的素材,有型、有量、有温度,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这种价值认同在教育目标和整体环境的熏陶下,必然会转化为学生自觉认知,通过个体的亲身参与和实践感知,固化成为一种思想和行动。“太行山精神”传承就是这样一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实践过程,也自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塑造过程。

二、“太行山精神”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的现实基础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明确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4]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才能生根开花,只有融入日常生活,被学生认同、接受,才能成为日常的价值引领和自觉行动。“太行山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容是一致的,以“太行山精神”传承为典型路径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工作,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要求,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贴合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生思想道德情感的有效契合点。三十多年来的凝练、内化、传承和提升,农大人已将“太行山精神”融入广大师生的血液里,融入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中。作为河北农大人的人文标志和精神内核,它将在河北农业大学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太行山精神”传承的理性认知基础

“太行山精神”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有效突破点。多年来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形成了“太行山精神”的学习实践特色。通过不同层面的专题调研和学习讨论,从党员干部到青年学生,实现了全员覆盖。通过成立实践报告团,邀请“太行山道路”的开拓者、参与者与师生分享切身经历和收获感悟,实现了教育素材的鲜活生动;通过三结合基地实习调研、“重走太行路”、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实现了理想信念的知行统一;通过优秀教师“领航工程”、中层干部联系学生班、教师党员对接学生宿舍等活动,实现了优良传统的融入和延伸。

(二)“太行山精神”传承的情感认同基础

“太行山精神”的认知认同,不仅要反映在理性认知上,更要体现在情感认同上。多年来学校运用各种形式和载体宣传身边人、讲述身边事,使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信息春风化雨,更使承载着真情实感的“太行山精神”润物无声。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的教师群体在全国学习推出;作为道德楷模的果树9301班以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感动亿万国人;被誉为“太行新愚公”的李保国教授,为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和农民脱贫致富奉献了毕生心血,将爱党为民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太行山上。这些先进典型是对“太行山精神”的传承,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另一方面学校立体推出“农大好故事”、“最美教师”等身边榜样,将“太行山精神”的感动和学习落在细微处。这种良好示范和情感认同的过程,进而推生了“农大式排队乘车”、“自强自立大学生何飞”、“诚信驿站”等价值认同的回应。

(三)“太行山精神”传承的文化环境基础

“太行山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表征,更是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学校建立“太行山道路展览馆”、“太行山道路碑廊”和“太行山道路文化园”等校园物质文化,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太行山精神”的历史渊源、实践过程和先进事迹,作为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青年教师素质培训的必修课;同时注重活动载体的力量,通过“太行情”主题活动、“我与校训的故事”、“接力果树9301志愿服务团”等文化品牌,营造“崇德、务实、求是”的大学精神。

三、“太行山精神”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模式与机制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坚持广泛性和先进性、多样性和导向性,又需要从实际出发,将创新性和继承性相结合。“太行山精神”传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的典型方法,同样需要由经验型向科学化转变,由经典向长效发展,由典型向共性融合,这样才足以满足新时期的实际需求。多年来的“太行山精神”传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的突破口,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了“1345”实践育人模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一)坚持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是以传承“太行山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太行山精神”集中表现为:“艰苦奋斗”的攻坚态度,“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求真务实”的科学思想,“爱国为民”的责任使命,它既是农大师生在长期实践中内化、升华、凝练形成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体现。“太行山精神”传承在塑造一所大学独特精神品质的同时,也以其内在的力量影响着每一个农大人的价值取向,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最生动和最接地气的途径和方法。“太行山精神”通过师生的践行和宣传,也影响、辐射到社会,最终沉淀为一所大学的精神生命力,进而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形成三种机制

一是教育培育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主阵地的显性作用与专业课教学的隐性作用相结合,将实践育人途径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相结合,使“太行山精神”融入大学生价值观内化教育全过程。在理论课教学中,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实理想、责任、荣辱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深入挖掘“太行山精神”的实践成果,传承优秀思想、体现科学精神、启发奉献热情等;在实践教育中,将课堂教学中的困惑、难点,转化为“参与者”的认识、理解和体验;在网络教育平台上,实现与学生的真诚平等对话,商谈、交流中达到双向配合,增加认同效果。

二是管理导向机制。制度所承载的价值理念最容易在日常生产与生活的组织中被认同、践行,甚至被培养成人的第二本性——习惯[5]。精神的传承必须依靠一定的管理条件和制度基础,才能更好地达到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的作用。构建校、院、学生团支部三级联动的组织机制,形成有效合力;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准则和学校实际,做好管理机构的完善和功能发挥,做好相关学习活动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奖罚分明,制度机制规范的体系,使管理真正成为师生内心认同并自觉履行的思维导向,逐步养成践行习惯。

三是测评考核机制。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科学评估机制,并加强过程评估同各种机制间的协调联系。教师方面,建立工作量认定、成果奖励等激励制度,将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实践和指导学生列入考核条件;学生方面,从学分认定、评奖推优、实践档案等方面建立系列激励保障制度;管理方面,坚持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建设“教、学、管”三维度的保障体系。

(三)确定四个方向

一是“太行山精神”传承生活化方向。将内涵深刻、博大精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以平等友爱的对话形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以交融渗透的方式将教育内容分解为学生易于接受、内化的形式,以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认同。“太行山精神”在师生中具有广泛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文化环境基础,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融入到大学生传承“太行山精神”的具体活动中,就能达到“生活即教育”的效果,使日常生活成为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太行山精神”的舞台。

二是“太行山精神”传承实践化方向。它把抽象价值理论转化成生动形象的具体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理论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思考和创新转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它是长期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继承和发展的必然。因此,要不断推进实践育人理论研究,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拓展实践育人基地,不断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使实践成为传承“太行山精神”的磨刀石,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效的试金石。

三是“太行山精神”传承全员化方向。要齐抓共管形成实践育人合力,注重各层次队伍的引导和作用发挥,将德育工作者与专业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相结合;将校内专家与校外导师相结合;让实践育人成为学校全体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发挥“太行山精神”孕育积淀的资源优势,从学校到社会,形成意识传播的先进性、政策制定的引导性、资源调配的合理性,从而营造全员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探索创新实践育人的德育载体、实现途径和举措。

四是“太行山精神”传承全过程方向。要将“太行山精神”贯穿学校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系统设计、 统筹谋划、 周密部署、 整体推进,将“太行山精神”传承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将其教育过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引导,让价值符号伴随学生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精神血液。

(四)落实五种措施

一是“太行山精神”传承要坚持思想引领,建立价值导向。首先,要将“太行山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其次,各级各类教师要树立主流核心价值观意识,教会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太行山精神”的教育目标,要抓住一切机会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再次,通过辅导员队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既坚持经典又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太行山精神”传承要结合专业教育,双向促进。将价值观培育植入到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到专业课堂和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优势,在课堂上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分析,在课下鼓励专题研究、项目驱动、自主实践等,将学生引领到完善自我和担当责任的积极轨道上来。同时,要及时发现、培育、推广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德育工作创新方法、典型经验和研究成果,将专业思想教育与务实的作风相融合、与奋斗的精神相融合,将职业规划教育与社会责任相融合。

三是“太行山精神”传承要做到文化育人,创建文化品牌。广大师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会自觉地接受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进而内化为个体价值观。要广泛开展“太行山精神”的文化宣传普及活动,将内容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中,将校训校史、校容校貌烙上特色文化的印记,使其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名片;同时,要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运用时尚现代的语言风格、影像符号、娱乐元素打造新的教育品牌,力求调动青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核心价值观课堂。

四是“太行山精神”传承要形成实践渠道,注重体验教育。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增强主流价值认同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一方面要整合“太行山精神”的资源优势,重视校内外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到农村、到企业、到基层,开展生产劳动、专业实习、就业见习、创新创业活动等;另一方面发扬“太行山精神”的价值力量,科学设计实践活动主题,优化和细分实践内容,将专业化、项目化的社会实践与日常化的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信念,服务社会大众。

五是“太行山精神”传承要培树榜样,强化行为示范。要充分运用榜样的模范行为和高尚的人格感召力,带动广大学生自觉践行“太行山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选树、宣传、学习师生中的榜样,让“真、善、美”的光辉形象落实到平凡的人和事上。比如,学校正在开展的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李保国先进事迹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亲切生动、更具有平民温度的身边榜样的力量,为大学生弘扬“太行山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典型的示范教育作用,形成良好的实践教育效果。

[1]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3-05.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1-3.

[3]丁宪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0(20):10-11.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5]邢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践[N].山西日报,2015-02-17

(编辑:王 佳)

2016-05-13

该研究成果作者系河北农业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创新研究中心成员。该研究成果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编号:ZD201452)”经费资助。

陈 靖(1981-),女,河北武安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管理。

贾立平(1963-),女,河北蔚县人,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008-6927(2016)04-0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