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年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蒙田的史学意境:纯朴思想与杰出品质
杨 年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在三卷本的《随笔集》中记载许多历史事件,有的历史事件是蒙田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甚至还有一些是蒙田从其他见证者那里听到的。在蒙田看来,这些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从这些事件中,蒙田的史学意境逐渐表现出清晰的脉络。当然,蒙田在描述历史事件时,所记载的各种历史人物也是他史学意境的拔高。蒙田在历史语境下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双重运用,无一不是蒙田史学思考的结果。
蒙田;历史意境;纯朴思想;杰出品质
《随笔集》中涉猎众多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这些事件物都是蒙田广泛阅读的结果。在文艺复兴时期,很多古希腊、罗马的名著都被译成拉丁文供世人阅读,蒙田从这些书中逐渐了解到很多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同样,他还从这些著作中认识很多记载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共同构成蒙田的“史学意境”。这种史学意境是蒙田表述历史的范式,即纯朴思想与杰出品质。
“纯朴”意在表达:蒙田促使人们去沉湎于史实性的事件,但是却并没有因此提高人们的历史感。在蒙田的思想中,他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不是为了提升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感,而是为了更好地让世人明白历史事件所阐明的内容。也就是说,“纯朴”是蒙田史学意境的第一个层次,即先需要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蒙田并未提出要如何理解历史事件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在梳理整个历史事件的脉络后,“杰出”成为蒙田史学意境的第二层次,即“蒙田对于枯燥无味的事实和时间并不感兴趣,他唯一感兴趣的是道德训诫具有永恒的价值,特别是从那些生活在各个时代的伟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因此,他希望从这些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身上获得最终的真相。这种真相与蒙田的“英雄崇拜感”有着直接的联系。
蒙田的史学意境其实包含一个变化的过程,即“变化是所有历史的中心”[1](P146)。第一层次“纯朴思想”实则为“先决条件”,它是蒙田史学境界的基础,而第二层次“杰出品质”则为“终极目标”,它是蒙田史学境界的高度抽象。从基础到高度抽象的过程,体现蒙田思想的流动性。依照蒙田的思维:历史不是从某一个特定位置开始记述(就如同中世纪的编年史一样),也不是从一个绝对的外部环境来记载,或者用一种不连续的时间来记载(就如同启蒙运动时期的历史),而是应该从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开始,一直到它的终结[2](P37)。“相对有利的位置”体现出蒙田史学意境的高级阶段,即在他的阅读范围内,选取特定的历史事件及人物,以此来追溯古代历史与现实生活的互动往来。
从表层含义来看,“纯朴思想”言指蒙田忠实于历史事件,他把各种历史素材放入《散文集》中,让读者各取所需,各获所得。但“纯朴思想”的潜藏含义则是表达蒙田看待历史的方法论。因为“蒙田记录历史事件的方法是采用‘过去确定的知识’和‘未来的解释’这样两种模式”[3](P1056)。
(一)过去确定的知识
“过去确定的知识”是蒙田选取历史事件首先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因为他需要从阅读过的书籍中借鉴前人的成果或由前人的成果引发思考,从而为历史事件寻找更精密的论据。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对历史的记述范式有着独特的理解,即“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容而记载。他没有采用第一见证者的方式记录历史事件,而是采用了他自己的方式或者说相信自我的感觉来记录历史”[3](P1056)。在这一点上,蒙田的记录方式确有沿袭之意。他在论证古人习俗的问题上,也是采用自我感觉式的记载模式,他说:
“国人除了以自己的风俗习惯评判外,没有其他人格完美的标准与规则,我认为这还情有可原;因为这是人的通病,不但庸人有,差不多人人都有,都以他们自己的生存环境来决定自己的看法与好恶……但是我埋怨的是他们缺乏主见,极易受时下权威的摆布与愚弄,为了讨好时尚可以每个月改变意见和看法,出尔反尔,无一定见。”[4](P272)
蒙田也使用“我认为、我埋怨”来表达他记述历史的方法,他没有引证其他证人的证词,而是从主观感受上来评判古人的习俗。所以“蒙田非常接近修昔底德所采取的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的引导下,历史学家识别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也把它们契合于上下文情境的框架中研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区别‘偶然性发生的事件’与‘真实性存在的事件’之间的区别”。
看来,蒙田早就意识到事件的偶然性与真实性之间的区别。因此,这也正好佐证他“纯朴思想”的重要内涵,即让读者判断是否已经认识历史事件的全貌。
(二)未来的解释
“未来的解释”是蒙田看待历史的另一种方法论。在《散文集》中,蒙田并没有明确表达对法国宗教战争的态度,但蒙田在《散文集》中间接地记录这场战争的残暴性,他说道:
“魔鬼的战争,其他的战争都在城外施虐,而这场针对自己的战争用本身的毒剂自我腐蚀瓦解,这场战争性质邪恶,到处破坏,疯狂般打得你死我活,最后一同消亡。我们经常看到它带来的是自我瓦解,而不是由于必需品的缺乏和敌军的强大才这样……军队用于保卫法律,却自己违反法律参加了叛乱。”[5](P246)
蒙田看到法国宗教战争中凶残的一面,所以他极力想从其他国家的相关历史记载中找到解决的方法。随后,他在阅读色诺芬的《大事记》后产生想法,即“苏格拉底是哲学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认识我们自己的人,而且他把这种认识变成了一种可能”[6](P139)。蒙田言下之意表明:只有我们全面地认知自我,才知道自我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伦理的秩序。所以他希望战争的双方都冷静克制,不要妄图曲解或扩大战争规模。
“纯朴思想”是蒙田史学境界的第一层次,这一层次是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知,还没有达到高度抽象化的阶段。所以在第二阶段中,蒙田依据大量的历史事实,他会深度提纯出史学的“真相”。他在真相中,寻找“历史的典范”以此来完成整个史学意境的建造。
“杰出品质”是蒙田依据大量的历史素材整理过后的反思,“杰出”实则表明:蒙田想要在历史事件中探索典型的历史人物。这其实就是蒙田的“英雄崇拜”。因此,蒙田全神贯注于古代的英雄人物,他喜欢思考过去的伟人,而且还把他们说成现下的道德教育模范。其实,蒙田评判英雄人物的标准有两个,即善良的天性与自我的反省。
(一)善良的天性——美德
善良的天性一直蒙田最为看重的品格,因为蒙田认为:“无论一个人是善良的,还是心胸宽阔的,都取决于他们表现出的行为方式,而他们表现出的行为方式,都源自于他们自身的条件。”[1](P147)看来,在蒙田的思想中,行为范式决定天性的善良。那么,蒙田首推的人选就是应该具有美德的人。
在看待“苏格拉底之死”的问题上,蒙田表达自己的观点:
“头脑里有点真正哲学思想的人中间,有谁会满足于想象苏格拉底遇到灾星,身陷囹圄,饱尝铁窗风味时仅仅是不害怕和不忧虑呢?有谁不会承认他既固执又坚定(这是他的日常态度),还有对自己最后的学说有一种新的满足和欣喜呢?当他在赐死前脱去镣铐时,他搔自己的双腿,高兴得心里发颤,他不是感到灵魂中有一种极度的愉悦,他终于摆脱了从前的艰辛,要去认识未来的事物么?……而苏格拉底则死得更美丽。”[7](P86)
蒙田是欣赏苏格拉底之死的。因为苏格拉底在临死前的过程中没有痛苦,反而却是满足;行至将死时的苏格拉底从容不迫,灵魂反而更加愉悦。显然,苏格拉底在死后灵魂依旧保持完整,而他的美德则化身为对未来事物的认知。因此,“蒙田在美德上的看法,从最高层次的意义而言,美德给过蒙田些许暗示,即它可以超越一定限制而存在”[6](P133)。
(二)自我的反省——承认无知
在蒙田的思想里,“无知”并不意味着他不注重知识的获取,而是把“认识无知”作为“认识自我”的知识。因此,“这种知识”还有其他的用途,即“认识自己就等同于认知自我的局限性和向崇高的伟人学习”[6](P133)。
首先,在蒙田的思考中,苏格拉底充分认知自我,因为他看到有人比他更善于演说,更对国家有益,品德更高尚,所以他的“无知”成为自己的智慧。蒙田认为苏格拉底“坦诚的,大胆的承认无知”。他也要与苏格拉底一般,所以他说道:
“从前德尔斐神庙的神给我留下这条有悖常理的告诫:你要扪心自问,认清自己,专注自己……这个世界垂下眼睛是看自己的内心,张开眼睛是凝视自己的外表,你没看到吗?……神还说:人啊,除了你天下万物都是先审视自己,然后根据自身的需要界定它的工作与欲望……你是个无知的暗探,没有司法权的法官,闹剧的小丑。”[5](P209)
其次,蒙田认为,那些说肉欲在本质上是粗野的人,其实假装清高,而真正享受的时候,却更有劲头。而苏格拉底则不同,他实事求是的表明了自我的性欲,从不遮掩,也不找托词,性欲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因此,蒙田视苏格拉底为“光明正大而非伪君子”。所以,他说道:
“阿珀洛尼厄斯说,奴隶才说假话,自由民要说真话。这是第一和基本的美德。我们必须因为它是美德而爱它。谁若是因利益与义务的驱使而说真话,谁若因为与人无碍而不怕说假话,这还不够是个真正老实人。我的心灵结构容不下谎话,而且想到还厌恶。”[7](P309)
因此,蒙田在历史事件中寻找的典范人物,不但关注他们道德上的优秀品质,而且更希望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如何塑造自身。蒙田以道德典范为例,以此来向自身证明: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也是他向自身学习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蒙田谦虚性格的体现,更是蒙田的“美德”与“真实”。
蒙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式支撑他的历史意识,他在已有的历史认知框架内,构造两个层次的史学意境。在史学意境中,他把历史理解为变动和发展的过程,他以历史事件为据,以历史人物为引,表达他对历史独有的鉴赏力。
[1]Abraham C. Keller.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in the Essays of Montaigne[J].Modern Philosophy, 1957(3).
[2]Lionel Gossman.The Privilege of Continuity: Bourgeois History as Mediator between Chronicle History and Philosophical History[J].History and Theory,1976(4).
[3]Deborah N. Loose.Se Peindre de la plume: History, Biography, and Self-Portraiture in Montaigne’s Rewriting of History[J].MLN, 1995(5).
[4][法]蒙田.蒙田随笔全集:第1卷[M].马振骋,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5][法]蒙田.蒙田随笔全集:第3卷[M].马振骋,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6]Floyd Gray.Montaigne and the Memorabilia[J].Studies in Philology, 1961(2).
[7][法]蒙田.蒙田随笔全集:第2卷[M].马振骋,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宋 晗]
2016-05-17
杨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洲思想文化史。
K09
A
2095-0292(2016)04-01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