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学方法与道德起源问题研究

2016-03-06 07:18:19郝玉明
理论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起源道德人类

□郝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发生学方法与道德起源问题研究

□郝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起源学是当代道德起源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作为事件的历时性研究,忽视道德作为一种观念产生的差异性、整体性和互动生成性,进而无法解释道德生成的内在机制。发生学方法关注道德的系统性结构及其生成机制,并采取逻辑推理的论证方式,更适合于道德起源问题的研究。然而,道德的发生学研究不同于自然事物的发生学研究,进行道德起源的发生学研究必须以人与生活世界关系的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关注人类及个体行为的价值取向。

道德起源问题;道德起源学;重构道德发生学

1 道德起源问题研究的反思

长期以来,“起源学”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起源”由对社会现象进行历史溯源转而成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研究方法。而在伦理学研究领域,人们在将道德作为一种文化事实,研究它的出现及其历史条件的同时,“起源”也被视为一种研究方法而被运用。那么,“起源”是一种怎样的研究方法?起源作为一种方法对于解释道德的产生是否合理?

“起源研究的是事件在历史中出现的源头,因此,起源研究在方法论上具有实证主义倾向,在认识论上具有经验主义倾向。”[1]如果对起源研究的根本及其实质进行探究,应该先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开始,经验主义对道德产生的解释不同于理性主义传统,以“自然道德”[2]的路径解释人类社会的道德现象。“经验主义伦理思想方法认为道德不是某种抽象神秘的东西,而是活生生的生活过程……。人们在生动的生活过程中感受道德,并成为一个具体生命过程。”[3]道德产生于事实、感觉和经验,“所谓经验,其来源就是能够观察得到的、能够展现为现象的东西。”[4]经验主义在研究人类道德的起源时立足于现实生命活动和生活历程的观察。培根作为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反对脱离现实社会运用理性主义、逻辑演绎和先验预设的方法去研究道德。他认为知识是形成道德的动因,而“知识是存在底影象”[5],“沿着一条径直的、有规则的、谨慎的道路达到理智的知觉,即达到概念和公理。”[6]道德知识就是通过对人本身心灵、情感、社会关系的观察与实验,而获得的达于至善的公理,道德起源归根到底在于人的经验感知和现实实践。这种经验感知是什么?人们又是如何获得这种经验感知的?洛克的经验论则更加清晰,在培根重视经验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知识划分为自然哲学知识、道德哲学知识和符号哲学知识,[7]而道德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为人们的行为提供道德原则,而这种原则就来源于人的实践经验,即在对人的观察中得出人所具有的趋乐避苦的天性,对自然情感欲望的克制,而努力产生的契约理性就是道德。休谟作为经验主义者的贡献在于用实验推理的方法建立人性的科学哲学体系。反对“所有不是立基于事实和观察之上的伦理学体系”,[8]通过考察人性中的情感来理解道德的经验和感觉来源。于此,休谟又陷入了无尽的怀疑论,只相信感觉和知觉,而知觉的不确定性又把道德来源和产生问题抛开。

关于道德起源及产生的问题,实证主义延续了休谟的经验主义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穆勒的贡献在于在经验主义基础上建立了道德起源的社会根基和心理机制。他试图突破休谟的怀疑主义经验论,建立“感觉的恒久可能性”[9],进而改变休谟的感觉的具体性和随意性,使得道德具有了固定、恒久的起源,即“良心”,而“良心”则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产生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情感经验。斯宾塞引入“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的自然主义原则……,用自然的发展过程去解释和证明人类道德现象,……围绕人的行为,以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原理为根据,说明人类道德的起源、发生和发展。”[10]从早期经验主义到实证主义再到斯宾塞,道德起源问题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关注现实与注重感觉,相信经验与依据事实二元对立、此消彼长。这种情形,直到19世纪70时代,在美国产生了实用主义才得以改变。实用主义将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行动”与“实践”,而“经验”与“实在”都是实践的结果。经由皮尔士“科研实验”,[11]至詹姆士的“实践证实”,[12]到杜威的“工具主义”,经验哲学与实践哲学、行动哲学合二为一,“经验变成首先是做的事情”;[13]“思维是用来控制环境的工具,……思维是某些实际存在的行为”。[14]道德作为一种人类的思维经验,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环境的刺激产生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认知就是经验,也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实证主义作为一种方法,在中国近代的历史文化研究过程中也形成一种思潮。严复接受了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道德认识源于感觉经验,但也仅止于经验,因此在道德起源的研究过程中反对主观臆断,尊重历史进程的客观性。胡适直接吸收杜威的思想,对“经验”进行细致的解析,经验是人对环境的反映,是知与行、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不仅是道德的来源,也是哲学的本体,承认了道德来源的客观性,但也使实证主义的论证成为一种独断。

综而言之,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支撑了起源学的研究,随着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学者们日趋认识到起源研究对于认识研究对象本质的意义。由此,起源学成为一种应用广泛并行之有效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然而,当我们用它去探究道德的起源问题时,似乎陷入一些困境。

起源学研究受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如宇宙起源、物种起源、生命起源研究的影响,以事件的源头为研究对象。“事件”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指由时间和空间所指定的时空中的一点。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则指发生过或正在经历的总和,“起源是已逝时间段的思想萌发,它已是过往”,[15]其研究的前提在于“事件”时间、空间上的阶段性和来源的确定性。然而,人类道德的产生并不是一场事件,而是“观念”的发生,强调道德观念生成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的道德观念如何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不探讨明确的开端和结局,而以道德观念的不断生成进行推理。任何文化事实都没有绝对确定不移的开端,而以经验主义为认识论的道德起源学研究,认为道德来自于人类对事件的经验知识,将其起源单一的归结为习俗、禁忌、宗教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心理,无法解释道德的生成机制以及传承延续的过程等问题。道德起源学对形式进行研究,忽略道德的整体功用。“人性起源说”认为道德或根源于人的自保本性,或根源于仁爱之性,或二者兼而有之;“本能起源说”源自于人与动物共有的互助、合群等社会本能;“禁忌起源说”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宗教生活习俗。以上观点试图为道德起源设定并呈现确定的源头,然而道德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其产生是一个综合性的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是人类个体以及群体道德心理的变化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演进的产物。所以研究道德的起源,就是研究其发生的综合性的条件及其互动过程,因此具有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道德起源学研究关注客体,忽略道德的主体性特点。道德的生成过程也是人的产生和完善的过程,它不以某个事实或事件作为起点,更不能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划分。作为一种观念以及由观念产生的行为,其生成前后相继,又不断更新,对其进行起源学研究,无法解释其内在的生成机制。将道德作为客体的研究就是对人本身的研究。建基在经验主义认识论和实证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道德起源学研究,将人之道德与人本身进行分离,道德作为一种可以被认识的客观实体而存在,忽略了道德的实质,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释道德的起源问题。

2 道德的“起源”抑或“发生”:近代发生学的探索

鉴于起源学方法对于道德起源问题研究的不足,我们将在起源学基础上转换或引入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或研究方法,即发生学。什么是“发生学方法”?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缘何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了普遍意义?发生学对于道德起源的研究有何优异与局限?

“发生”在现代希腊语中具有双重涵义,分别用“fílo”和“jénnissi”表示,前者是“种系”、“性别”之义,后者是“新生”、“诞生”之义。最初是指生物学领域中物种的繁衍,在胚胎学和遗传学研究中应用较多。始于17世纪的“胚胎学”,主要代表人物哈维(William Harvey)、沃尔夫(Casper Friedrich Wolf)、贝尔(Karl Emstvon Baer)等人,将“发生”界定为生物的发生、发育、发展研究;19世纪继之而起的遗传学代表人物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比德尔(George Beadle)则在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中探索自然个体与自然群体的产生。总之,发生学开始于自然科学领域,用于对生物包括人类物种起源和胚胎发生所进行的探索。[16]19世纪80年代,《人类的由来》(达尔文,1871)、《古代社会》(摩尔根,1877年)两部著作开启了人们运用观察和实证的方法探究人类起源的历程。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对原始氏族部落与人类社会产生的探究,促进了对研究对象及其发生、演变的过程性、动态性的研究方法开始逐渐由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领域的转向。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17]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融入,奠定了后来发生学方法的人类历史的客观性基础,注重人类作为整体的过程性以及构成人类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系统性等特点。然而,20世纪下半叶,随着结构主义的出现,“结构”以及“结构式的研究”被绝对化,无论是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结构主义,还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亦或阿尔图塞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均认为结构优先于客观存在,过度依赖形而上学,失去了其作为方法论的存在性根基。20世纪7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让·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问世,标志着发生学研究方法的成熟,皮亚杰从微观的层面考察了儿童认知心理的发生、发展,并将其结论推广到人类历史的整体上,作为考察和研究人类早期社会意识产生和演变的一种方法。皮亚杰在其发生论的基础上批判了先前的结构主义,“结构没有消灭人,也没有消灭主体的活动”,[18]结构的建造应该是一个发生学的过程,是对以人的行为为基础的人类知识、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的动态性的研究,发生学结构主义理论由此产生,发生学也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法。

“发生”还是“起源”?发生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人类独特的思维观念——道德的发生研究,其优异之处在于:

首先,道德的发生学研究将道德视为系统性的结构构成。道德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系统。道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产生、形成与发展都是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紧密结合的系统中进行的,因此与其它事物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同时道德又是一个自组织的秩序系统,有其层次性的内在逻辑结构,并进行着由无序到有序、由简单到复杂的自组织过程。从本质上而言,道德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必然体现着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和联结,而道德的产生过程,就是人通过与外在环境的联系和作用而实现的自身的发展。发生学的研究方法就是以系统论的视角来探究道德的起源问题,并在系统中关注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马克思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寻找道德起源的本质与规律,皮亚杰从整体、系统、自组织的视角研究人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心理的产生都是基于道德的本身的结构性、系统性的存在方式而进行的。

其次,道德的发生学研究关注道德观念及知识的生成机制。道德结构的产生是一个过程,也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道德结构不是永恒不变的,其本身有着变化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皮亚杰在划分儿童认识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同化”、“顺应”、“平衡”的道德认识发展过程,发展了一个尽可能连贯的人类道德认知模型,[19]这个模型就是皮亚杰所谓的道德知识产生的内在机制,表现为结构层次和变化以及量与值的增减,不仅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承继,更是人类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的展现。所以,道德的起源不是一时一刻的事件,而是通过内在机制的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承继性和变革性的过程。

再次,道德的发生学研究采取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将道德作为观念性存在是发生学研究的立足点,道德观念的发生机制极为复杂,“对于这种复杂性我们不能用描述的方法,而只能用发生学的方法加以叙事,且必须充分借助事实体验和想象体验的力量。”[20]发生学将道德观念视为动态的系统的发生过程,其目的不仅在于描述人类原始道德观念结构的内在特点,更重要的在于揭示其发生和形成的前提、基础和机制。所以,对道德观念的起源与演变的发生学研究,不同于对必然事物的还原、判断和推理,而是对人类道德认识由客观到主观,由事实认知到价值推理进行的合乎思维规律的探讨。

最后,道德的发生学研究立足于多学科的研究视阈。发生学方法是近年来广泛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人文科学的主要特征在于以人为研究对象,而人又是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复合体,所以对人本身的研究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不同的学科,各学科之间相互交织、互相阐释,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要求。而发生学方法不仅关注研究对象本身的实际发生和演变过程,更关注研究对象产生与演变根源以及条件的综合生成;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过程,更是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知识体系的发生发展和互动生成的过程。由此,建基于多学科研究视阈基础之上的发生学方法更适应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进而成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21]

发生学方法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了极大的适生性,然而,我们却不能草率的将其嫁接到道德起源问题研究上,也就是说“发生学毕竟是一门实证科学,在哲学中的渗透应受到一定的限制,不是每一概念、命题都可以或者都必要作发生学的追问”。[22]面对着道德起源问题,即道德哲学的根本问题,发生学方法也有着难以通达之处。一方面从发生学演变的历程来看,经由皮亚杰和戈尔德曼的努力,在对之前结构主义的发扬与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发生学结构主义,认为深层结构是观念发生的根本,观念发展的过程就是内在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正如皮亚杰所言“不存在没有构造过程的结构,无论是抽象的构造过程,或是发生学的构造过程”。[23]所以,运用发生学方法研究道德的起源,就不能回避发生学结构主义所言之“结构”问题,即此一“结构”是先验的还是发生的,是历时性的还是共时性的,是封闭、自我生成的还是开放、互动发生的,对于这一问题的纠结是我们将发生学方法运用到道德起源问题研究的关键。另一方面,从道德本身来看,道德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对存在事实以及相互关系生成的实然反映,也是超越存在事实而进行的理想价值关系的构建。可以说从人类具有道德意识和观念之初,就进行着道德应然的不断探索,道德的形成过程就是人本身的创造和超越的过程。由此,方东美认为中国道德的生成有着根本的“内在精神”,[24]这种“内在精神”在中国文化的视阈内则为生生不息的创生精神,而道德就是生命精神的生成过程。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发生学所言“结构”是否能等同于道德的“内在精神”,发生学对人生发生“结构”的设计是否能够完美的揭示人类生命精神的实质,发生学结构起源问题的研究是否会导致对“道德”以及人本身的解构。

3 重构道德起源的发生学研究

综合考量“起源学”与“发生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利与弊,可以得知,道德起源问题的研究既不能固执于“起源学”的研究方法,也不能抓着“发生学”方法不放,而应该针对特殊的研究对象“道德起源”的实质及其特点,建构起一种适合道德哲学的发生学研究方法。对此,黄建中将其表述为“溯演法”,“溯演法者、求事象演进之迹而溯其原始,由最简达于最复,由最低达于最高者也。研究心理之发展,则溯原于官体之构造、神经之组织、由构造组织之简者,达构造组织之复者,以见心灵之所凭藉;研究社会生活之发展,则始自僿野民族之低级心理,达于文明民族之高级心理,以见宣情达意之语言文字之所来;研究哲学思想之发展,则首明社会文明背景对于各时代各个人新旧观念之影响,由新观念与旧观念相和合而成有系统之思想,以见学说之非无故产生;此皆所谓溯演法也。凡地质学家、生物学家、语言学家,皆用此法以探地层、物种、语言、变化之原,杜威施勒辈即仿其研究历程以论真理,而詹美士称之为真理之发生论。”[25]我们暂且不论黄健中所言“溯演法”的正误,但从中可以得知,“起源”与“发生”并不是绝然悖逆的两种研究方法,对二者的分离本身就否定了发生学的研究特质,亦没有必要去此取彼。无论是发生学还是起源学都具有着西方道德哲学研究的科学诉求,道德起源问题作为道德哲学的根本能否成为一个理论性的科学问题,是我们能否将发生学移植到此问题研究的关键。由此,我们不能不在探讨道德起源问题的科学性基础之上建构一种崭新的发生学方法。

第一,道德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其起源问题的研究解释的是人作为主体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演变过程。人是生活世界的主体,人所存在的场域、人的生活实践、以人为中心而形成的种种关系以及人所经过的历史路径构成了生活世界的全部。其中人的生活实践即生活方式是人得以存在和实现的根本,人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存在就会创造什么样的生活世界,而道德就是指向人的生活实践,导向圆满生活世界的良性生活方式。所以,道德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就是人对自身与生活世界关系的不断认识、调适和建构的过程,也是人自我认知、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的过程。对于此,起源学的局限在于通过经验地预设、实证的观察对已经逝去的事件和思想的出现及其条件进行探究,其关注的是道德出现的即时性,而不是产生的历时性和过程性。无论是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道德起源于人的本性还是道德起源于人类的社会本能、道德起源于宗教禁忌,都不能合理的解释道德作为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性、过程性和动态性的存在特征。发生学通过逻辑推理弥补了起源学在道德起源问题研究中的不足,在人与世界的互动中关注道德生成的过程,人的理性智慧,人的主体地位被凸显。由此同时,人与世界的关系也经历了由被创造、被衍生到被孤立、被剥离的转变,缺少了对原初和起源的尊重和认可,最终很可能会走向反叛。即“发生学经常是科学的层面。随着新资料的发现,看法的改变,结论经常有变化”。[26]所以,对于人类特有的意识现象——道德的起源研究我们应该以起源学确定道德发展与变化的基本内容和倾向,同时也应该掌握合理的发生学方法,探究道德演变的结构与过程。

第二,道德作为人的观念世界,其起源问题的研究不同于自然事物的发生问题研究。其实质是探究人类心理意识和伦理观念的产生,有着极其的复杂性。对此,西方学者摩莱里[27]和中国学者张东荪[28]有着深刻的共识,即道德观念复杂,变幻无常,其方法无规可循,对其起源的探讨更是科学家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而表明对于道德观念的研究并不能简单的沿用自然事物起源与发生的研究方法,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并不必然遵循着皮亚杰所论述的认识发生的阶段论,个体的道德认识发生也不必然与人类整体的道德发生、发展同向、同步、同质,个体道德的异化、群体道德的退化、种系道德的无理性都是用起源学方法和发生学方法无法解释的。但并不代表着道德的起源和发生是无规律可循的,而具有着不可分割、圆融自在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对生命实现的渴望,追求生命的圆满推动着人类不竭的道德实践,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动力促进人们从不同的维度去寻找道德产生的根据和本原。无论是对人性的思考、对天理的创设,对自由意志的定义都可以从人的生命精神中寻找到依据。而作为从西方自然科学嫁接而来的起源学与发生学,试图通过实证和推理去发现人类道德现象与其它事物以及知识的结构生成机制,并以此为复杂现象间的共性,进而将共性推演为可以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解释工具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瓦解了道德的内证体验与完整性。所以,对于道德起源问题的研究,发生学的引入并不是解释所有问题的范本,更应该注重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主体、不同性质、不同文化背景的道德现象进行还原和事实性的理解。

第三,道德作为人的行为实践,其起源问题的研究应始终关注人类及个体生存行为的价值导向。人类的活动遵循着两种尺度,即外在的真理尺度和内在的价值尺度。前者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意味着人类应该不断的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实践。后者回答世界“应该怎样”的问题,表明人类应该按照自身需要来生活。而道德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和行为实践从其产生之初就天然的具备了这两种尺度。道德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道德状况是人类发展阶段的反映,使得人类不可能跨越历史境况和客观环境去无限制的创造和发展道德,所以,运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解决道德产生的客观来源和发展阶段的问题。然而,道德的更大层面的意义在于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对理想、应然世界的建构,道德不仅关注人之生存事实,更关注生存和生活之于人的价值和意义。同科学知识相比,道德固然不能脱离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但道德的“经验”不是科学研究中建基于自然知识经验之上,通过寻找经验的殊异关系来进行经验的推理和创新,而是对人类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生活生存经验进行的价值审视和判断。换言之,科学知识研究客观性知识,关注自然世界的实然;道德则是主观性知识的拓展,关注人类世界的应然。所以发生学方法作为产生于自然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无法合理的解决道德作为人类价值与意义世界的面向。若使发生学方法发挥对道德起源问题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就必须对其进行转化。进一步去除发生学对客体的结构主义、阶段性、陈述性、分离性的研究特征,真正的走进人以及人与世界的融合当中。

[1]汪晓云.人文科学发生学:意义、方法与问题[N].光明日报,2005-01-11.

[2]〔苏联〕古谢伊诺夫等.西方伦理学简史[M].刘献州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366-389.

[3]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1.

[4]陈嘉明.现代西方哲学方法论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5][6]〔英〕培根.新工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06,236.

[7]James Gibson,Locke’s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it’sHistoricalRelatio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31.

[8]〔英〕休谟.道德原理探究[M].王淑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6.

[9]〔英〕穆勒.汉密尔顿爵士哲学研究[M].1865:198.

[10]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11.

[11]The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1-1935.

[12]〔美〕詹姆士.实用主义[M].陈羽纶,孙瑞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3.

[13]〔美〕杜威.哲学的改造[M].张颖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48.

[14]〔美〕杜威.实践逻辑论文集[M].1916:30-31.

[15]张苓.道德的起源:经验与超验的两种维度[J].社会科学辑刊,2012,(4):37.

[16]楼培敏.发生学方法[J].社会科学,1986,(10):68.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

[18]〔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99.

[19]〔苏联〕奥希霍娃.皮亚杰的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3.

[20]晏辉.论道德推理[J].江海学刊,2013,(5):7.

[21]张乃和.发生学方法与历史研究[J].史学辑刊,2007,(5):44.

[22]钱善刚.李泽厚哲学思想的逻辑脉相—从发生学、结构主义到存在主义[J].求索,2005,(11):116.

[23]〔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0.

[24]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中华民国七十六年,第二页.

[25]黄建中.比较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50.

[26]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238.

[27]〔法〕摩莱里.自然法典[M].黄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7.

[28]张东荪.道德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1930:3.

责任编辑 刘宏兰

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1.008

B82-051

A

1004-0544(2016)11-0043-06

郝玉明(1981-),女,吉林长春人,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猜你喜欢
起源道德人类
圣诞节的起源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奥运会的起源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清明节的起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万物起源
中国漫画(2017年4期)2017-06-30 1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