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史意义

2016-03-06 07:18:19王强
理论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现代化特色

□王强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陕西西安 71006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史意义

□王强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陕西西安 710068)

“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的提出,有着中国思想史发展的自身脉络。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四个全面”以此为历史基点,深刻回答了在21世纪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近代170多年的历史,就是追赶现代化的世界潮流过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有了新的突破与进展;中国传统辩证法博大精深,在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融合的过程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了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法。

四个全面;思想史;中华文明;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思想,特别是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本文结合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对“四个全面”的内涵进行解析,以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史内容。

1 从对中华文明起源独特路径的思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每个民族从文明起源开始就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独特路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有营养不良的小孩,也有早熟的小孩,也有发育不健全的小孩。在古代氏族中属于此类范畴者甚多;惟希腊人为发育正常的小孩。”[1]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察,中国文明起源具有独特的历史路径。考古学证明:从仰韶到龙山到三代,生产工具都是石器与骨器,工具形式与原料基本没有变化,并且东周以前也没有发现大规模水利建设和农业灌溉的证据。[2]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农业社会,使得中国与古希腊不同,在青铜器时代便进入到文明社会。历史学家侯外庐根据这个“早熟”特点,认为一方面中国文明注重沿袭的力量,把它固定下来,称为“古代的维新制度”,形成了“先王观”,也就是“王道”;另一方面,天地四季的变化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的收获,形成了“天道”。“天道观”与“先王观”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特质。

中华文明5000多年来的独特发展路径在近代被打断,在3000多年的未有之大变局中,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等等,都是要解决中华民族在世界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当今世界,正经历“400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正在破解“修昔底德陷阱”这条铁律。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这一重要讲话表明,在习近平同志制定民族复兴路线图中有着对中华文明延续与发展的深邃思考。习近平同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延续。“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4]这种思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关联起来。“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5]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文化基础。

以此为逻辑基点,习近平同志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路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6]这一深刻论述,强调并凸显了宣传阐释好中国特色的重要性,为在21世纪中国走向何方提供了基本历史坐标和根本理论根据。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自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源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独特路径,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中国近代170多年以来发展的客观历史实践中形成的。

中华文明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同志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世界视野,科学揭示了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独特路径。“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8]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将面临创建一种超越现代资本主义的新文明的重任,这种重任的承担是与中国固有的历史脉络和发展道路密不可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再次呈现出这种品质: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这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文明特质,是中华文明连续体现开放包容的内在本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阶段的理论思考与形象表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象地表达了中国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小康”一词源出《诗经》,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百姓对安定祥和、幸福美满生活的恒久守望,历经2000多年终不能实现。“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不断奋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虽一字之差,却意味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一跃。历史接力棒传到今天,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中国自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走过了非同寻常的历程。在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习近平同志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10]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存在多种方式,历史也一再表明,世界各文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强化中国文明发展道路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同性或相似性,显然是一种没有历史根据的先验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漫长而艰巨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其他三个全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孕育和催生着党的理论创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制度建设层面全面推进,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获得了制度保障,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稳固和成熟。

2 从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基点,科学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顶层设计

实现现代化是1500年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1840年以来中国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从洋务运动的技术现代化,到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对现代化制度的不同尝试,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从新中国成立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到改革开放由“三位一体”向“五位一体”的不断扩展,再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最终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成果已经开始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不懈探索,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1]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追赶近代以来的世界现代化潮流,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国力和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是体制机制的现代转型,全面依法治国是现代治理的基本方式,全面从严治党是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然要求”。[1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发展规律。

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必要组成,而且是影响社会整体现代化尤为关键的一环。从19世纪末开始,中国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就比较关切人的现代化问题,并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1902年梁启超提出“新民”说,1920年余日章发动公民教育运动,1934年蒋介石在国统区发动新生活运动,然而这些学说或运动并不适合当时的民众。直到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报告,助其开创一个新世界,塑造新的民众。十年文革“批林批孔”,中国传统道德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1978年后,中国经济一路飞奔,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中国近代170多年的经验教训表明,人的现代化一旦被忽视或在这一问题上有所迟疑、滞后,必然带来巨大的危害与祸患。

习近平同志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他曾郑重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3]在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是指向人的现代化,不仅是城市的现代化,而且也是农村的现代化,“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仅是物质生活的现代化,而且也是人精神的现代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全面”指向了破除束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观念以及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手段,“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4]“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现代社会人的自由的法制保障,因为法治建设的最高价值追求或崇高目标,就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5]这种自由,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政党来讲,党员的现代化就是在培塑社会先进分子的好样子,就在是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育人工程。党员的现代化,关系到党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人民的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制度的现代化。制度是制约社会进步与文明转型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制度层面的除旧布新,为现代化开辟道路,从而驱动整个社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1898年,“戊戌变法”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将中国现代化由器物层次阶段推进到制度层次阶段;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实现了国家政治制度由封建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的历史转变,开启了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闸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1978年,邓小平同志洞察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模式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主要矛盾,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恐怕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16]邓小平同志指出了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蕴还不浓。这与我们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党在改革开放初提出了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四个现代化”目标,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器物层面,制度现代化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我们党对现代化的理解提高到了制度层面,“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价值指向”,[17]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中国现代化,实现制度的现代化。

文明转型是个全方位的转型,它不仅仅是经济建设的腾飞,也不仅仅是其他建设的改变,文明转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全面实现。我国用较短时间完成了现代文明全部要素的发育与生成,现代文明的继续发展,一是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背景提出的要求;二是要推进现代文明各要素功能充分发育;三是要推进现代文明各个要素有机整合。[18]这些要素共同指向了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也是治国理政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19]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促进体制机制的现代化转型;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让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全面从严治党,逐步扬弃传统执政方式,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向现代化的执政方式转变。

3 从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传统辩证法的融合,创新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法

治国理政需要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在战略布局中,为什么是“四个全面”而不是三个或五个呢?为什么就是这四个而不是别的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思维方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与中国传统智慧相融合的产物。

“四个全面”蕴含着丰富的辩证统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辩证法相结合的逻辑成果。中国传统辩证法有二种不同的思路:一是《周易》中的“一→二→四”结构,二是《道德经》中的“一→二→三”结构。关于“一→二→三”结构,庞朴先生提出了“一分为三”的观点,在学术界影响很大。[20]我们通常会按“目标—途径”的二分结构或者“目标—途径—调控”的三分结构来理解“四个全面”。[21]“四个全面”不是四大体系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有着自身结构的有机整体。对于这点,往往被人所忽视。

《周易》作为中国古老而又朴素的辩证法,自始至终以阴阳辩证的思维方法,解释宇宙间所有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变化规律。《系辞》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2]据此,北宋思想家发展出“一分为四”的辩证法,“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夫四时、四维者,天地至大之谓也。”[23]南宋理学家朱熹解释说:“康节以四起数,迭迭推去,自易以后无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齐,包括得尽。想它每见一物便成四片了。”[24]“一分为四”蕴含着全面、系统、联系和整体的思维特性,这与“一分为三”的思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契合“一分为二”的思维精髓。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也具有系统性的特征,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经典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5]毛泽东在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基础上,对《周易》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进行了彻底改造,提出了“两点论”与“一分为二”的命题。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

从改革开放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由单兵突进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格局转变。在这个时期,我们党的战略布局蕴含着“一分为三”的思维逻辑。具体而言,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布局。“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其中反映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由两点之间的联系作用而产生中间环节,或者是事物变化过程的中间阶段,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平面图,我们还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体图,来展示每一个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整体要求。例如,关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其他建设的消极影响,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原则必然会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6]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对商品交换原则在政治生活领域滥用的限制,也是防止道德市场化、生态金钱化、社会功利化等的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反映了这一新的趋势与要求,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在战略上得到具体而充分的体现,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关于“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关系,习近平同志有着精辟的概括:“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27]这是习近平同志辩证思维在治国理政上的具体运用,蕴含着“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四”的辩证思想。显然,传统的“一分为二”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创新实践的发展,简单的二分法已经不能支撑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因此“二”必然要衍化为多,其实“三”与“四”都是多,“三”侧重辩证性,“四”侧重系统性。从“一分为二”的角度来看,“四个全面”由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构成;从“一分为三”的角度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三”;“一分为二”必然要进展为“一分为三”,其结果就是事物的系统性产生——“一分为四”,即这“四个全面”本身构成一个共同的“全面”,构成一个在现阶段被具体化的有机整体;同时,这“四个全面”各自也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各自都需要全面地拓展和深化,需要得到全面的理解和阐述。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55.173.

[2]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J].文物,2004,(1):73-82.

[3][4][5][6][8][9][11][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5-36,171,172,156,180-181,4,49,4.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

[1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12]颜晓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4):4-11.

[1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3-18.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17]包心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中国现代化新境界—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价值指向[J].中州学刊,2015,(7):5-12.

[18]郑长忠.“四个全面”是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的指南[N].光明日报,2015-06-11.

[19]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

[20]庞朴.对立与三分[J].中国社会科学,1993,(2):79-94.

[21]杜黎明.“四个全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J].长白学刊,2015,(4):1-6.

[22]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9.480.

[23]〔宋〕邵雍.皇极经世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487.

[24]朱熹.朱文公易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01.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90.

[26]习近平.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N].人民日报,2014-10-09.

[2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

责任编辑 刘宏兰

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1.003

D610

A

1004-0544(2016)11-0017-05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5MZD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AKS001)。

王强(1979—),男,陕西神木人,讲师,历史学博士,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现代化特色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4:22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环球时报(2015-02-28)2015-02-28 16:30:47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军事历史(1998年6期)1998-08-21 03: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