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新秀 田夏彪
(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学科教学
中小学美育“虚无化”成因及其消解
蒋新秀田夏彪
(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当前中小学美育呈现出“虚无化”倾向,具体表现为美育实践形式单一、美育实践内容零碎、美育实践方法机械,不利于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造成这一倾向的主要原因在于:美育课程地位弱化,学校应试教育观念深重;美育观念偏狭有误,混淆德智体美辩证关系;美育师资力量不足,社会环境支持薄弱。为消解中小学美育实践“虚无化”,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必要采取“切实贯彻实施美育活动,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提高自身审美素质,加强美育实践的有效性;净化社会风气,营建良好的美育环境”等策略。
中小学生;美育;虚无化;成因;消解策略
美育作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是儿童健全人格不可放松的一项教育内容。[1]然而,当前中小学校美育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其“虚无化”倾向尤为突出,使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得不到有效落实。
当前中小学美育相较于德、智、体而言,在整个教育过程系统中常处于“虚无化”状态,如学校美育课程内容空洞零散不成系统,没有传授学生基本美育知识;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缺少形式多样的审美活动;教学方法比较机械,美育教学没有和学科教学紧密相连等,以致形成“美育不美”的局面。
1.美育形式单一
美育具有潜移默化地陶冶人性情的作用,其在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交往过程中完成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并逐渐使学生思想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要把感性的人培养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让他成为审美的人”。[2]为此,美育形式不应仅局限于中小学校所开设的美术、音乐等课程上,而应该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美育实践活动中,如举办艺术节、开展书法比赛、举办歌舞晚会、参观博物馆艺术馆、亲近大自然等,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欣赏和体验,使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在发现和感受中领悟人生意义。然而,当前美育实践在不少中小学只表现为美术、音乐等课程,且形式往往局限于课程理论教学,学生缺少互动交往的审美体验,无法将理论教学所获得的美育知识内化为自我的审美体会和判断,以致学生知行脱节。
2.美育内容零碎
美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让其去建构和谐美满的幸福人生。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美育在内容上应是多元系统的,不能只向学生提供单一零碎的知识,必须面向人的全面发展来选择组织包括“音、体、美”在内的系统知识,以使其在生活中有感知、理解、评价、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中小学美育内容要整合统一,必须通过不同的美育课程来培养中小学生系统的审美知识和技能,诸如美术课程要让学生学习美术线条勾勒、色彩搭配比例、美术创作的方法技巧,使得学生在形成系统的审美知识上提升其包括感受、创造美在内的整体审美素养。但是,当前中小学美育实践中虽开设有美术、音乐等课程,然而其内容是碎片化的,诸如美育课程相对于主课“语数外”而言不仅课时少,而且难以保证其质量,往往只是在教室里让学生自己画画或者听听音乐学几首书本上歌曲来完成,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美育知识和审美能力;此外,不少学校对美育内容存在认知误区,将德育、智育误认为其内容已经包含了美育而不再单独开设美育课程。
3.美育方法机械
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这一特点在美育教学上表现尤为突出,因为美育最终要培养的是个性化的学生对象,所以其在方法上必须追求灵活多样,做到因材施教。可是,当前中小学美育方法却是机械的,往往将美育定格在美术和音乐的知识教学上,忽视了美育和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比如小学语文课《黄果树听瀑》之类描写祖国山水风景的课文里,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字词、修辞手法等知识智力目标,更强调情感与态度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川的思想感情。在语文古诗词学习中,要求中小学生能够感受作者所描写之景并进一步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这些情感目标要求中小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审美画面,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美的能力。总之,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国家对于学生从低级知识掌握上升到情感理解升华的要求,教育者更须注重将美育灵活地运用到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促进知识的相互迁移,切忌割裂了美育教学方法的一致性与连贯性,而是要将美育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的方方面面。
当前中小学美育实践存在着形式过于单一、内容零碎不系统、方法机械僵化等问题,无法确保中小学生接受一个科学统一的美育过程,不利于其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小学美育的“虚无化”呢?无疑,影响中小学美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与其中较为重要的学校、教育主体以及社会环境等几大因素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1.美育课程地位弱化,学校应试教育观念深重
不可否认,中小学校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分数、升学率事实上成为评判一个学校等级优劣的重要标准。在这种偏误的教育观念导向下,学校一味重视智育,将德育、体育、美育课程缩之又缩,明确划分主副课之间区别,将美育课程用来教授语数外科目,导致中小学美育实施受阻,学生无法掌握系统的审美知识,也缺少丰富的情感体验,其审美价值十分模糊,甚至有些学生审美价值是倒错的,以至于其言行中有着美丑不辨或以丑为美的举动。可以说,美育课程得不到有效实施,不仅影响学生自身审美观和世界观的树立,更影响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修养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未来。”[3]为此,当前中小学理应及时扭转当下应试教育的局面并树立以学生身心统一和素质全面发展的正确教育理念。
2.美育观念偏狭有误,混淆德智体美辩证关系
美育作为培养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教育力量,其价值对外表现为学生对美好社会秩序建设的推动作用,对内则是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全和谐。因此,在美育实践中教育者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将美育融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使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而行。但是,不少中小学美育教育者对美育观念把握不够全面,认为美育就是教中小学生画画、唱歌与发展学生智力无关,割裂了美育和智育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德育已经包含了美育的内容,没有必要再开设丰富多样的美育课程和实践活动,混淆了美育和德育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当前中小学审美教育时,教育者要能正确全面地认识理解美育内容,辩证看待审美教育和德、智、体育的关系,将审美教育融会贯通到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过程中。
3.美育师资力量不足,社会环境支持薄弱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离不开拥有专业审美知识和技能的美育师资力量作为基础,有了专业审美教育人才方能较好地实现对中小学生的审美培养。可是,当前中小学存在审美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一是从事审美教育工作的专业人才缺失;二是学科教师审美素养不够。这两方面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没有较好地呈现给学生审美知识和体验,使得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得到老师赞赏而学习,无法将学生外部动力转变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学习需要,他们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产生厌学情绪,伴随着不良的学习动机、错误的价值观念,一些学生在看待世界、处理身边各种矛盾关系时缺少美的心灵,以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所以,当前中小学美育实践务必要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在不断完善美育师资专业化建设的同时,也需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美育素养,确保美育融入教育者生活的常态。
当前中小学美育“虚无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它使得中小学生接受的教育是片面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全发展,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加以消解,以促成中小学美育实践质量的提升。
1.贯彻落实美育活动,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身心和谐的生命主体,这就需要中小学校积极贯彻落实美育活动。首先,学校要坚持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重视美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消除课程之间的“主副”之别,把美育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位置上,避免以往美育课程被取代的现象,通过德、智、体、美课程的高质量教育教学,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全和谐发展;其次,学校定期组织形式内容丰富的美育活动,适时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在活动参观过程中,配合教师知识讲解,在无形熏陶中塑造学生健康审美内心;再者,中小学校积极申请与高校联合,尤其是实现与具有雄厚审美教育资源的艺术院校的合作,实现资源互助共享,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审美教育专业人才,多渠道培养教师审美水平和审美质量,帮助中小学教师审美专业知识的学习,共同为教育事业和学生健康成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提高教师自身审美素质,加强美育实践的有效性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是提高中小学美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其自身审美素质高低会直接影响美育成效的优劣。因此,为了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须不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自我审美素质水平。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素质教育理念,其自身要通过学习获取系统的美育理论知识,并不断将其内化到自我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学生德、智、体、美的均衡统一发展;其次,教师要发挥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在工作生活中率先垂范,将美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汲取教师身上具有的真善美品质,并将之作为一种原则、方法、态度落实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3.净化社会风气,营建良好的美育环境
美育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育人活动,其有效运行实践不局限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只有学校和社会形成互补合力,各自都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性环境,方能使美育质量提升有系统保障,从而为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供适宜的校内外环境土壤。为此,当前中小学美育实践要注重校外社会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即时影响,净化社会风气,结合媒体、网络等现代科技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并且政府部门加大社会治理力度,杜绝黄赌毒、物欲贪腐、骄奢攀比等不良恶习,让社会仁爱、诚信、互助等品质融入人们日常交往合作之中,为中小学校进行审美教育和中小学生主动投身社会生活提供充满正气的环境。当然美育活动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支持,不少学校因为缺少基本的美育实践所需物资而中断审美教育,对此国家和政府部门需加大中小学美育实践的财力、物力投入,确保美育实践有专用的音乐、美术教室,并配备基本乐器和美术材料等。概言之,中小学美育实践要得以推行且使其发展更有质量,须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携手营造一个系统优化的育人环境。
[1]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07.
[2] 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46.
[3] 刘义兵.当前中小学美育的思想[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1(3):55.
[责任编辑:陈学涛]
2016-01-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5XMZ05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880068)。
蒋新秀(1990-),女,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田夏彪(1978-),男,云南鹤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G623.7
A
1002-1477(2016)09-0070-03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9.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