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新成果——《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研究》评介

2016-03-06 04:39梅荣政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变化



·书评·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新成果
——《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研究》评介

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和风向标,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思想旗帜。搞好意识形态建设极端重要,它关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考察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新特点,认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情况、新态势,对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断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推进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创新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王永贵等著的《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优秀结项成果,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新探讨。纵观全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在逻辑结构和体系上进行了新探索,开拓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崭新视野。按照“科学理论引领→现实态势和挑战分析→战略对策思考→具体路径探究”为基本研究思路,该著分为上下两篇、10章组成。上下两篇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通过“两个紧密结合”来深入研究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问题。上篇为“科学理论新阐释及其战略价值”篇,下篇为“现实新态势及其对策思考”篇。就基本内容来说,上篇侧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深刻内涵、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刻论证,同时紧密联系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性,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新理念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全面阐明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引领性。下篇则紧密结合课题组的理论研究和社会调研,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新特点,包括社会思潮新变化、文化领域新变化、网络媒体新变化、90后大学生思想新变化、西方宗教渗透新态势等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了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对策,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针对性。上述各篇章相互联系呼应,又各自相对独立,在研究路径、方法和框架上体现出逻辑严密性和结构合理性。该著的上述研究结构和体系,进一步拓展了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新视野。

其次,该著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科学性、真理性和与时俱进性进行了新阐释,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战略地位。该著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和马克思主义160多年的发展史,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上深入研究和全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体系,深入研究和发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然具有无可取代的时代价值和永不褪色的历史地位;作者还立足于当今时代境遇下国际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基础,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全面审视了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时代挑战,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从而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旗帜和实践指南。同时,该著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对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和实践指向,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创新等进行了新阐释。该著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如作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中体现着制度与价值的统一,并在制度与价值的二维互动中不断发展完善,从而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作者还认为,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建设路径更加可行,标志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者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航标;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等重要讲话是推进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遵循和崭新理念,必将开辟意识形态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境界。

第三,该著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增强了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紧迫性。认清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该著深入考察了近年来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特点新变化,进一步阐明了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态势,指明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而为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战略对策提供依据,这无论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本身,还是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作者对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在社会思潮、文化环境、传播手段、接受对象、宗教渗透等方面的新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在这些重要领域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战略对策。在思想引领上,作者对部分社会思潮新态势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剖析了当前影响和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探讨了其渗透和传播手段的新变化,分析了西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危害和本质,认清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的新境遇和新挑战,进一步研究了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新思路;在文化环境(条件)方面,着重考察文化领域新变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问题,并提出文化繁荣及其环境优化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思想文化的新觉醒、理论创造的新成果充分发挥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方向引领和力量凝聚的重要作用。在传播手段方面,该著侧重探讨了网络新媒体发展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问题。网络新媒体以其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有的属性与功能,成为网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高地”和阵地。然而,由于网络新媒体是崭新事物,网络技术也不断更新与变化,因此,如何利用网络展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宣传平台,是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需要探讨的重要实践课题,对此作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接受对象方面,运用实证方法重点研究了90后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同时,作者对宗教渗透这一意识形态特殊领域的新态势进行了全面评估,阐明了在意识形态较量的特殊领域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紧迫性。

第四,该著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战略对策进行了新思考,阐明了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针对性。该著以较大篇幅,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针对意识形态领域新变化,从整体和相关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战略对策。作者强调,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从战略上要把握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正确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民生建设,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阶级和社会基础;推动对外思想文化交流,在求同存异中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该著还针对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提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采取有效措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多元中明确主导,在多样中寻求共识,在多变中掌控方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特别是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夯实引领基础;适应网络时代发展需要,在创新中发挥传统主流新闻媒体优势,占领新闻舆论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机和活力,为引领社会思潮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凸显榜样引领的行为坐标,发挥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引领社会思潮的榜样等。特别是作者针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在文化环境条件、传播方式方法、重要接受对象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而提出的应对之策,在实践上对坚持“两个巩固”和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价值。

该著视角新颖、方法科学、学术规范,观点鲜明,对策可行。尽管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关于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战略思想、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与对外战略推进关系等尚未充分展开研究,但作者的上述探索,对在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是该著作者多年来关注和研究的主要领域,希望继续钻研,深入研究,为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献计献策。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题组首席专家、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梅荣政)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变化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9到3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这五年的变化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