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靠“匠心”

2016-03-06 08:56:47
中国石油石化 2016年19期
关键词:胜利油田匠心油田

○ 文/本刊记者 赵 玥

创新靠“匠心”

○ 文/本刊记者 赵 玥

胜利油田通过打磨“匠人”精神,用创新的传承、创新的体制机制保障等方式增强了队伍向心力。

水流湍悍的黄河无所畏惧、不折不挠,石油人的精气神也在于此。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在胜利油田,也许能更容易地找到答案。

在这里,人们做每一件事都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即便在逆境中也保持着积极乐观、毫不气馁的态度。胜利人将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融入日常的工作中。

夜晚的寂静和创新工作室外切割机的轰鸣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种“匠心”精神源于科技创新,又作用于科技创新,逐渐形成胜利人在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匠心”虽小,却能以涓涓细流汇成不可估量的巨浪,推动着胜利油田冲破寒冰、奔涌向前。

“匠心”的凝聚力

走进胜利油田电力管理总公司东区线路队“马广俊创新工作室”,3米多高的展览柜上,满满地排列着70余项国家专利证书。

“搞发明只想让工作干得更顺当,让工友们少流汗、更安全,工作效率更高。”马广俊不善言辞,坚持说“没遇到过困难”。因为面对困难,他们只有攻克、没有退缩。

在东区线路队,有一种传说叫“马广俊效应”。

“一只大雁飞不到南方。”该队指导员孙黎新认为,光是一个人搞创新不够,最好把其他人也带动起来。只有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有助于实现目标,党员更要发挥党员的作用。

然而,对于一支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日常工作十分繁重的队伍,要搞发明创造谈何容易?

世界上没有天才。线路队的员工们每天都在拼命地挤时间。别人打牌、喝酒、闲逛打发日子的时候,他们钻到队里的创新工作室搞研究。

“创新让大家更有凝聚力了。”马广俊说。雨后的胜利油田,空气倍感清爽。下班后,东区线路队的员工们没有急着回家,而是继续聚集在工作室,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尝试找出解决的方法。

夜里,灯光闪耀出的弧光映衬出大家兴奋的脸庞,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样的氛围影响着每一个人。在党支部提出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创新理念下,“物质奖励、专利署名、评先树优”的活动调动了大家创新的积极性,让职工们逐渐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也正因为此,东区线路队先后完成创新成果80余项,其中67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创效1000余万元。全队职工每人都有一项或多项专利成果,成为人人有专利的基层团队,实现了“人人能创新、个个有专利、项项见效益”。

胜利人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 进入低油价寒冬期后,“马广俊创新工作室”更觉得挑战来了:越是低油价,我们越是大有可为。

与其抱怨,不如迎难而上。于是,他们提出创新与创效结合、创新与降本增效结合的思路,一系列新发明应运而生。2015年,电力管理总公司在转供电量同期下降1.08亿千瓦时的情况下,效益却同比增长6035万元,以超额利润3889万元位列胜利油田效益排行榜榜首。

为了鼓励员工创新,胜利油田在电力管理总公司成立了13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攻关范围涉及输配电线路、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维修电工等主要工种。各个单位为工作室开辟固定创新研究场所,并为每个工作室提供每年五千元的经费支持。

“创造经济效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能让职工感受到公司浓厚的干事创业和创新创效的氛围。只要你愿意干,公司就为你提供舞台。在职工个人业务水平和精神风貌得到提升的同时,公司队伍更加稳定,因此形成良性循环,这更是一笔无价的财富。”电力管理总公司工会主席尚长泉说。

在胜利油田,这样的创新工作室非常多。目前胜利油田已累计建成示范工作室30个、优秀工作室15个、达标工作室87个。创新工作室通过联合攻关、技术指导、“生产难题揭榜攻关”等多种形式,带领技师合力搞革新。

“创新”犹如镌刻在胜利人骨子里的基因,随时释放着它的活力。

“半路出家”的冯新永的头衔很多:胜利采油厂高级技师、胜利油田首席技能大师、山东省首席技师。冯新永不赞成技师关起门来,自己闷头搞革新。他更看重“众人划桨撑大船”的团队精神。他的多名弟子也深得老师这种理念的“实惠”。这些年来,冯新永将新员工的业务培训列为重点。在工作中一旦发现好苗子,就把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机会多让给年轻人。”冯新永一边摆弄着团队自己组装的3D打印机一边说,“过去做一个模具,要不停地打磨,现在只需要在电脑里输入、建模,成品就出来了。年轻人记性好,脑子灵活,就该让他们多学一点。”

胜利油田每年筹资近亿元用于创新项目,二级单位也设立专项基金,全力支持基层职工技术创新。

如今,胜利油田通过创新工作室培养起来的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1200多人,有360多人在油田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

在这些带头人眼里,创新不单单是制作出成品,更是一种能流传下去的精神。“10年、20年后,百年胜利的未来和希望在哪里?”他们这样回答,“应该就属于这些年轻一代。”

“匠心”产生的效益

在冯新永工作的地方,每天有一块牌子更新着油价的变动情况。“就像个警钟。”冯新永说。每次路过,他和同事们的心总是被狠狠地敲打一下,继而不断地询问自己能为油田做些什么。

“低油价时期,我们普通工人也许做不了太多,一方面是尽量帮油田省钱,一方面是努力创新创造效益。”在以自己姓名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冯新永这样阐释他的观点。

油田不仅是他们的家园,更是他们的未来。胜利人用自己的方式呵护着它。油田的工作很苦,也很累,喜欢琢磨的冯新永心里只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做点事情,让兄弟们少吃点苦、少受点累。

“当时的想法就那么简单,甚至只能称之为小改小革,但意义不同寻常。”冯新永发现,创新并非要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东西,从身边做起,贴近生产,服务一线,哪怕再小也是“大发明”。

比如立式高原皮带式抽油机修井在作业前,除了笨重不好操作,光特车劳务费也是一笔庞大的数额。而由冯新永研制的立式抽油机移位装置投入使用后,原来需要专门特种车辆完成的工作,现在仅仅两名职工即可轻松做到。这一创新技术在全油田推广后,仅特车劳务费每年就可节省1600多万元。

“面对低油价带来的严峻冲击,得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让它们在生产实践中真正见到实效,创造出效益。”冯新永说。

在胜利油田,创新要为生产工作服务。创新就是为了创效,是一个共识。

一线员工最接近生产,哪些环节最耗时间,哪些部分花费最大,他们心里最有谱。对于每个创新人才而言,最激动的莫过于新研制的产品被搬到生产现场,生产队竖起大拇指的那一刻。只有这样,才说明他们的发明创造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自从2006年开始,胜利油田就启动了以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建设活动。工作室以某一职业(工种)优秀技能人才牵头,其他技能人才共同参与,在相对固定的场所开展传授技艺、技术交流、联合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推广、成果展示等活动。它改变了过去职工单打独斗搞革新的局面,形成多工种联合作战的格局,推进职工创新由个体型向团队型提升。

王天正是胜利油田首席技能大师。以他命名的“天正工作室”成立后,工作室先后研制出套管封堵封串等四大类国内领先的工艺技术系列,开发推广了快速修井等五项自主品牌技术,累计创效1亿多元。工作室创建第一年就完成18项革新成果,相当于王天正过去10年的个人成果数量。

除了鼓励团体创新外,胜利油田鼓励各个工作室之间的联动,用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式来安排创新工作。

“如果各个工作室埋头自己干自己的,可能项目会有重复,造成资源和人员浪费。所以,每年油田会研究确定重点攻关课题,我们每个工作室也会制定出详细的技术发展目标和规划,完善科研立项制度及技术成果评比标准,并结合实际建立生产难题会诊制度。”冯新永说。

据了解,在取得的创新成果中,有1/3的成果是在难题会诊会上形成思路的。同时,对于同质化比较明显的创新成果,胜利油田还会指定牵头工作室对其进行优化整合,提炼升华成最符合实际需要的创新成果。

另外,为推进成果快速转化,胜利油田在工作室成员和一线作业队之间建立“一对一”推广机制,让工作室成员下到一线作业队,全过程、全方位、手把手地指导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室所有的新技术、新成果,绝对不会对职工有所保密,每个工作室都会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讲解、实物展示、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把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的结构原理、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科学系统地传授给职工。”冯新永说。

近三年来,胜利油田依托工作室完成的国家专利达200余项,创新成果500余项,解决生产疑难问题1800多个。

创新的转化成果令人侧目。

如今,胜利油田在钻井、采油、社区等板块创建了5个成果转化基地,规模化推广应用创新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90%,年均创效3亿元,成为在职工队伍中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创效榜样”。数据显示,每年胜利油田确立的职工技术创新重点攻关课题,60%由创新工作室承担。

创新犹如一颗颗种子,即使在天寒地冻之时,也努力地吐露新芽,冲破坚硬的土层,一点点连成片,用鲜嫩的绿色,在胜利油田的土地上昭示着春天的到来。

保护“匠心”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对于人才,对于“匠心”精神,胜利油田极其重视。

“尽管油田的生产经营面临严峻形势,但油田的科研投入没有受到影响,同时还加大了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胜利油田科技处副处长马波说,“胜利油田在研发、实验、推广三个环节形成了链条完善的激励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胜利油田每年筹资近亿元用于创新项目,二级单位也设立专项基金,全力支持基层职工技术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来他们的科研经费累计增加9.8亿元,增长47%,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90%。

越是在低油价下,科技的重要性越发得以彰显,科研人才的优势愈发突出。就跨国公司而言,即便在资金链紧缩的境况下,大多数企业没有降低科研投入,有部分公司甚至还增加了这部分投资。这一观点可见一斑。

创新的传承让企业更有竞争力,让员工更有凝聚力。

为打造技术优势,胜利油田以博士后为重大科研课题技术首席、重点研究室或实验室带头人,建立了“稠油开采技术创新团队”和“微生物采油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

胜利人发扬“匠心”精神,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人尽其才是企业用人的最高境界。

胜利油田对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素质现状开展专题调研,结合低油价、新常态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分层分类设计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方式和内容,统筹谋划,着力推进深度培训、定向培养,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5年8月至11月,油气勘探、油气开发、工程技术领域的近百名领军专家参加了胜利油田“领军专家高端研修班”。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培训不仅请来国内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知名专家讲解新理论新技术,有关油田安全环保、财务管理、法律合同等领域的专家也走上讲坛,与领军专家进行交流互动。

“对油田领军专家而言,当前最需要的不仅仅是掌握高精尖的国际前沿技术,还要全面了解油田生产经营形势,更要做好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的技术集成。”胜利油田首席高级专家王增林说,“无论是从事何种工种的专家,都受到很大的启发。这种启发来自多领域专家对油田当前形势的深刻解读,也来自专家们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

领军专家往往是油田技术进步、创新驱动发展的“领航者”。他们的能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油田科技水平和技术实力。对领军专家实施高端培养,重点提升领军专家引领技术发展、技术创新的能力,是胜利油田党委组织部近年来针对油田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思路。

而对于一线骨干,培训也极富针对性。

“五天五夜全封闭式管理,白天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晚上交流研讨,授课老师都是本领域的高层次专家。这次培训班规格之高、授课水平之高、培训效率之高,是我们没想到的。”纯梁采油厂油气开发专家陈炳申说。

陈炳申参加的是胜利油田2015年组织举办的油气开发科研生产一线骨干培训班。面对低油价、新常态和油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对油田生产经营带来的深刻变革,胜利油田启动实施了“技术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对油田勘探开发、工程技术领域的技术骨干人才进行一次轮训,尽快提升骨干人才推动油田创新发展、效益发展的能力。

据了解,培训内容以新常态、低油价下如何提高技术骨干人才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突出勘探开发相关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培训,同时注重强化科研方法、哲学素养、思维模式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培训方式上,既有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理论和技术成果,也有生产现场遇到的难点问题探索,更有低油价下如何算经济账、效益账等与当前形势任务紧密结合的热点讨论。学员们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学知识、长见识,拓展了思维,而且增强了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基层人才,胜利油田则以赛促培,通过开展业务竞赛、“金钥匙”技术竞赛等发掘、培养人才。

胜利油田未来靠什么发展?归根结底是靠人才。只有有了重视人才、培育人才的土壤才能生长出参天大树,数万员工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动力,用“匠心”给油田盖上胜利的印章。

目前,油田形成了以66名油田层面专家为龙头,1000余名学术技术带头人为骨干,2.2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为中坚的技术人才体系。涌现出的4个中石化优秀创新团队、11个油田创新团队,成为科研攻关的骨干力量。

2015年,胜利油田坚持创新驱动,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全年承担并组织实施各类课题331项。其中,国家课题12项、集团公司课题105项,全年获省部级奖励26项,完成专利申请量585 件,专利授权数量363件。

为了进一步推动员工创新,今年,胜利油田出台了《关于加强技能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在今后的五年里,油田将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集成优化技能创新成果50项,培养技能创新领军人才500人,实现技能创效5000万元。

在6月召开的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大会上,一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科技创新成果受到表彰。其中,胜利油田科技创新工作成绩显著,在全部6类表彰中均有收获。在该会议上,中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王玉普提出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石化发展的责任所在、命运所系。”

胜利油田,正朝着这个方向昂首阔步。用“匠心”搭建出一座创新的天桥,向着波澜壮阔的大海奔流而去。

本文图片均由胜利油田提供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

记者手记

50余年前,胜利油田诞生在中国的母亲河畔。从那一刻起,胜利油田就承担起为新中国找油产油的重担,并为此持续加强油气勘探开发,保持高产稳产。

一路走来,年过五旬的胜利油田丝毫没有垂垂老矣的暮态。而是将几十年经历过的风雨,转化成一份应对危机而从容不迫的淡定。与此同时,在胜利油田的身上,还时刻散发着年轻人的青春与活力。

创新,就是这份从容与活力的原始因子。

油气资源增储稳产,最大的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保持50余年更是难事。

经过多年开发,占据全世界2/3油藏类型的胜利油田,面临着资源储量不能满足开发需要的严峻形势。胜利人在长达8年的实践中,终于形成了“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体系。

“勘探好比油田的吃饭工程”。要想在低油价的寒冬里吃好这碗饭,就更要高度重视高效勘探,才能打牢油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根基。为此,胜利石油人卧薪尝胆,在停滞了30多年的东营凹陷青西地区,终于取得新的发现。

在50多年的摸爬滚打中,胜利油田逐渐完善了稠油开发技术、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等十大配套技术。去年以来,受低油价影响,胜利油田从“重产量”转变为“重效益”,创新性地提出利用“三线四区”经济运行模型,通过算细账决定生产情况。

油价低位运行,上游板块的日子谁都不好过。在这场低油价马拉松比赛中,比的是企业的耐心、拼的是企业的顽强。

要想跑赢这场比赛,胜利油田的底气从何而来?还是创新。不仅勘探理念要创新、开发技术要创新、管理模式要创新,新常态下如何凝聚人心更需要创新。

智慧如胜利。他们发现,通过激发并有效保护员工的创新能力,既凝聚了人心,又传承了胜利的创新基因。

随着低油价影响逐渐弥漫,站在“十三五”开局的门槛上,遥望未来五年发展前景,胜利石油人再次将创新作为驱动力,明确了全面实施“强化海上、加快西部、做稳老区”的开发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强技能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的实施意见》。

“十三五”时期,胜利油田的创新红利,将再次得到释放。

猜你喜欢
胜利油田匠心油田
胜利油田:“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碳中和油田的未来之路
庆祝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
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以胜利油田为例
我国海上油田新发现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现代装饰(2018年1期)2018-05-22 03:05:21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中国宝玉石(2017年4期)2017-09-12 05:25:41
掘金油田环保
能源(2016年1期)2016-12-01 05:10:06
在低渗、低压油田实施油田整体压裂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