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秀 黄晓明
三位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在社区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王美秀 黄晓明
目的研究社区护士培训当中应用三位一体急救技能模式培训的效果。方法选择本市120个社区中心的242名护士前往综合医院急诊科室培训基地实行急救培训;在第1次培训与3个月以后实行操作考试和急救的理论,第1次培训以后对于培训者从急救培训的满意程度与认知方面进行调查。结果首次考核与复训考核的合格率为100%;首次考核的优秀率为29.75%,复训考核的优秀率为77.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护士对此次急救培训模式的满意度为100.00%,其中有97.11%的护士觉得此次培训特别有必要,并且希望可以定期的实行复训。结论三位一体化急救技能培训模式可以适应当下社区护理工作人员们的需求,是提升人员急救水平较为有效的途径。
急救技能;培训模式;三位一体;社区护士
社区急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应急处理措施中的重要部分[1]。本文对社区急救技能实行了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现将此次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对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市120个社区中心的242名护士实行研究,护士年龄:20岁122名,26岁62名,30~50岁58名。学历:中专163名,大专72名,本科7名。职称:初级215名,中级27名。
1.2 培训方法 ①培训基地。将本院的急诊科室当做培训基地,需要在护理部门的领导下让急诊科室的护士长负责开展。②师资组成。需要由急诊科室的1名主任、3名副主任、1名护士长、在急诊科室工作>5年的5名医生、10名护士,共20人组成。其中医生的学历均为本科以上,职称在中级之上;护士的学历均为本科,职称在护师之上。③训练配备的模式。需要配备复苏的模拟人、护理实习的模拟人、除颤仪器、气管插管的模型、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与心电监护等实行训练的模型与器械。④实行培训的教材。将《急诊护理学》和《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当做理论方面的指导,按照社区护理工作人员考核急救技术的要求,让本院护理教学的科研小组和急诊科室的主任与护士长共同研究并且编写出的操作规范与评分的准则当做实行培训的教材。其中内容包含了气管插管、止血、固定、徒手实行心肺复苏、电除颤、搬运与包扎。⑤实行培训的措施。脱产的培训需要以7 d当做一期,分成两批实行,每期为121人。医师需要负责固定、气管插管与搬运理论方面的讲解和师范技术的操作;护士需要负责电除颤、心肺复苏、包扎与止血急救方面的理论实行讲解与示范操作的技术;在示范教学以后操作实行分组的联系,需要教师亲自指导。在3个月以后实行1次复训,让第1次授课教师对于社区的护士实行理论的复习与操作指导以后实行考核。对于培训达标者应授予教育Ⅱ类学分(5分)。这项学分能当做护士晋升与注册的根据。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培训结束后的技能和理论考试。在自备的题库当中抽取题目组成考卷,其中有40道题为单选题,共计40分,20道题为多选题,共计20分,4道题为问答题,共计40分,总分100分。考试需要选择闭卷的形式。技能的考核项目是徒手心肺复苏、电除颤、包扎、搬运、
气管插管、止血与固定7项,每一项满分为100分,其中10分为操作目的,20分为物品准备,60分为操作流程,10分为最后评定。每位学员需要抽考当中的4项,让2名教师进行监考,根据急救技术的操作标准来实行评分,选择两位教师的平均值,随后再选择4项的平均分。学员理论与操作的考试>90分视为优秀,>85分视为及格,<85分视为不及格。②采取问卷调查。内容包含了社区护理工作人员基本的情况,为年龄、护龄、学历与职称;以前临床上工作的状况;参与急救技能培训的状况;职称不相同护理工作人员对培训的需求状况;社区护理工作人员对于选择急救技能的培训措施。共发放242分问卷,均全部回收。③复训考核。在3个月以后需要通知首次考核社区的护士实行复训考核。其考核的内容与考核措施和首次相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242名护士急救技能与理论考试的成绩比较 242名护士首次考核理论考试和技能的考核优秀率为29.75%,复训考核理论考试和技能的考核优秀率为77.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42名护士首次考核和复训考核急救技能与理论考试的成绩比较[n(%)]
2.2 调查问卷的结果 本次242名社区护士对于此次急救技能的培训模式都觉得满意,其满意度为100.00%(242/242),其中有97.11%(235/242)的护士觉得此次的培训特别必要,并且希望可以定期实行复训;所有护士均觉得此次培训模式有益于社区的护士人员掌握系统化急救的护理技能与知识,有益于社区的急诊患者得到有效且及时的抢救。
有调查结果显示,在社区的护理工作人员主要是以青年与大专学历的人员为主,工作的时间较短,且欠缺临床上的经验,有90%的护理工作人员没有参与过规范且系统的急救培训和急救知识理论的更新,了解的知识比较老化,所以社区的护理工作人员在急救的技能上的操作水准需要提升[3]。
院方急诊科室配置了完善的急救设施和急救的各种训练模式,将急诊科室院前与院内的急救程序与技术的标准操作规范,且订制了急救较为完善的培训计划,使急诊科室院前与院内一体化培训的模式形成[4]。而急诊科室的医护工作人员对社区的护士在急救技能方面实行定期的考核与复试,可以提升与巩固急诊科室护理整体急救的水准。本次利用了急救现有的网络、医院的师资、设备、技术与教具的资源对社区护士实行了系统式的培训,提升了社区护士在急救护理方面的水准,在抢救患者时可以更加及时、有效、准确,更加有连续性,对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存在重要意义[5]。增强对于急救技能培训与定期的复训,特别是对于基本生命支持(BLS)技能定期的复训特别必要,这得到了医学急诊界的共识。
综上所述,将医院急诊科室当做培训的机体,可以充分利用医院的人才、现有的急救网络、技术、教具与设备等资源,形成三位一体护理的急救技术模式,对社区护士的急救技术方面进行培训有着很高的价值,可以当做提升社区中护理工作人员急救水准培训的措施。
[1]连丽虹,蒋崇慧,赖嫦娟,等.建立区域性社区急救医疗模式的实证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187-188.
[2]陈开红,刘威,陶丽丽,等.“社区-急救-医院”院前急救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5):2865-2867.
[3]陈开红,陶丽丽.北京市朝阳区院前急救网络社区化模式探讨.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5):4034-4036.
[4]胡苏珍,夏海鸥,王国文,等.培训者培训模式用于社区院前急救培训的效果.护理学杂志,2012,27(17):84-86.
[5]张慧敏,刘小玲,李李,等.社区人群营养改善健康管理模式构想.护理学杂志,2011,26(17):82-8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2.221
2016-04-15]
510375 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