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及新模式研究

2016-03-05 12:21孟倩
求知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模式心理健康大学生

孟倩

摘 要: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逐渐增多,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也逐渐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来实施,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本文重点反思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施效果并研究更有效的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0-15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认知都在这个阶段逐渐发展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并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予以矫正。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指导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全面地发展自己、完善自我人格。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单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普遍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实施,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太少,多数学生觉得理论讲授过于枯燥乏味。且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只有这一门课程,过于单一。

(2)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显著。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逐渐关注,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看似重视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高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课时少,心理咨询室来访者也少,心理健康教育渐渐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显著。

(3)心理健康教育者专业素质不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多数是由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担任,很少是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素质不够,很难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课程讲授,很难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高校大学心理健康新模式的建立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高校可以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授,以促进学生体验性学习。此外,可以在专业实践、实习时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训练、抗挫折抗压力等训练,对大四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

(2)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高校教师应开展多元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途径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还应该多进行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和分组讨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微信平台、网络精品课程等形式。

(3)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高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自我心理调节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4)心理健康教育者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高校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性,为心理健康课程配备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专业素质水平。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学校要定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提供专业化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者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学方法的培训等,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黄荣峰.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

[2]付正大.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黄赐英.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2):69-90.

猜你喜欢
新模式心理健康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