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倪丽彬
2015年9月7日晚,中国女排在日本名古屋以3∶1力克东道主日本球队,时隔12年再度捧起女排世界杯桂冠,主教练郎平功不可没。她圆了当主教练带领队伍夺取世界冠军的梦想,个人声誉也达到了新高度。不少网友在为其点赞的同时,称她为民族英雄,感谢她的爱国之心——“郎平真爱国,女排太给力”,“有一种坚持,叫女排;有一种爱国,叫郎平”。(概述事件,自然过渡到网友对郎平“爱国”的评价,为下文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郎平确实爱国,但在女排夺冠之后,强调她的拳拳爱国心,不免让心生联想:如果女排此次未能夺冠,郎平是不是就不爱国了?爱国,非要与成绩挂上等号吗?(承上启下,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爱国,非要与成绩挂上等号吗?照应文题,反问句式使得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得到了强化。)
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此次世界杯,郎平不是中国女排主教练,而是美国队主教练,并且带领美国夺冠,郎平会否被骂为不爱国,甚至汉奸?
2008年北京奥运会,郎平带领美国女排出现在赛场上,巧合的是,小组赛中美国女排与中国相遇,美国女排3:2战胜了中国女排。郎平最终带领美国女排获得奥运会亚军,平了美国女排历史最好成绩。有人指责郎平是“汉奸”,破坏了中国女排在本土卫冕奥运冠军的大计。 (选例巧妙。同一个人,“爱国”与“汉奸”的“矛盾”,更能证明简单地以成绩来论爱国与否的不妥。)
为外国队效力,不等于不爱国;带领外国队打败中国队,更不等于就是汉奸。这个浅显的道理,一些人为何不懂?狭隘的爱国,不仅误读了爱国,也会添乱。执教中国体育队的老外不在少数,难道他们都是卖国?执教中国队打败母国队的教练也不在少数,难道他们在母国也要被唾弃?(这一段事理分析兼事例论证,事理分析言简意明;概述列举执教中国队的老外带领中国队打败母国队的事例来反证“不要把爱国与成绩画等号”的观点。反问句式多次运用,感情饱满,也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类似郎平的遭遇,不是个例。三年前,网球运动员李娜决定参加当时在东京举行的泛太平洋网球赛,被网民指责为“汉奸”,其时的背景是日本右翼势力发起购岛闹剧。
购岛闹剧,确是逆流。但一码归一码,不能把参赛和爱国尖锐地对立起来,更不能把参赛与汉奸画上等号。按照某些人的逻辑,李娜勇敢赴日参赛,更应该算是爱国,因为以她的实力,如果战胜了日本选手,不是扬我国威吗?(李娜事例与北京奥运会时郎平执教美国女排的事例相似,正如不能把参赛与爱国对立一样,也不能简单地把爱国与成绩画等号。列举同类事例,强化了对观点的论证。)
值得提及的是,当年面对指责,郎平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自己担任美国女排主教练是一种荣耀,“中国和古巴都获得过很多次世界冠军,为什么聘请了中国人?这至少说明美国很认可中国的排球水平和排球技术。”轻描淡写,却绵里藏针。(宕开一笔,引用郎平当年的话,也从一个侧面反驳了以成绩来评定爱国与否的观点。巧妙地回应了上文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期对郎平的批评论调。)
今天,我们理应对何谓爱国有更为透彻的理解,不要动辄骂别人不爱国,也别动辄赋予爱国以特殊意义。
【总评】议论文要想“脱颖而出”,观点的确立和材料的选择都要“煞费苦心”。与一般网友的评论“郎平真爱国”相比,本文作者的观点显得更加理智,更具有启发性。而证明观点时,事理分析结合事例列举,尤其是事例应充分翔实。作者选取的郎平本人前后两段经历,恰好形成了正例与反例:同一个人,先被指为“汉奸”,后被赞为“爱国”,在这种尖锐对立的评价下,作者的观点就得到了有力的支撑。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