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
摘要:不同时代美有着不同的内涵,时代的变化让传统美的标准不再适用。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导致了美的多元化。美不再是艺术的唯一表达,因此,我们应对它进行探讨和再认识,以便我们能更深刻的理解艺术,理解其中的美。
关键词:美;艺术;时代
还记得在我大学时代一次人像写生课上,我们为一个瞎了一只眼的模特激动不已。这个模特是一个擦鞋的,被我们劝来做模特。除了瞎了一只眼睛以外,他的脸型、五官也都比较奇特。不仅是我,班上大多数同学都对他的形象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包括当时的老师都兴致勃勃的和我们一起画了一张素描,许多同学因为没能占到位置而惋惜。相对这一组的拥挤不堪,其他比较普通的,甚至有些漂亮的模特那边则显得十分冷清。
这样的激动从何而来?生活中我们会关注他吗?他会因为他的形象比其他同行多一些生意吗?如果离开画室,我们会为他的形象而冲动,好奇,进而去了解他吗?我可以肯定,我的激动是一种纯粹的兴奋,不带一丝因同情而引起的道德因素,甚至没有任何因好奇而产生的创作冲动;其他的同学,我的老师怎么想,我不了解,但是从他们的表情,我看的只有激动,甚至喜悦——这个在生活中绝对不会令我们喜欢,甚至会令我们不快的形象,在画室里让我和老师、同学集体亢奋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当下已是稀松平常。翻开任何一本现当代艺术的画册,无论是什么题材,你已经很难找到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在当代艺术理论杂志或书籍上甚至很难找到“美”这个字。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美”在艺术中逐渐消失(美与艺术分离)的历史。不是说,“美感”从艺术家的作品中消失了――当代艺术家们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依然不同程度地遵循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许多法则;而是说,美已不是艺术要讨论的问题,对于艺术家来说,美不再重要,艺术家、批评家们甚至不屑于提到美。
美曾是艺术的核心问题。“希腊艺术家所描绘的只限于美,而且就连寻常的美,较低级的美,也只是一种偶尔一用的题材,一种练习或消遣。”[1]在古希腊的时代之后,艺术的范围开始扩展,艺术的功能性逐渐明显,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伟大杰作都是出于宗教的目的,或是为了贵族而创作。可是任何艺术家的创作,美都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而且毋庸置疑,这一时期流传下来重要作品都被承认为是美的。艺术史的发展的很长一段历程,美都是其核心。艺术史向前发展,美的概念也随之发展。最重要的变化是艺术逐渐独立,其功能性逐渐被其自身意义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对美更激烈的讨论,美的标准开始变化扩展。从安格尔、德拉克洛瓦的古典、浪漫之争,到柯罗、库尔贝、米勒,绘画的风格越来越多元。他们各自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区别明显,各有主张。但是他们都在寻找和表达自己心中的美。同时,观众和评论者的话题也主要集中在作品的美上。
印象派的出现在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美的概念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分歧。实际上绘画所表达的范畴已经极大的扩展,传统意义上的美已经不再是绘画的核心,或者说,已经只占据绘画所表达的很小一部分。可是艺术家相信自己在传达美、创造美,只不过他们所创造的美已经不同于以往艺术家和理论家所说。艺术中历来都存在分歧,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传达美。莱辛在《拉奥孔》这部美学著作中更多地讨论了美的传达,美在诗与画中不同的呈现方式和界限,诗与画的交互影响等问题,而很少正面讨论美的本体问题――很显然,美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印象派之后,分歧开始集中在“什么是美”这一问题上。新旧观念激烈碰撞,新艺术家们坚称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或者是使用“真实、感动……”这一类常常被美学讨论到的词语。这时的艺术史进入了一个加速的阶段,新的观念很快被更新的所冲击,从而成为旧的。美的范围、内容不断增加,争议、分歧也随之加大。19世纪末,这一现象被梵高、塞尚和高更推向了一个高峰,他们不但在前人的基础上引发巨变,而且他们自身的主张、方式和最后创作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正是从他们开始,一系列在艺术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方式开始出现,最终走向了五彩缤纷的现代艺术。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段历史里,其实已经伴随着美的消失。美的概念没有消失,但曾经的美消失了,曾经的不美变成了美,或是从来不曾有过的美取而代之。罗丹有一件作品是以一个年老色衰的老妓为模特,这件作品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而罗丹自己则称这件作品具有“丑之美”。丑怎么又能是美的呢?亚里斯多德提出过一个理由来说明在自然中引起反感的事物在最忠实的模仿中何以会产生快感――这个理由就是人类的普通的知识欲[2]。但是罗丹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认为。这个皮肤松弛、满脸皱纹、乳房干瘪下垂的老妓本身就有一种美。罗杰·弗莱面对其在1910年和1912年组织的两次“后印象派”展览的批评和轻蔑时说:“每一件富有创意的构思意图在成为美之前都是丑的”,他认为,“我们之所以觉得那些作品丑,是因为我们仍然要靠努力去认识”。[3]到了这里,艺术家们讨论的更多的是作品自身的美。直到这个时候,艺术家还是在讨论美,至少,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认为是美的。莱辛说:“我希望把‘艺术作品只限用于艺术家在其中是作为艺术家而创作,并且以美为唯一目的的那一类作品”,[4]这话在此依然适用。
弗莱的话似乎是对保守眼光的一种辩驳,但现在看来,这些话更像是对传统的一种捍卫。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而且他希望人们“努力去认识”美。然而从杜尚开始,艺术的形式发生了真正的突变。现成品开始进入展场,随之而来的是装置、行为,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层出不穷,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主张之间不断碰撞,又诞生新的流派、新的主张。像高速发展的科技与经济一样,艺术与世界一起飞奔。在艺术形式发展的背后是艺术观念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最重要的现象就是美的消失。如果说我们在那个独眼模特身上看到的是罗丹所说的“丑之美”的话,我们其实已经落后太多了。就在被命名为《泉》的小便器被放入展厅的那一刻,艺术开始把美一脚踢开――而那已经是大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了。
杜尚以来的艺术史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即艺术的概念意味着对究竟什么是艺术不再有任何内在的限制,因此,什么都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艺术品,艺术的形式和艺术评论的立场由此变得空前的多样化,传统的标准不再适用。但在艺术形式空前多样的这个时期,“不美”或“反对美”几乎成为了重要标准和许多作品的共性。一开始是反对美,很多艺术家不再声称自己的作品是美的,美不再是他们的目的;甚至可以说,美在他们的创作中连动机之一都算不上。当有观众按照弗莱的思路,“依靠努力去认识”,从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美时,他们甚至会难过。一部分观众也反对美,里希特回忆说:“一位作家声称,如果我画性和暴力,反倒没什么。但就是不允许画任何唯美的事物。”阿瑟·丹托借用康德评价形而上学的命运的悲哀的评语说:“变化了的时代潮流带给美的只有轻蔑;就像遭人遗弃的中年妇女。”[5]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美的消失有着不同的理由。对于一些艺术家,美的消失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美不好,恰恰相反,他们认为美是好的,可是蒙克也许会说痛苦的呐喊并不美,仅看生活中娱人的一面就不诚实。[6]与之相似的是美国画家菲利普·古斯顿,他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创作了抒情的抽象绘画,然后他问自己他有什么权利在世界遍地恐怖是创造美呢?考虑到这个世界的大变样,古斯顿逐渐认为他早期的绘画风格再也无法在道德上接受了。如果要有艺术,它应该不是美的,因为这样的世界不配得到美。[7]
但之后的状况是美的完全消失。艺术家已经不在意自己的作品是否与美有关,而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艺术理论对美已经没有赞成和反对的问题了,艺术家和理论家们不支持“美”,也不支持“不美”。“美”与“不美”已经不值得讨论,艺术家们不打算传达任何“美”或“不美”,如果你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美那也无所谓,但这不是他的本意。批评家们也不从“美”的角度对艺术家和作品作任何分析与解构,他们关心别的问题。“美”这个概念已经从艺术中完全消失。消失得如此自然,仿佛它从来就不存在一样。艺术与美学的联系越来越少,几乎已经成为两个不相干的学科,而同时艺术似乎与哲学、科学、政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正如约翰·凯里的书名――艺术有什么用(what good of arts)?这里的问题是,没有了美,艺术还剩下什么?塔皮埃斯认为,画画是一种反省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观察现实、发掘现实,进而发现和理解现实的意志的体现,也是创造现实;一个艺术家的价值,在于他成功的传达了多少复合的观念、情感及模式(有时是坏的)。[8]米罗说:“有价值的并不在于一部作品,而在于它能够模糊的看到别人要在比较遥远的未来才能实现的事情。”[9]他认为他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新思想的萌芽。[10]每一个不再主张美,讨论美的艺术家都有一套说辞,也有人认为,这并不重要。艺术就是艺术本身,很多艺术家不喜欢讨论自己创作的过程和结果有何意义。
艺术是发展、变化的,美的概念从出现、发展到分化、争议和消失也许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先于艺术。因为在艺术出现之前美已经蕴含在自然中。在人们意识到美之前,绘画、雕刻都只是一种功能性的行为;虽然我们在原始的图腾中看到了美,但那是无意为之。当人们在这些过程中意识到了了美,并想要去表现美、创造美的时候,这些行为开始有了新的意义。一开始或许表现美、创造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能加强作品的功能性,但很快美成了创作的重心,艺术创作开始从功能性的劳动中脱离出来。漫长艺术发展史一直伴随着美的发展、改变,直到现在的消失。美让艺术诞生了,而艺术成长到一定程度,便把美驱逐得干干净净。
耐人寻味的是,这个美从艺术中消失的时代,却是美在人类社会最泛滥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以各种方法打扮自己,美颜相机和Photoshop让肖像变得完美,我们可以在微博、朋友圈里发布心目中最理想的自己。高度发达的交通让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拥挤不堪,也让这些景点的照片泛滥。不仅仅是视觉方面,歌手、体育名星在出版小说和诗,而作家可能在录制唱片、或是给自己的作品配插图。当电视上充斥着各种选秀节目的时候,我以为在艺术中消失的美却来到了艺术之外的每一个角落。
【注释】
[1][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1
[2][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36
[3][美]阿瑟·丹托.美的滥用[M].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9
[4][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7
[5][美]阿瑟·丹托.美的滥用[M].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
[6][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林夕校.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564
[7][美]阿瑟·丹托.美的滥用[M].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01,102
[8]李黎阳.塔皮埃斯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49
[9]李黎阳.塔皮埃斯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65
[10]李黎阳.塔皮埃斯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