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钱学森之问的高考改革形势新探

2016-03-05 18:40马小燕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3期
关键词:改革方案钱学森生源

马小燕(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直面钱学森之问的高考改革形势新探

马小燕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教育公平与人才培养历来是教育的两大核心问题,传统高考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但是,新形势下,尤其是2005年“钱学森之问”的提出,使人才培养问题再次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新高考在高校选拔人才的方式,招考科目的整合,高校自主招生方面均作出了调整,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钱学森之问。

关键词:新高考;钱学森之问

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去看望钱学森老先生,当时钱老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老的这一发问突出暴露了我国杰出人才培养的不足。钱老走了,但他留给整个教育界的这一疑问却没有立即解决。从2005年提出“钱学森之问”到2014年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公布,将近10年,在这10年里,高校招生的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量的提高,但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还有很大不足,尤其是杰出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尽如人意,此次的高考改革方案是继扩招以后的提高质量之举,也可看作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回答。高考改革迫使目前的高等教育作出相应改变,尤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非常明显。

一、高校选拔评价人才的方式增加

新高考改革方案规定,综合素质评价是高校录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并且规定高校应提前公布具体使用办法,情况必须规范、公开。这一政策出台的目的是更加全面地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使高校更好地选拔出优秀人才。近年来,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较为负面,认为大学生普遍眼高手低,综合实践能力较差,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新高考为解决这一问题,增加了评价的方式,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过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之前已经有多个省份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挂钩,但结果并不乐观,综合素质评价并未与高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挂钩。过去高校在阅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时,发现了部分报告随意性强、缺项漏项严重等问题,而且综合素质的评定,没有设置量化指标,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定,除了事实上确有不良记录的学生,对大部分学生都会尽量说好话。

另外,对于高校来说,招生录取要在短短几天内完成招录几千人的任务,对每份档案中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可能详细看,也就出现了一些高校为应付了事,走个过场,流于形式的情况。

因此,怎样进行综合素质评定?评价的形式是怎样的,评价过程中的信度与效度又怎样保证,无疑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大挑战。

(二)具体实施过程中须要注意的问题

1.中国特色背景下的“综合素质评价”。《意见》中写道:“对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有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个方面。”针对艺术素养,有专家指出:高校,特别是艺术类高校在录取时可将其作为参考的依据,但是普通类高校除非特别要求,显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区和农村地区,受条件限制,学校无法给学生提供音乐和美术等相关艺术课程,其艺术素质显然没办法与城市学生相比,在高校录取过程中肯定会处于劣势。即使是在城市,之前报过艺术班的考生,可能会放心些;没报过的考生恐怕会赶紧报个短期速成的艺术特长班,这样就与《意见》的精神相违背了。“新高考”综合素质测评中的艺术素质规定,原本是为了使当代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掌握一门艺术特长,增加人生的幸福感。但是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综合素质测评的项目极有可能变相地加大考生和学校的压力,学生的学业负担本来就重,放学后还要报所谓的特长班。而学校为了录取率,也有可能开设相关的课程,这显然与实施的初衷相违背。那么这一规定极有可能成为高校录取测评的鸡肋。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怎样使综合素质评价这样一个软标准更具硬性化,绝对是高校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高校要尽快完善招生工作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相关细则,并及时将相关的细则在官方网站上予以公示,为广大考生报考提供参考。

2.严把质量关。高校应该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坚决贯彻国家录取人才的相关标准,秉持着不让任何一个优秀人才掉队的原则,严格录取程序。并且应该派出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参加招生工作,教师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极为慎重,对考生的爱好和志向进行了解和沟通,对其专业发展方向和个人潜质进行预测和评估。最后经招考教师充分合议后做出负责任的评定。

二、高校招生的考试科目均衡化

上海市和浙江省的改革方案改变了过去“3+1”的高考模式,代之以“3+3”的新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3科考试科目固定,其他科目考生自主选择,不分文理,3门选考科目通过学考进行等级赋分。分数的扁平化意味考试比过去要缺乏区分度,高校最担心的是新高考将难以筛选出拔尖的学生。问题若得不到解决,高校培养杰出人才的初衷必然会落空,新高考实行后,高校如果想要选拔最适合其培养的学生,就必须对选考科目的制定情况做详细规划。

(一)高校选考科目制定的总体要求

高校作为招生主体,在新高考改革中,站在选人的角度,要切实负起责任,其招生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对考生和中学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在制定选考科目时,把握好实施的尺度。

蔡元培先生曾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8个字作为北大校训,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育人的要求在于培养其综合素质。多年来高等教育理论上确实在提倡这一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突出体现在招考科目的统一化和固态化。新高考改革方案规定,高校可依据规定自主制定选考科目。因此应充分考虑科目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注意引导人才培养和大学招生的相互促进关系。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体能测试纳入自主招生的环节,倒逼中学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变了过去“体育课是副课,学好了也不能上大学”,以及经常被其他所谓的主课所占用的现状。

(二)高校选考科目制定的具体要求

高校在制定选考科目要求时,除坚持上述大的方向,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生源不足的高校或招生相对“冷”的专业,一般设置多个选考科目或不设置选考科目要求,以扩大生源范围,保障生源群体多样性,从而有利于高校招生的顺利进行。

在生源有保证的前提下,高校没有明显科目属性的专业,可设置2~3个科目为选考科目要求,或设为优先录取条件,以排除不适合的考生。对于没有选考科目设置要求的专业,考生可以任意报考。例如化学工程专业,并没有明显的科目属性,但并不适合纯文科的考生,且理化的学科基础比生物更重要。因此选考科目设置成物理、化学,以此排除纯文科考生,保证考生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同时生源范围也有了保障。

1.有明显单一科目属性的专业应强调科目相关性。有明显单一科目属性的专业在设置选考科目要求时,要首先考虑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强调科目相关性,只设置最相关的一个科目作为报考条件,以更具针对性地锁定目标生源,提高选拔效率。

2.有多个科目属性的专业尽量区分相关科目的主次关系。新高考改革方案中,为了让学生的选择权最大化,规定选考科目之间是并集而非“交集”,这就使高校制定的选考科目与交叉类学科所要求的选考科目之间难以匹配,高校交叉类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难以满足。因此,高校只能退而求其次。有多个科目属性的专业尽量区分出科目的主次关系,将主科目属性设为选考要求。将主科目属性设为选考要求对于交叉类学科,情况变得比较复杂。这类学科往往具有多个科目属性,也往往要求学生具有多个科目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可以借鉴的是,上海市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允许高校设置优先录取条件,这给高校交叉类学科的选考科目设置留有了空间,高校可以将交叉类专业的主科目作为考试的指定科目,将其他科目作为录取的优先条件。这样的设置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3.招生非常“热”的专业可锁定最具竞争力的考生生源。高校设置选考科目不仅要考虑本校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还要考虑生源竞争、选拔效率等问题。根据这次浙江省提供的数据,传统理科中物理是热门占所有高校设限专业的81%,传统文科中历史是热门占19%。可以预计,在选考科目的引导下,选考物理、历史的考生比例高、竞争压力大,使得他们取得好成绩的难度大,同样物理、历史成绩突出的考生也更具竞争力。那么,高校招生非常“热”的专业由于生源充足,可以考虑把物理或历史作为选考科目或优先录取条件,以提高生源竞争力,进而提高选拔效率。

三、高校自主招生进一步深化

虽然近几年自主招生的负面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改革政策也明显收紧。但高校不能因噎废食,自主招生的大方向没有错,高校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

新高考改革方案规定,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考试后,分数出来前进行。这样既保证了统一高考的进程不受影响,又维护了自主招生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而高校想要选拔出真正杰出的人才,要有胆识和气魄,脱离以往成绩择优的老路子,淡化笔试突出面试,逐步学会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选出适合本学科的“偏才怪才”,防止出现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因为高考这一关卡而被高校拒之门外的现象。

同时高校还要有严明的制度保障,以及权力的自我约束。毕竟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人情的社会里,若没有严明的制度保障,以及权力的自我约束,新高考的自主招生难免会引人诟病。新高考规定,自主招生入选的考生,高考成绩不得低于考生所在省(区、市)有关高校同批次同科类录取控制分数线。若高校要录取突破批次控制线的破格考生,需要经过“社会公示”和“地方招生办核准”两道关卡。因此,可以看出政府对于自主招生的基本立场是:可以破格,但要严格控制,高考公平依然是政策实施的重要方面。

自主招生工作到底怎样进行,还没有明确的具体实施细则,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保录取能够科学合理进行。例如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考生各项素质的评定工作,由独立于政府教育部门之外的第三方信用机构承担,针对考生建立完整独立的评价体系,进行大数据分析,这样就可以跳出利益圈,保证测评结果更加公平公正。并且大数据的分析比较范围可以扩展到整个年级和地区,观察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高校可以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个判断,这样的评价标准更具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当然,在自主招生的选拔中,高校要谨慎确定衡量标准,确定哪些数据能够作为评价的要素。很多教育界人士担心,高校自主招生的标准,会从偏向高考到偏向竞赛,如果按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考生要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顶尖高校,势必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准备竞赛上。在没有确定目标高校和目标院校前,需要学习准备更多的科目,这无疑加重了考生和家长的负担。

“新高考”是在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最佳方案,但钱学森之问还远没有解决,改革仍要继续。随之而来的高校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要求我们必须锐意进取,因势利导,做出成绩,展现出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田学和.新一轮高考改革考试成绩组成方式探析[J].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2015,(4).

[2]熊丙奇.新高考改革方案价值几何[J].视点,2014,(16).

作者简介:马小燕(1987-),女,山西高平人,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改革方案钱学森生源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钱学森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一图看懂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一图了解)
钱学森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