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导学逻辑到利益逻辑: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的生成机理及本质变迁

2016-03-05 22:38李全喜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学研究异化

李全喜

从导学逻辑到利益逻辑: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的生成机理及本质变迁

李全喜

立足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视角,借助文献研究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发现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的异化经历了研究生与科研成果相异化、研究生与科研过程相异化、研究生与科研本质相异化、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相异化的内在机理。认为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反映了从导学逻辑到利益逻辑的本质变迁,导致研究生科研中出现科研动机功利化、科研目标数量化、科研过程约束化、科研参与失衡化的态势。因此,破解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难题需要努力践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切实增强导师的责任意识;健全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使高校科研回归科研本质;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管理机制。

研究生;科研;师生关系;异化;异化劳动理论

近年来在一些高校中,一些研究生把导师称为“老板”、把自己称为“廉价劳动力”、把科学研究称为“做活”、把参与导师课题称为“打工”。这些称谓的出现表明研究生师生关系确实存在异化现象。深刻认识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的生成机理及其本质变迁是缓解师生关系紧张、减少师生科研不端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异化劳动理论: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1.何为异化与异化劳动理论

学者最初主要是从法学的角度对异化进行解释,例如在荷兰法学家格劳修斯和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笔下,异化本意为“权利的转让”。而真正从哲学上第一次解释异化观念的是黑格尔。在黑格尔的视野里,异化是指“主体活动的结果成了主体的异己的力量,并反过来危害和支配主体”[1]。但黑格尔的异化概念指的是其唯心哲学中绝对精神的异化。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劳动异化现象出发,完成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形成了他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包括四个规定: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人同生命活动的异化、人同类本质的异化、人同人的异化[2]。可见,异化是指人自己的力量反过来压制人的一种状态。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层递进的演进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研究当前研究生科研实践中师生关系异化问题提供了理论视角。

2.导学逻辑下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的应然表征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有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研究生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网络涉及学习、科研、生活等诸多方面,那么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国内外学界对此认识并不统一,“在导师制的发展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在德国,导师与研究生是师徒关系;在美国,则表现为合作伙伴关系;而在我国,既是师承关系,又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导学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核心一直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导学关系即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人所形成的一种教学关系。”[4]一方面笔者认同国内学界把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的本质界定为导学关系,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研究生科研中的导学关系与研究生学习、生活领域中的导学关系不同,它有着更高层次的规范和要求,更应该体现出科研精神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说,导学关系逻辑下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表征:一是在科研动机上应该坚持理性求真精神。坚持理性、科研求真是研究生阶段科研活动的最大使命。师生要为坚守理性求真精神共同努力,把科研动机纳入理性求真、诚实守信的科研轨道,执着探求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中的真知问题。二是在科研目标上应该坚持开拓创新精神。科学研究是探索性工作,其核心要义就是开拓创新。而开拓创新内蕴了科研目标追求的是质量而非数量。因此师生要敢于为坚持批判思维、保持开放视野、发掘新的方法、激活新的思想、拓展新的境界努力奋斗。三是在科研过程中应该坚持自由探索精神。由于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求真探索,因此它具有相对不确定性,而这种相对不确定性恰恰赋予科学研究以自由探索特征。因此导师在研究生科研中应该立足于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与兴趣爱好,充分尊重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彰显。四是在科研参与上应该坚持民主平等精神。科学研究所探求的真理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在客观真理面前,导师和研究生是平等的。因此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活动是一种富有民主精神的活动,客观上要求导师和研究生平等地参与科学研究活动。

3.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的内涵

国内学者对师生关系异化的内涵进行解读时,往往先从整体上进行抽象思考,认为师生关系异化是指“将师生关系的目的与手段颠倒过来,割裂了师生关系的本意,扭曲了师生关系的本质,最后是师生关系变成学生的地狱和教师的炼狱”的状态[5]。在此基础上,学界进一步概括了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表现:“当前研究生师生之间情感缺失、淡化现象十分明显,师生之间缺乏感情的交流和互动……师生之间从属关系、雇佣关系、利益关系大行其道,出现了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的现代说法……导师与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对立或公开对抗,冲突在表现形式上或是隐性间接的,或是显性直接的……师生关系的简单化则又主要表现在导师的简单灌输和‘导师不导’上,师生之间缺少互动。”[5]结合学界的研究,本文所言科研中的师生关系异化是指在科研动机、科研目标、科研方式、科研环境等科研实践中,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的“导学”关系脱离了科研道德的考量,进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生成有着深刻的逻辑机理,演绎着师生关系本质变迁的过程。

二、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的生成机理

把研究生师生关系纳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抽象思考,可以发现研究生科研实践中师生关系异化的生成遵循以下四个环节的逻辑机理:

1.研究生与科研成果的相异化

科研成果是指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按照一定的研究思路,凭借一些研究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析得出的主客观相符合的科学认识。科研成果的取得耗费了研究生大量的心血,是研究生勤劳付出的智慧结晶。但在现实中,一些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研究生相对立,其结果是一些研究生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没有话语权,遭遇导师成为自己科研成果“第一作者”的困窘。此困窘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导师对研究生科研成果的“硬性”掠夺,认为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是自己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所以导师充当科研成果的第一作者“理所当然”;其二是导师对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柔性”掠夺,认为自己在研究生科研过程中给予指导、为科研成果的发表或出版提供资助,所以成为第一作者“名正言顺”。在此语境下,一些研究生把自己自嘲为科研成果的生产机器,把原本包涵着学术尊严的研究成果变成了“产品”。

2.研究生与科研过程的相异化

研究生与科研成果的相异化取决于研究生与整个科研过程的相异化。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6]马克思的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性之一,能够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件幸福的事。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来看,研究生科研过程实际上就是研究生的劳动过程。对于研究生而言,这就意味着研究生只有在自由自觉地进行科研活动时,他才能真正享受到科研给他带来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师生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和谐。然而,一些导师对研究生施加了过多的“强制性”:强制性要求研究生从事自己的课题研究、强制性要求学生按时到实验室做课题、强制性截留研究生的课余时间。在这些“强制性”因素作用下,研究生自己很难自由支配自己的科研时间和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一些研究生失去了自由自觉探索科研本性的同时内心也失去了对科学研究的激情,遭遇痛苦的“夹缝”境遇,一方面一些研究生内心对此类科研活动充满反感,另一方面学生又不敢违背导师意愿,只好硬着头皮强撑下去。如此一来,科研过程被异化为完成导师任务的过程,由此严肃的科研活动变成了为导师“打工”的过程。

3.研究生与科研本质的相异化

研究生与科研成果、科研过程的相异化必然导致研究生与科研本质的相异化。在笔者看来,研究生的科研本质体现在两个突出的方面:其一是求真,通过科学研究丰富研究生的理性认识,鼓励研究生从熟知探求真知;其二是育人,通过科学研究增强研究生的综合素养,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在现实中,由于科研成果的异化使研究生成为科研成果的“奴仆”,科研过程的异化则把研究生自由自觉的科研实践变成了完成导师任务的过程。这促使研究生反思自己“实然”的科研实践与“应然”的科研本质之间的差异,诱使部分研究生对科研的理解偏离了科研本质,逐渐形成一种功利主义科研观。而以功利主义科研观为指导的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缺乏求实、创新的精神,浅尝辄止;有的心情浮躁,急功近利,忙于求名成家;有的不遵守科学原理与规律,追风、盲从、赶时髦,为学术而学术;有的热衷于只求数量而忽略质量的低水平重复研究;有的缺乏大科学的精神,不重视知识结构的整体化,主观地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分开;有的缺少科研合作精神,喜欢封闭、单干,研究工作没有开放性”[7]。研究生与科研本质的相异化容易降低研究生求真创新的科研激情,诱使一些研究生背离科研精神、放弃科研规范、增加“游戏”科研的风险。

4.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相异化

研究生与科研成果的相异化、与科研过程的相异化、与科研本质的相异化最终导致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相异化。在此语境下,研究生把自己称为“廉价劳动力”、把导师称为“老板”、把实验室称为“科研工厂”、把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称为“打工”,最终促使自己把原本充满情感的师生关系定位为包含着利益诉求的“雇佣关系”,使得师生关系发生了本质内涵的变迁。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四个环节中,最根本的是第二个环节,即研究生与科研过程的相异化。研究生与科研过程本身的异化是实践活动本身的异化,一方面它导致物的异化,即研究成果的异化,由于研究生对科研过程缺少话语权,这样研究生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支配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它导致人的异化,即研究生自由自觉科研活动的本性和研究生与自己导师之间关系的异化。

三、从导学逻辑到利益逻辑: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的本质变迁

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从“物”的异化到“人”的异化的生成逻辑实际上反映出师生关系本质发生了从导学逻辑向利益逻辑的变迁。这种变迁具体体现在科研动机、科研目标、科研方式、科研参与的本质认识上出现偏差,最终导致科研活动背离了科研精神的指导和科研伦理的约束。

1.科研动机功利化:忽视科研求真,热衷科研求利

科学研究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求真”是其最大的逻辑使命,因此要求科技工作者应该遵循最基本的科研规范和职业操守。1942年,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默顿提出科学家应该遵循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等基本规范。其中,在对无私利性的解释中,他认为“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家不应该因为对个人私利的追求影响科学事业,科学家不应该以科学牟取私利。无私利性主要不是对科学家行为的一种道德上的要求,而是一种制度性要素”[8]。研究生和导师的科学研究一旦失去求真的科研本质使命,研究生和导师内心深处自觉主动探究客观真理的激情会悄然隐退,容易弱化对科研本身严肃性的敬畏感,助长科研功利主义思想。

2.科研目标数量化:忽视科研质量,重视科研数量

研究生和导师在科研动机上“忽视科研求真、热衷科研求利”,必然诱使他们在科研目标上忽视科研质量,重视科研数量。一些研究生和导师为了世俗利益变得浮躁起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失去了追求“高、精、尖”科研成果的决心和耐心,而对一些“短、平、快”项目比较感兴趣。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58.11万篇,被引用1287.60万次,连续两年排在世界第四位……但我国论文被引用次数与排在前三位的美国(6041.7万次)、德国(1417.4万次)、英国(1404.3万次)还有差距。此外,我国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8.14次,虽然比上年度统计时提高7.5%,但与世界平均值(每篇11.29次)相比仍有差距”[9]。这些数据说明我国要真正走向科技强国还应该继续加强科研质量的提升。

3.科研过程约束化:忽视自由探索,强调限期完工

科研动机取向功利、科研成果偏重数量又直接导致科研过程本质的变迁,即从自由探索转向限期完工。科学是对自然界、社会、思维等领域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究的认知活动和方法系统,它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因此追求真理是科学研究的本质要求。但是,随着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的异化和利益逻辑的导向,师生对科学的认知出现“把科学当成技术”的误判。科学和技术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从科研过程上看,科学往往是“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要扬弃经验跃升到理性,其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相对不确定,选题自由度大些,活动有较明显的个体性;技术则主要地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经验因素常是不可或缺或必要的补充,其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相对较稳定,选题的约束度大些,活动具有明显的协作性”[10]。这说明科学本身是一种理论形态的生产力,它不会给人们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技术是一种现实形态的生产力,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才能彰显出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因此,自由探索原本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在精神,但随着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一些研究生自由自觉的主体性精神在科研中难以彰显,自由探索的科学精神被追求现实利益的技术思维所取代。在此情景下,研究生很难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很容易把科学研究简化为“限期完成导师的课题任务”。

4.科研参与失衡化:忽视平等合作,偏重包工分配

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从导学逻辑转向利益逻辑,不仅导致研究生科研中的科研动机、科研目标、科研过程的发生明显变迁,而且也使得科研中参与者的身份特征发生变迁。从世界科技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突出,科学研究的课题越来越复杂,科学研究依赖的设备越来越先进,对科学研究中团队合作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迫切要求研究者之间能够克服过去孤立分散研究的特点。而团队合作往往是基于科学共同体的基本理念、基本信仰进行通力合作的。从理论上讲,科学真理本身具有客观性,任何人在真理面前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有参与科学研究的团队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随着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的异化,师生之间在资源、信息方面不对称,师生之间平等参与科研的地位极容易被打破。一些导师醉心于“争取课题”而不是“研究课题”,这样的导师在一些学生心目中早已成为“专门领取科研项目的‘包工头’”[11]。如此一来,一些研究生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发生明显变化,一些研究生内心把导师称为“老板”甚至是“包工头”、把自己定位为“廉价劳动力”、把科研活动戏称为“做活”,也就不奇怪了。

四、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问题的治理路径

当前,对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现象的矫正治理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治理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问题需要双管齐下,即不仅需要发挥柔性的科研道德的自律功能,而且需要发挥健全的刚性制度的他律功能。具体来说,治理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问题至少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思考:

1.践行求真创新的科学研究精神,切实增强导师的责任意识

思想观念是实践行为的先导。从深层次上说,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的异化问题是一些研究生和导师对科学研究精神认知错判和一些导师对自己导师职责淡忘的结果。因此,治理矫正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现象,首先需要加强导师和研究生求真创新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研究生与导师自身的科研素养的提高,坚决杜绝科研不端行为,为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奠定基础。同时,由于导师教给研究生的不仅仅是做科研的方法和范式,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达到育人的效果,为此导师首先需要在科研道德方面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正所谓“师贤方能生斐”[12]。这需要研究生导师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坚守“解疑释惑,传道授业”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真正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落到实处。

2.改革创新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使高校科研回归科研本质

一直以来,不少导师要求研究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经得起诱惑、受得起刺激”。这些要求本身反映出科学研究过程的艰辛性、时间不定性、主体参与性。因此要矫正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的异化问题,需要确保科研活动本身能够规范合理地进行。为此,高校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在笔者看来,与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关系比较密切的管理制度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着力改革高校科研项目监督管理制度。通过改革高校科研项目监督管理制度,切实为导师创设宽松的研究环境,尽量减少科研过程中不必要的答辩、中期检查活动,确保导师真正能够集中精力搞研究。其二是改革科研项目结题评审管理制度。通过改革高校科研项目的结题评审制度,严格把控科研成果的质量,尤其是重点考核项目负责人在科研成果中所作出的真实贡献,坚决杜绝科研过程中的“包工分配”现象。其三是改革以量化手段为核心的奖励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偏重数量、忽视质量的奖励机制与职称评定机制在一定程度助长了一些导师追求“短、平、快”科研成果的风气。不断加强这三个方面的改革,有助于遏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趋势,进而有效破解当前高校科研出现的“学术研究的功利化、学术不端的常态化、学术成果产业化、学术权利的弱化、学术生态的无序化”等问题[13]。

3.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师生之间平等地位的丧失与和谐关系的分离是造成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破解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异化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关系中,导师才学与科研能力突出,能够把握国内外科研最新的动态,协调好科研同社会的需要,既重视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又注重对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关心,引导研究生们走向成熟。”[14]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应贯穿于研究生的选择导师、课程学习、科研参与、论文写作等环节。在选择导师阶段应该遵循平等的双向互选的原则,高校应给师生适当增加相互了解的时间,便于师生双方找到性格特点与学术兴趣的融通点;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应该注重研究生批判思维的训练,鼓励研究生有根据地提出疑问,敢于对权威观点提出挑战;在科研参与过程中,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做科研的方法,而且要与研究生一样平等地参与科研,绝不做“科研包工头”;在学位论文写作中,研究生导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切实履行导师的职责,认真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同时还应该积极探索多元有序的研究生利益申诉机制,增加研究生权益维护的话语权,保障研究生拥有对科研中因为师生关系异化带来的权益侵害时说“不”的权利。

[1]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47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50-6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4] 林伟连,吴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26-28

[5] 何作井,李林,周震.论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与重构[J] .外国教育研究,2007(6):40-4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6.

[7] 霍良.试论科技工作者与科学精神[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2(1):50-53.

[8] 曾国屏,高亮华,刘立等.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73.

[9] 刘欢.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第四[N] .北京日报, 2015-10-22(13).

[10] 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1:9.

[11] 吴增基.论“自主创新”的条件[J] .社会科学,2005(10):123-128.

[12] 隋允康.师贤方能生斐——谈导师在和谐研究生师生关系中的角色和作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1-6.

[13] 佟林杰,孟卫东,郭沛.学术生态视角下研究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异化及治理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 62-66.

[14] 李毅弘.互动与对话:研究生德育中的师生关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25-27

(责任编辑 刘俊起)

10.16750/j.adge.2016.12.014

李全喜,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6。

2015年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当前理工科高校研究生职业发展中师生关系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学研究异化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转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纺织科学研究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