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刚
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有一个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剧团,那就是1938年5月创建于山西晋城的八路军太行山剧团。它是一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文艺轻骑兵。太行山剧团在八年抗战时期,不但是一支宣传队,同时又是一支工作队和战斗队。它的创建对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宣传文化建设和根据地戏剧活动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它已是70多年前的历史,但太行山剧团在抗战时期形成的光荣传统和极其简朴的生活作风,使后人难以忘怀。
太行山剧团的创始人朱瑞,江苏宿迁人,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去前苏联学习炮兵。回国后在上海中央军委工作,不久调到中央苏区。长征时,任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战时期任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1937年9月,中共中央任命朱瑞为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联络处主任。
1938年2月,朱瑞执行毛泽东太行山地“布眼”的决策,北上太行山,成立了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简称“华干”)。其“华干”话剧组和陵川县游击支队宣传队组成联合抗日流动剧团,经常在周围村庄上演抗日剧目,很受群众欢迎。1938年4月,在“华干”高琳、鲁林、李曼(女)的领导下,在陵川县的民族革命小学成立了陵川县儿童抗日宣传队。成员有:苏怀法(苏云)、赵贵保、郭保法、张尚忍(张尚仁)、崔家俊、武石生(武艾巍)、马松珍、李玉方(李五云)、娄和南等9人。当时他们的年龄都很小,在11-14岁之间。
4月下旬,我军收复了晋城,联合抗日流动剧团回到晋城见到了朱瑞。剧团驻在晋城东关崇实中学,和三八六旅补充团住在一起。陵川县儿童抗日宣传队也到达晋城,与联合流动剧团会合。这时,阮章竞(洪荒)也来到了朱瑞身边。阮章竞,广东省中山县人,1936年参加救国会,后跟随冼星海在上海从事歌咏活动。
朱瑞亲自主持了太行山剧团的组建工作。他在晋城崇实中学热情地接待了联合抗日流动剧团和陵川县儿童抗日宣传队,先后在火神庙、崇实中学礼堂观看陵川县儿童抗日宣传队的演出。他以十分肯定的语气说:“行!行!小鬼们演得很成功。”他的赞赏,使小演员们十分激动。他勉励小演员们说:“把文艺当做武器,用革命文艺来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朱瑞的话使小演员们受到了很大鼓舞。后来,他还把十多块银元亲手赠给了儿童宣传队,作为队里的活动经费。接着,朱瑞还在崇实中学观看了联合抗日流动剧团的演出,当场赞扬剧团演得好,剧本创作好,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多样化。此时,在朱瑞的脑海里,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计划:将上述两个文艺团体合并,组成一个剧团。
5月7日,晴空万里,红日高照。这天,朱瑞将两个文艺团体的演职人员召集到一起,在崇实中学开会。他在讲话中说:“我有个想法,建议你们两个文艺团,合并成一个好不好?”
“好!好!”两个文艺团的同志齐声欢呼起来。
朱瑞说:“那好,我来起个名字吧,那就叫‘太行山剧团’怎么样?”
“行!行!”在场的人热烈响应。
从这一天起,太行山剧团正式成立。剧团全称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太行山剧团”。任命赵洛方为团长、洪荒为艺术指导、王炳炎为大队长。这时董世彦也来到剧团,剧团人员约有30人。剧团从成立之日起,就被编入八路军建制。当时的民运部长黄镇为剧团送来一套红绸做的新幕布,朱瑞还亲自为剧团打旗。
朱瑞在创建之初就指出:“太行山剧团要像太行山一样的雄伟坚强,为太行山根据地的军队,特别是为广大农民演出,永远和太行山军民在一起深入宣传、动员一切抗日的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朱瑞这段话,为剧团的工作指明了方向,鼓舞着剧团工作人员的抗日斗志。剧团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同八路军战士、广大农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与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
在专业建设方面,建团初期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剧本创作;二是演员基本功训练。
在剧本创作方面,根据当时战争形势和作战任务,洪荒创作了三幕话剧——《保卫抗日根据地》。全体演职人员经过紧张排练,该剧很快在根据地巡回演出,受到各界欢迎。剧本经过不断修改和充实,成了剧团的长期保留剧目。同时,太行山剧团还整理排演了一些优秀剧目,如《三江好》《打鬼子去》《八百壮士》《张家店》等,很受根据地军民的好评。
在培训演员方面,太行山剧团领导非常重视。在剧团领导要求下,朱瑞从八路军总部的火星剧社借调来舞蹈专家罗文英,指导剧团舞蹈演员进行跳舞基础专业训练。同时,罗文英给剧团排练了《乌克兰舞》《黑人舞》《叮铃舞》《网球舞》等舞蹈节目。当时,由于剧团乐器很少,练舞时只能由赵洛方和李书琴吹口琴伴奏。剧团的小演员们刻苦排练,节目很快就搬上了舞台。
太行山剧团为了提高剧团演出人员的素质,举办了“鲁艺训练班”,以加强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鲁艺训练班每天活动的内容是:早晨整队跑步,然后就进行各自的专业训练。白天课堂讲授,晚上集中学习。生活安排得紧张有序,学习成效十分明显。
学习场所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是在戏台上进行学习和培训。戏台上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朱德的画像,张贴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标语。这里既是戏台,又是教室,大家学习很认真。艰苦的环境不仅从各个方面磨练了演职人员的意志,而且增长了他们的才干。许多文艺战士都很珍惜建团初期那一段艰苦的专业训练生活,因为那段生活经历使他们终生受益。
在艺术教学方面,主要由洪荒、陆漪担任授课任务。教学内容主要是讲授化装、表演、声乐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从始至终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学什么,就学什么;一边学习,一边排练,学习与排练相结合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学得实,用得活,效果好,使整个剧团的演出水平大大提高。
在教学与排练中,演员非常投入。有一次,剧团演出《流亡三部曲》时,演员演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当演员声情并茂地唱到“流浪”一词时,一种悲愤之情从人们的心底涌起,开始有观众泣不成声,演员与台下观众强烈共鸣,进一步增强了根据地全体军民的抗日斗志和敢打必胜的信念,达到了艺术与效果的统一。
剧团还排演了《在太行山上》《赞美新中国》《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等。另外还演唱前苏联歌曲《游击兵团进行曲》《快乐的人们》。由冼星海作曲、桂涛声作词的著名抗战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就是由太行山剧团首次在太行山根据地唱响的。
总之,太行山剧团孕育着极其宝贵的“太行山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太行山剧团在极其艰苦的抗战岁月里,锻造成为一支鼓舞和激励太行山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战的抗日宣传队,同时也为新中国革命的胜利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军政文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