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慧芳
【摘要】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COPD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共60例,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VAP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时,可以采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临床症状往往较为危急,极有可能会导致严重呼吸衰竭的发生,威胁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COPD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共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COPD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4.4±6.2)岁;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4.3±5.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将患者的压力水平维持在11~13cmH2O,正压通气维持在14次/min。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问率对比采取X2检验及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有创通气时间、总通气时间、住院时间、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问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插管率、院内死亡率统计结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有创通气是采用人工气道的方式确保患者的正常呼吸,实现呼吸道氧气流动的有效性,从而减轻患者呼吸肌的劳累程度,然而此项治疗方式会对患者产生额外的创伤,导致各类并发症的产生,使病情发展持续恶化,治疗效果不够良好。采用无创机械通气的方式能够降低患者各类并发症的产生,取消了气管插拔,并且能够增加患者肺泡的气体流通量,从本质上降低患者的呼吸肌劳损,在对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重症患者而言则应当首先使用有创通气的方式,在病情好转的状况下转用无创机械通气的方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依据患者病情状况的不同,合理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从而使不同的治疗方式均能够发挥出自身的特点优势,从而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为(5.8±2.2),总通气时间为(11.1±6.1),住院时间为(15.1±7.3)及VAP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为(14.0±3.3),总通气时间为(14.1±3.1),住院时间为(20.2±4.1)及VAP发生率为23.33%,观察组上述统计数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问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再插管率方面对照组患者为10%,观察组患者为6.67%;院内死亡率方面对照组患者为10%,观察组患者为3.33%,两组患者统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时,可以采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