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合氯醛两种途径在小儿口腔治疗前镇静效果的研究

2016-03-04 19:31朱珥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5年12期

朱珥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水合氯醛两种途径在小儿口腔治疗前镇静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接受口腔治疗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灌肠给药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的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合作率为96%,对照组总合作率率为66%,观察组总合作率比对照组多30%。2组总合作率对比,差异显著(X2=18.6896,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药物起效时间、药效维持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结论:灌肠给药法在小儿口腔治疗前镇静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水合氯醛;两种途径;小儿口腔;治疗前镇静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象为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小儿口腔治疗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2-10岁,平均年龄为(5.36±1.5)岁;对照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为(6.36±1.5)岁。所有患儿在接受治疗之前均经过我院儿童口腔科德尔专业医师进行评定,评定之后确定所有患儿均无水合氯醛药物使用的禁忌症。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相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口腔治疗前口服10%水合氯醛的方式进行治疗,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取出10%水合氯醛,严格按照0.4-0.6ml/kg体重来进行药物用量计算,最大药物的使用量≤10ml,患儿要严格按照医要求在手术进行前二十分钟进行口服给药。如果患儿服药依从性较差,可以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将药液抽取出来,再将针头拔下,沿患儿嘴角注入,在患儿服药完成后,给予患者服用少量温开水,减少药物的流失量。

观察组采取的是口腔治疗前进行灌肠给药的方式进行服药治疗。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取出10%水合氯醛,严格按照0.4-0.6ml/kg体重来进行药物用量计算,最大药物的使用量≤10ml,患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在手术进行前二十分钟进行灌肠给药。在进行灌肠给药之前,患儿要尽量排尽大小便,然后再将药液放入合适那温度的生理盐水之中,待药液稀释一倍之后,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抽取药物,再将针头去掉。医护人员协助患儿采取侧卧的体位,将针头通过患儿的肛门插入,插入的深度维持在5-6厘米之间,要保持患儿头低臀高的姿势,再将药液缓慢注入。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镇痛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镇痛效果可以分为完全合作、基本合作与不合作这三个等级。不良反应主要指的是,患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肠道反应,主要包括呕吐、恶心等。总合作率=(完全合作例数+基本合作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相关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则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对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镇痛效果比较

对两组患儿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两组总合作率相比,观察组的总合作率为96%,对照组总合作率率为66%。2组总合作率对比,差异显著(X2=18.6896,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儿药物的起效时间与药效维持时间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的药物起效时间、药效维持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对比

对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中只有1例患儿出现了恶心的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对照组中有4例患儿恶心,3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8.56,P<0.05)。

3讨论

根据小儿口腔治疗的临床经验可知,小儿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年龄较小,所以耐受性较差,很容易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如果由于患儿的不配合而耽误了治疗,很可能使患儿的病情更加严重。众所周知的是,全身麻醉的方式不仅治疗需要专科麻醉师参与治疗过程,并且治疗的费用较为昂贵,所以,在小儿口腔的治疗过程中,一般不会选择这种方法。水合氯醛是一种具有刺鼻辛辣气味,味微苦的无色透明晶体,它常被用来做抗惊厥药或者催眠药,主要被用来治疗惊厥或者烦躁不安与失眠,它属于抗惊厥药与催眠药的范畴。除此之外,它还能起到较好的镇痛作用,因此,在小儿口腔科中使用较为广泛。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00例接受口腔治疗的患儿进行研究,灌肠给药法在小儿口腔治疗前镇静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