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书”的野心:让全世界人都上网

2016-03-04 18:10卢晓菲
南都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考克斯扎克伯格

卢晓菲

脸书希望能够推出至少1万架类似“天鹰座号”的无人机,在全球范围内移动为有需要的地区提供热点。摄影_CHRISTOFFER RUDQUIST

在联合国大会的第二周,马克·扎克伯格作了演讲,就在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之前。扎克伯格说,互联网应该像卫生保健和干净的水一样,每个人都能享有。他认为这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社会事业,点对点的交流可以重新分配全球力量,让每一个人都能访问和共享信息。人们能通过网络接入政府服务、决定农产品价格、获取医疗服务。他说:“这是帮助人们进入现代经济的基础,十年之后回首,我们不能接受居然还有人不能上网。”

就在两年半之前,扎克伯格提出了Internet.org计划,力求把全世界每一个人都连上网。根据他的计算,全世界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没有连接到网络。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有网络接入,但是他们没有钱支付上网费用,或者不知道互联网能干什么。

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上网,internet.org多管齐下。“脸书”跟好几个国家的电信运营商敲定了合作,免费提供包括“脸书”在内的超过300个简化的网络服务。同时,通过组建研发部门“互联实验室”,开发提供网络服务的新方法:激光器、无人机和新的人工智能增强软件。一旦这个技术建成,将会是开源的,这样其他人就可以将其商业化。

当你在硅谷这个充满阳光的机会工厂里看着外面的世界,这个设想听起来似乎非常棒。但让扎克伯格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计划会激起那么强烈的抵制。有人怀疑这个计划是一项数字世界的殖民,他们认为这个美国年轻的亿万富豪“相信世界需要他的帮助”是狂妄自大。

为了应对批评和向每个人——从全球领袖到商业同行——推广这个计划,扎克伯格俨然变成了政治家。在过去一年里,他在巴拿马、印度、巴塞罗纳、印尼和中国登录自己的“脸书”签到。他在北京清华大学用普通话发表演说,在“脸书”总部接待了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

对扎克伯格来说,internet.org不只是一个商业计划或者慈善事业,他认为全民联网是他一辈子的事业。他说,互联网自己不会拓张,事实上互联网的增长速度在放缓。很多公司会选择优先联网那些有机会进入新兴中产阶层的人,或者至少有钱支付一个小数据套餐的人,他们没有能力贸然尝试那些难以连上网的人。扎克伯格说:“要规划出为什么我们投资数十亿美元去把最贫困的人口连接上网的是不可能的。但在某个阶段,我们相信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相信这会带来好处,而且如果我们实施了,它所产生的价值有部分也会回馈给我们。”

进入2016年,扎克伯格把互联实验室列为他今年的三大首要任务。他计划在今年底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发射一颗卫星;第一架无人机也将很快进行测试;“脸书”也开发了新的绘图软件,利用人工智能增强地图去测定哪里的人们需要用手机工作。一个实地部署团队正在设计新方法,将肯尼亚难民营到边远村庄的人们连接上网。同时扎克伯格也不断去各地推广他的计划,包括联合国。

研发激光传播技术

当哈米德·赫玛第一次提收到扎克伯格发来的邮件时,他还以为是封垃圾邮件。赫玛提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多年,他是位言语温和的伊朗移民,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从事激光通讯研究。与此相反,“脸书”是做计算机应用的,里面工作的都是年轻的程序员。他说:“万一邮件是真的呢?所以我回复了。”

事实证明扎克伯格对激光感兴趣是真的。2013年秋,他召集internet.org的团队开了几个会,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的博士和互联实验室技术主管耶尔·马圭尔参加了会议。

扎克伯格向马圭尔和其他组员寻求新方法,扎克伯格希望实验室能更大胆一点,去设想一些也许需要十年才成熟但能改变我们对互联网力量认知的项目。他的原则是脸书应该着手于任何能让互联网扩张10倍,或者价格降到1/10的项目。

其中一个吸引他的项目是:用激光传输数据,从无人机发射回地球。这些不可见光束能提供极高的带宽,而且不受约束。脸书的激光通讯团队正在研究利用激光,传输效率将比现在快10倍。唯一的问题是,现在大规模使用激光的技术还不存在。

扎克伯格问团队要了一张专家名单,他开始冒昧地给专家们写邮件,包括赫玛提。赫玛提随后在加州的门洛帕克跟扎克伯格见了面,并最终加盟了团队。赫玛提说:“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机会能参与一项造福世界数十亿人的项目?”

赫玛提的新实验室在洛杉矶北部一个不伦不类的办公园区,楼上是快餐连锁店的西区总部。光学工作台上散放着螺栓和镜头,墙上有张海报:“小心:头上有可怕激光束的鲨鱼”。

他和他的团队正在研究一项有着巨大潜力却很难实现的项目,早在脸书之前很多研究者都发现了这点。他们要跟互联实验室一起设计出一个“雨天”计划——激光不能穿透云层。作为辅助,脸书正在开发一个能扩展现有手机系统的软件。卫星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是卫星很贵。脸书最近跟一间法国公司合作,准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发射卫星。

赫玛提几乎每天都跟马圭尔联系,马圭尔也及时向老板汇报进度。扎克伯格定期跟研发团队碰头讨论产品,他总是希望事情进展更快一点,希望推出各种项目的测试版本,但是马圭尔主要负责的是制造大飞机。正如另一位负责脸书架构的同事说:“我们试着说服马克:这不是在手提电脑上编写代码,然后拷贝去服务器。这是物理的东西,有芯片和无线电设备,还有可能从空中坠落的高性能的激光器和飞机。”

无人机提供热点

脸书将在2016年晚些时候开始测试它的激光器,这将是整个传输系统的首次测试。但是要使整个系统投入工作还需要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无人机。

在地球的另一端,脸书最野心勃勃的互联计划正在工业小镇布里奇沃特研发,那里距伦敦三个小时,在一栋低矮的红砖建筑里,只有一个“#11”标记,尽管每个人都知道那就是脸书。技术总管安迪·考克斯说:“我们告诉外界那是仓库,但我们收到了一万件包裹,只进不出。”

考克斯今年53岁,负责“天鹰座号”——跟客机差不多大的“脸书”无人机。考克斯是专业机械工程师,曾经建造迪士尼乐园的摇滚过山车。他参与的太阳能无人机项目,创造了续航两周的飞行纪录。在2010年离开太阳能无人机项目之后,他创立了航空咨询公司Ascenta。2014年春天,脸书开出近2000万美金的价格收购他的团队。随后,考克斯开始为扎克伯格工作。他说:“我带来了脸书有史以来最年长的团队。”——包括空气动力学家,结构专家等等。“两位74岁,一位65岁,一位57岁,然后就是51岁的我了!”

近距离查看“天鹰座号”,这是一架类似回旋镖的无人机,外表是考究的灰色,有着波音737的翼展。按照设计它要能缓慢滑翔并在空中停留几个月。整架无人机重量不到1,000磅——只有客机的百分之一。

按照飞行器的开发周期,通常一架飞机从概念到升空需要七年。通过把他们一些研究外包到大学,考克斯和团队希望把这个周期缩短到一年多一点。到2016年底,他们希望能测试这样一个系统:一个地面基站发射无线电信号给无人机,无人机再用激光把信号传输给别的无人机。这些无人机群会将激光传输到每架飞机30英里范围内的转换器。再由这些转换器把信号转换成WIFI或者4G网络。脸书尚未确定这些数据计划及定价。

设计一架在6万5千英尺高空飞行的飞机面临很多挑战——这比商用飞机和大多数军用飞机的飞行高度都高。在那个高度,空气密度只有海平面的9%, 所以为低海拔地区设计的飞机无法停留在那个高度。考克斯设计了一个热气球来让它爬升。然后气球将放气,带着跟踪装置坠落地面,再被回收循环利用。这个团队也在研究如何防止颤振——无人机不受控制的震动。

“天鹰座号”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监管。脸书与Alphabet集团(原谷歌公司)合作,应对政策的障碍。他的竞争对手也有自己的无人机计划——“泰坦(Titan)”在孵化。两家公司都必须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获得试飞许可。

脸书希望能够推出1万架类似“天鹰座号”的无人机,在全球范围内移动为有需要的地区提供热点。跟互联实验室其他的项目一样,公司希望开发新科技,然后开放给外部实现商业化。

质疑声四起

然而,越来越多人开始怀疑扎克伯格利用激光器和无人机的真正目的。这些质疑集中在脸书跟世界各地的移动运营商合作推出的手机应用程序“自由基础(Free Basics)”,该程序能够让智能手机用户访问包括脸书在内的一组网站而不会产生流量费。通过这个计划,开发者能提供更简版的应用程序,缩短下载所需时间,也能在不够强的2G和3G网络工作,从而吸引用户使用更多数据从而成为付费用户。

该产品于2014年上市,但发展并不顺利。去年四月几个印度出版商从这个应用上撤下了他们的服务,声称脸书勾结当地运营商为一小部分人提供免费服务,违反了互联网中立性。扎克伯格在脸书上发文称脸书无意封锁或者限制互联网,只是为不能上网的人提供服务。他写到:“这两项原则——普通的连接和互联网中立——可以而且必须共存。”

赫玛提的新实验室在洛杉矶北部一个。光学工作台上散放着螺栓和镜头,墙上有张海报:“小心:头上有可怕激光束的鲨鱼”。 摄影_SPENCER LOWELL

2015年5月初,脸书开放了它的开发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推出免费的应用程序,当扎克伯格在总部看到批评涌来的时候,他被激怒了,决定直接反击。他录了一段视频,表示网络中立性需要一个理性的定义。他说:“如果大多数人都无法上网,这不是一个平等的网络。”他列举了人们能访问的除了脸书以外的服务——包括维基百科、招聘网站和艾滋病教育。他以号召大家行动作结:“我们得问自己,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社会?是一个重视人且把改善人的生活放在首位的社会,还是一个把技术的知识纯度凌驾于人的需求之上的社会?”

他的演说并没有得到反对者认同。5月中旬,来自31个国家的技术权利组织联名签署了给扎克伯格的公开信,宣称Internet.org“违反了网络中立性的基本原则,威胁到言论自由、机会平等、安全、隐私和创新”。

作为回应,脸书把应用程序internet.org改名为自由基础(Free Basics),它还提升了应用程序的安全性。9月份,扎克伯格在门洛帕克接待了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10月,他前往印度,在德里的印度科技大学主持了市政厅会议。在会上他说有100万印度人正在使用internet.org,该程序已将1500万人连接上网。然而此举进一步扩大了怀疑。12月,印度监管部门暂时禁止了该服务。

正在休产假的扎克伯格继续直接回应批评,他在一份印度报纸上发表公开文章写道:“这与脸书的商业利益无关——该应用程序里的脸书版本并没有广告。如果人们不能访问这个应用程序的服务,他们将失去今天互联网提供的机会。”

最大的挑战

尽管质疑声如此强烈,这些都不是扎克伯格最大的挑战。他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在于,说服那些尚未上网的人们他们需要互联网。

38岁的瑞恩·华莱士曾为英国皇家海军在边远地区架设互联网络,他把技术带到了internet.org部署团队。詹姆斯·迪瓦恩在南非贫穷的东北部城市波罗克瓦尼为供免费WIFI的当地非盈利组织Isizwe服务。迪瓦恩和华莱士合作,脸书为几个村庄的热点提供资金,Isizwe负责热点维护。

35岁的诺拉在热点下面经营一个卖烤鸡肉串的小店。她知道关于热点的一切——什么时候出过故障,是谁在使用它,以及为什么要用。她说:“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我们有热点。我们没有去推广它。而且这里没有可以舒服坐着的地方。他们担心如果他们过来,我会赶走他们。”

华莱士认为像诺拉这样本土生意人是让互联网在当地流行的关键,他设想了不同的方案,让她可以向当地运营商售卖小数据包,然后作为回报,脸书和Isizwe可以在她的烤鸡棚旁边安装一些舒服的座椅。这种模式在印度北部恒河口的小镇已经取得成效。

在很多偏远的地区,人们对上网毫无兴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上网。对于扎克伯格来说,这是最大的挑战——人们首先想要连接上网,要找出人们对网络的各种需求。

也许人人都会对这样的挑战感到气馁,但扎克伯格的眼光很长远。扎克伯格回顾他创立脸书时最喜欢的一个故事。那时脸书网站刚刚推出没几天,扎克伯格跟同伴说有人应该建立一个社交网络,因为这太重要了。但他没想到自己会成为那个人,因为有比他更年长的人和比他的公司更大的公司。因此为什么是扎克伯格呢?他说:“我认为是因为我们在乎。很多时候,在乎某样东西,相信它会成功。我不能在脸书一开始的时候就连上每一个点,今天Internet.org的情况对我来说也一样。”(来源:《连线》杂志)

猜你喜欢
考克斯扎克伯格
我的爸爸叫焦尼
冬天的画稿
“我”来了
扎克伯格赴欧洲议会道歉
小刺猬的水果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