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帅,徐 涵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从U21排行榜透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①
孔令帅,徐 涵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21世纪大学协会于2014年第三次发布了《U21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排行榜》,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针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评估的排行榜,U21排行榜运用资源、环境、连接性和输出四大指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50个国家进行了综合评估。通过比较我国高等教育在U21排行榜2012-2014年的三次排名,我国可从加大高校资源投入、优化大学监管环境、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社会化和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
21世纪大学协会;高等教育系统;U21排行榜
U21(21世纪大学协会,Universitas 21)成立于1997年,是一个以研究型大学为主的联合体。它的目的在于协助成员高校实现全球化教育与科研,并提供一种国际化管理大学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往往是单个大学或多国大学间校际合作所不能给予的。目前U21的成员已从成立初的17所高校发展为由24所研究型重点大学组成的国际性教育组织,涵盖来自欧洲、北美、东亚和大洋洲的一些重点大学。我国香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也是其成员。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世界大学排名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世界和地区大学评估与综合排名的出现也顺应了现实需求。为了满足高等教育长期的发展需要,U21将视角从世界一流大学排名榜单转移到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上,将排名的着眼点落在一国高等教育的宏观视野上。可以说,U21排行榜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对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进行评估的榜单。诚然,一所优秀的大学是不足以代表其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全部方面,因而从整体来把握一国高等教育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1]
U21排名强调为高等教育机构创造一个强有力的环境来服务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验而做出贡献,并为各国政府、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一个宏观的坐标位置,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竞争力,争取更多的海外留学生,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和流通性。[2]U21于2012年5月在官方网站上发表了第一次报告《U21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排行榜》,随后于2013年5月发表了第二次报告,第三次报告于2014年5月发表。U21的排名系统由墨尔本大学应用经济和社会研究学院的研究者们分别从四个领域(资源、环境、连接性、输出)来对各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进行综合评估。
U21排名主要比较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在世界中的位置,其基本框架(以2014年排行榜为基准来描述)共由4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以及1个附加排名组成。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资源、环境、连接性和输出,比重分别为20%、20%、20%、40%,每个一级指标下分别有二级指标变量。附加排名为从各国所处经济发展水平角度来权衡的附加排名。
(一)资源(Resources)
一个性能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充足的资源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无论该资源的获取形式是由政府还是私人组织提供。由于研发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了测量高等教育对一国研究工作的贡献,U21排名纳入了对高等教育的研发支出指标,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高等教育支出占GDP的份额。具体来说,该指标占20%比重,共有五项衡量资源的二级指标,分别是:R1(5%)—2010年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支出占GDP的比例;R2(5%)—2010年高等教育机构总支出占GDP的比例;R3(5%)—2010年高等教育机构年度生均支出比;R4(2.5%)—2011年高等教育机构在研发上的支出占GDP的比例;R5(2.5%)—2011年高等教育机构在研发上的人均支出比。
(二)环境(Environment)
对高等教育的卓越发展来说,环境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充分条件。U21用定量数据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该指标的测量,目的是衡量高等教育机构的自主性,并使用了质量监控的方法。具体来说,该指标占20%比重,共有四项衡量环境的二级指标,分别是:E1(2%)—2011年女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E2(2%)—2011年在高等教育机构就职的女研究员比例;E3(2%)—数据质量等级;E4(14%)—定性政策和环境监管。
(三)连接性(Connectivity)
在这个强调知识创新的时代,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在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学生和留住人才方面的能力,也是其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表现。连接性既是教学和科研的质量指标,同时又是有关新发现和新想法的评估指标。具体来说,该指标在三年来的报告中调整的幅度最大,2012年的比重为15%,2013年的比重调整为10%,2014年比重上升到20%,2014年共有六项衡量连接性的二级指标,分别是:C1(4%)—2011年高等教育机构中国际学生的比例;C2(4%)—2008年至2012年国际合作撰写的文章比例;C3*(2%)—2008年至2012年发表的网络可获取文本数量;C4*(2%)—外部链接,大学网站域名接收来自第三方机构的平均水平;C5*(4%)—2013年一项由瑞士IMD全球发展中心开展的调查:大学和企业间的对接度、知识传递性,以及大学响应企业要求的程度;C6*(4%)—2008年至2010年大学与企业共同撰写出版的科研成果。(“*”:C3、C4是2013年新增,数据来自西班牙研究小组的Cybermetrics实验室,其数据包括世界前10000名的高等教育机构,C5、C6是2014年新增)
(四)输出(Output)
高等教育系统为国家提供受过教育的优质劳动力来满足国家需求,还提供了一个更广意义的教育,来实现人们对不同技能、兴趣需求的满足,并为国家和世界贡献智慧。具体来说,该指标占20%比重,共有九项二级指标,分别是:01(1313%)—2007年至2011年由高等教育系统产生的论文总量;02(313%)—2007年至2011年由高等教育系统产生的人均论文数;03(313%)—影响力,根据SCImago期刊排名2007年至2011年的数据统计资料;04(3 13%)—国家拥有世界级优秀大学的比重,根据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排行榜中进入学术前500强的数量来统计;05(313%)—最好大学的卓越研究指数,根据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排行榜中国家排名前三的大学情况统计;06(313%)—2011年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人口比例;07(313%)—2011年25岁-26岁年龄段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口比例;08(3 13%)—2011年国家全职研究员的人口比例;09(3 13%)—2011年25岁-64岁持有高等教育学历人群的失业率与持有中等教育学历人群的失业率比较。
(五)附加排行
附加排行榜是2014年U21榜单最具特色的创新点。对于一个低收入的国家来说,高等教育生均投入肯定不能和发达国家同等衡量。如在美国或北欧国家,其国民收入比其他地区都要高出很多,尤其是在对教育投入的比例上,差异更加显著。因而U21在附加排名中,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是以相同收入水平国家为衡量基准进行比较的。
(一)综合排名比较
从U21三年的综合排名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排名变化有升有降。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排名是在上升的,从2012年39名提高到了2014年35名。从具体的得分来看,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在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综合排名与先进西方国家以及亚洲两大国家均存在着显著差异。
(二)资源指标比较
从资源指标来看,我国在资源这一领域中的排名一直处于倒数四、五名的位置。从R1与R2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高等教育投入的总经费是呈下降的趋势,尤其是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投入削减较为明显。从2012年到2014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而另一方面,生均支出、研发支出比例和研发人均支出(R3、R4、R5)整体是呈上升趋势的。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投资上仍不足,而科研经费的比例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比重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幅不超过3%,尤其是在科研经费的人均支出比上,2012年到2014年仅上升了0.7个百分点。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更加需要增加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我国经济增长繁荣盛况相比,在教育上的投入仍显不足。U21的数据显示,高等教育资源发展需要国家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保证教育的稳健发展。
(三)环境指标比较
从环境指标来看,我国在环境这一领域的排名处于中等水平。在排名上虽然有上下一两名的波动,但从得分来看,总体是上升的。具体来看,我国在女性参与高等教育,以及高校女研究员所占的比值较高(E1、E2),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数据质量(E3)上有升有降,而政策和环境监管(E4)上的得分较低,并且在具体分值上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虽然在E1、E2上获得了较高的分值,但也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性别比失衡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国内普通高校招生中的女生数量首次超过男生,之后一直出现压倒性数量优势。在一些男生占据绝对优势的传统工科院校,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面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因而在这方面的得分虽然较高,但未来却有可能存在着阴盛阳衰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在数据质量上也显示出了不稳定性:2012年到2013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而2014年又下降了3.9个百分点。在政策和环境监管方面的相关成效性也比较欠缺。
(四)连接性指标比较
从连接性看,我国在连接性上的表现最差,排名也处于倒数的位置。三次数据的二级指标有所不同,但并不影响整体排名的情况。我国的国际学生(C1)和国际合作科研(C2)的比例整体较低,尤其是国际学生的比例非常低。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连接性呈现两种情况,大学和企业间的对接度、知识传递性,以及大学响应企业要求的程度(C5)较高,而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科研创新的水平(C6)则较低。
根据OECD公布的《高等教育国际学生分布统计》(2009年)数据显示,我国的高等教育留学生只占1.7%,在OECD成员国中排名滞后。而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达到了305.86万人。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41.39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3.58%,尤其本科及以下层面就读人数增长迅猛,低龄化趋势明显。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这一既定事实,与我国微薄的国际学生比例形成鲜明对比。而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连接性的数据也反应了我国校企合作仅停留在人才输入合作层面,在科研上的合作联系仍然很低。
(五)输出指标比较
从输出来看,我国在输出这一领域的排名处于中等水平,且整体排名和得分有所上升。我国论文总量和高等教育入学率(01、06)的分值较高,而我国人均论文数、国家拥有优秀大学比重、高等教育学历人口比例和专职研究人员比例(02、04、07、08)明显较低,并且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比例(08)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高产高质的研究成果是高等教育最为直观的贡献,而世界一流大学的存在也是一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卓越水平的代表,同时也是该国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的彰显。01、06的高分值可以归功于高校扩招,而人均论文数的分值却并不理想,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在科研贡献上的成就仍旧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学校在学术研究水平以及保有高质量科研教师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高校连年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这样的增长速度反而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而持有的卓越大学数也寥寥可数,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提高高校整体的科研水平。
(六)附加排名指标比较
在2014年的U21排行中,新增了一项附加排名,该排名中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得分是站在人均GDP这个视角来衡量的。在该排名中,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控制后,一些低收入水平的国家排名有所上升,而高收入水平的国家排名却下降了。其中排名上升最大就是我国。在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我国的综合排名上升至第9名,在资源、环境和输出这三项指标中排名靠前,而连接性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量表是第一次测量而得的结果,因而缺乏纵向的参照性。由附加排名可以看出我国在连接性的问题依然严峻,国际学生比、跨国科研合作、校企的深度联系等方面都是最亟待重视的方面。另外,在环境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和监管环境的定性指标也仍是最薄弱的环节。
(一)加大高校资源投入
一直以来,我国用有限的教育经费支撑了大规模的教育,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民众有机会、有需求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因而必须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根据《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我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63%,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0.63%),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0.74%)。[3]这说明我国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仍有待加强。尤其在生均经费问题上,高等教育生均支出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部分地区的高等教育支出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错位”现象。[4]因而在加大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前提下,注重生均经费投入与支出的平衡,切实保障高校资源投入的质与量。另外,在高等教育数量上已经有显著提升的现状下,如何提高质量是未来要考虑的重点方向,而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提供公平平台与优化大学监管环境
现行的教育观念和选拔模式相对更适合女孩子的性格心理特点,而对那些“野性难驯”的男生则往往被动地处于劣势。加之进入大学后,有三分之二的课程依然是必修课,学生将大量精力花费在必修课上,指定标准答案,他们没有充足时间考虑自己真正偏好的领域。此外,大学里诸多社会实践课缺乏量化的考核指标,一些综合考评的加分方式根本无法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普遍高校中灌输式的必修课、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分数成为扼杀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危机,从长远来看,扼制创新将影响国家的竞争力。因而改革现行的教育观念和选拔模式,解救“男孩危机”,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公平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另外,高等教育发展的监管环境涉及高等教育的真正独立性,以及与社会联系的多样性问题。[5]高校监管环境包括高校内部环境和高校外部环境,这两者都必须兼顾,尤其要注重高校的治理,一个规章有度的科学治理能为高等教育发展营造更好的制度环境。政府需要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监督,同时也要给大学一定的自治管理权,让学生参与进来,给高等教育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三)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社会化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高层次人才国外输出的比例较大,而国内的国际生比例却非常低,也反映出我国仍需在国际交流上做出更大的努力。一方面需要关注人才流失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开放程度,提高国际生比率,吸引国外人才。尤其是部分地方高校国际化水平、深层次的合作还未完全体现出来,这都要求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整国际化发展对策,全面提高高校的国际化水平。[6]此外,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连接度也是不容忽视的,从U21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必须注意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尤其要注重大学与企业在科研上面的合作。从U21排名榜连接性中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程度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上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目前很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人才输入这一层面,如企业提供的实训基地,实习挂牌等。如果考虑将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创新的需求对接挂钩,如建设创新孵化平台,加强校企科研层面的合作,这样既能满足学生本身专业知识提高的需求,又能为企业带来更多有价值的成果,这也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四)提高学生科研创新力
高等教育的“输出”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最直观的表现。输出也从侧面反映出其高等教育的预算、图书馆质量以及其他资源的供给状况。[7]从U21数据中看出我国的科研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不能仅止步在“量”上。此外,毕业学生的质量也是高等教育输出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应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需要高校创造各种机会来激发学生投身于科研的热情,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实践中找寻灵感;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还需要高校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指导能力,培养出一批有专业教学能力的教师才能满足学生的学术需求。
[1] KaychengSoh.NominalVersus Attained Weights in Universitas 21 Ranking[J].Studies in Higher Educaiton,2014,(6):945.
[2]Universitas21.U21 Ranking ofEducation Systems[EB/OL].http://www.universitas21.com/article/ projects/details/152/u21-ranking-of-national-highereducation-systems.2015-07-27.
[3]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68.
[4]方宝.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性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4):32-38.
[5]AndrejsRauhvargers.Where Are the Global Rankings Leading US? An Analysis ofRecent Methodological Changes and New Developments[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4,(1):38.
[6]李红,郭宪春,李丹.我国地方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5,(10):58-62.
[7]EllenHazelkorn.Rankings and the Global Reputation Race[J].New Directions ForHigher Education,2014,(4):23.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杨 玉)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U21 Ranking Perspective
KONG Lingshuai,XU Ha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
In 2014,U21 issued the U21 Ranking of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which is the third time.As the first ranking to evaluate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world,U21 ranking has carried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four indicators,including resources,environment,connectivity and output in 50 countries(China was included).Based the comparis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three rankings of U21 ranking in 2012-2014,this paper proposed some measures to develop China’s higher education,including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university resources,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y regulation,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nd improving students’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Universitas 21;higher education system;U21 ranking
G649.1
A
1674-5485(2016)12-0093-05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2016年度国家一般项目“国际组织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研究”(BDA160021)。
孔令帅(1980-),男,浙江金华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徐涵(1991-),女,贵州遵义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