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介入高职教育的逻辑耦合及相关制度供给①

2016-03-04 21:32:02牛涛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供给资本制度

牛涛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资本介入高职教育的逻辑耦合及相关制度供给①

牛涛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工业4.0时代的产业升级要求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但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财政收入增幅加速下降,需要调动社会资本投入高职教育的积极性。高职教育具有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外部性,资本方作为重要的受益者有义务分担教育成本,实现高职教育超常规发展和资本增殖的共赢。但实践中资本最大化自我增值的逻辑可能会导致高职教育重技术、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重当下、轻未来、重效率、轻公平,从而遮蔽其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资本与高职教育之间,勾连是趋势、紧张与遮蔽是当前发展中的现象、平衡是要达致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价值约束、宏观制度供给、中观机制建设和微观模式建构等方面入手,探索二者间达成平衡的路径。

资本逻辑;高职教育本质;制度供给

一、当前资本介入高职教育的逻辑耦合及其表现形态

(一)当代中国资本与高职教育耦合的逻辑必然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体本身的生存发展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必须和周围的外部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可以实现目标”。[1]高职教育体系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社会经济的整体状况、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态势是其办学的重要外部环境,影响着其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内容,这要求其在适应中实现对社会现实的超越。

首先,资本自我增殖的逻辑实现要以人的劳动能力扩张为前提。对于资本而言,其基本的价值逻辑是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财富的生产过程实现自我增殖的最大化,价值规律、资源配置的手段、经营管理和竞争的法则、利益分配的规则等是其实现目标的工具逻辑。但财富的增殖是通过人的劳动实现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过程本身都是人劳动本质力量的外化。因此,资本自我增殖的逻辑实现要以发展人的潜能、扩张人的劳动能力为前提,这内在地要求通过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开发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行动的意志力,使劳动者能更高效地使用资本所提供的生产工具。就具体的行业和企业而言,基于特殊的岗位要求,其对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有能力开发方面的具体需要,从而产生介入高职教育产品生产过程的内在冲动,由此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降低员工入职之后的二次培养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资本的介入。高职教育本质上是要开发劳动者的“人的自然力”,在使劳动者“通过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提高了自身价值”[2]的同时,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属于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的范畴。它直接针对产业发展需要开展教学,与企业竞争力提升紧密联系,其教育产出具有强烈的相对于行业企业的外部性。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高职教育的投入主体不应限于政府和受教育者个体,企业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应分担教育成本,实现投入主体多元化。具体来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职业流动性的增强,政府无法靠一己之力满足社会具体、多样且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由政府包办供给,可能会出现效率低下、缺乏针对性、难以根据企业行业需要及时应变调整供给结构等问题。我们可以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允许市场主体参与高职教育办学,让市场在高职教育的资源配置上发挥更重要作用。这不意味着责任的转嫁,“政府应当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制定措施、保障投入、健全法制等方面的职责”[3]。

第三,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需要资本的介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经济的人口红利难以为继,必须进行产业转型,攀爬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顶端。这要求高职教育超常规快速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4],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适应“增速换挡、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5]的经济新常态。

但在新常态下,政府财力的增幅开始回落,这必然会影响政府财政在高职教育中的投入规模。因此,经济新常态下的高职教育因应产业升级需要的规模扩张,完全由政府进行投入既不现实也不科学,理应拓宽投资渠道,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本投入的积极性,给民间资本提供投资的渠道,实现高职教育超常规发展和资本增值的共赢。

(二)资本介入高职教育的表现形态

资本既是高职教育产品的直接需求者,又可以介入高职教育产品的生产过程,以高职教育产品供给的主体面貌出现。具体采取何种介入的方式,源于资本本身多样的需求定位。首先,许多中小企业有技术开发和创新的需要,但却受资金、人才储备和设备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而高职院校有相应的人才储备,但缺少生产一线创新的敏感性。二者可以就一些具体的创新项目开展技术开发的合作,推动技术进步、流程改造和产品的升级,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可以通过建构常态化沟通平台,使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变化状况及时准确地传导到职业教育体系中去,通过所需人才的精准化培养,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降低企业员工培训和使用成本。第三,资本通过订单培养、合作办学、参与政府高职教育公共服务的市场购买行动、独立办学等多种形式直接投入资源,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不仅以需求侧还以产品供给方的面貌出现。第四,资本方在政府协调下,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在实习实训、教师专业化素质提升等方面为高职院校提供相应的办学资源。

二、资本逻辑与高职教育本质间可能的紧张关系

在市场经济时代,高职教育本身服务于资本的增殖,同时又由于高职自身本质和发展的必然,二者间的逻辑耦合有着内在需要和可能。但资本本身自我增殖最大化的基本逻辑又与高职教育的本质目的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某种紧张关系。

(一)高职教育的本质及其应然产出

推进教育与劳动的结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特性。其“目标定位不拘泥于技术技能的传递,而是凝聚在人本身的内在价值实现之上”。[6]通过提升受教育者技术化生存的整体素养,为其在特定时空境域下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就其产出而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明晰的职业导向特点,但就业市场本身是多层次的,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我国制造业逐步摆脱数量扩张的发展路径依赖,依靠创新驱动,就业市场对技术、知识、能力的复合性要求越来越高。

这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片面迎合市场当前的需求,要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发展逻辑,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本位,针对不同人的个性特点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展教育,让学生认识自己、发掘潜能,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培养职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在职业中体现人的价值。在培养内容的操作层面,服务但不依附于市场,与市场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超越性和引领性,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夯实学生技能背后的知识基础,塑造学生自我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品质,从而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知识迁移和岗位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

(二)资本逻辑对高职教育本质的多重遮蔽可能

资本介入高职教育具有价值的双面性,在高职教育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交集地带,价值规律、竞争法则、经管规则等资本实现其增殖目标的工具性逻辑有助于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但若放任资本最大化自我增殖的基本逻辑发挥作用,资本逐利的短期行为冲动可能会遮蔽高职教育推进教育与劳动结合、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

具体来说,若不加以必要的约束和控制,资本出于短期利益获取的冲动和成本控制的需要,可能会在下列几个方面扭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

首先,重技术、轻文化。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文化教育的内容包括人文素养基础课程、技术文化和伦理教育、职业基础知识、具体专业的文化背景教育、职业价值、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教育等,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品位、塑造完整职业人格。但资本出于成本控制的需要,往往会在人才培养时将技术和文化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技术能力培养,忽略对相应技术及其发展的文化背景的学习。这样可能会培养出一些有知识、有技术但缺少文化品位、存在人格缺陷的“单面人”。

其次,重操作、轻理论。高职教育不能停留在操作性技能培训的层面,合格的毕业生要有能力将理论针对具体的操作需要进行演绎和重新语境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实践,有效处理工作现场各种不同表现形态的具体技术问题。但资本基于当下效率提升和短期利益的需要,可能会倾向于把人当作一种工具性的存在,将不同的岗位固化,将劳动者作为机器的附属品加以使用,通过越来越细化的专业分工最大化地发掘人的局部潜能,从而在资本的不断扩张中抑制人全面发展的可能。

第三,重当下、轻未来。这与“重操作、轻理论”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资本在介入高职教育之后,若无相关机制加以限制,出于培养效率的需要,可能会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上片面迎合就业市场当下的热门需求,热衷短平快的能力培养方案,忽略未来需求变化的风险。而且,对资本而言,自然希望其投入后的相应产出具有针对自身需要的更强专用性,防止其他没有进行投入的企业搭便车。因此,能力和岗位的可迁移性强不一定符合资本短期利益的需要。高职教育的相关院校要注意这种风险,不能被动适应当前经济结构下的需求,要在充分调研、了解真实需求的基础上,辨别当下需求结构的合理性,对需求的发展趋势有科学的预测,在人才培养上兼具适应性与超越性,具备前瞻性和引导性。通过与一些有产业升级需求企业的紧密协作,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带动需求侧的改革发展,为受教育者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做出贡献。

第四,重效率、轻公平。高职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承担着提升全体劳动者职业素质的社会责任。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通过接受相应教育提升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但资本的基本逻辑有强调效率至上、功利主义乃至工具主义的强烈冲动,可能会在培养内容上减少基本课时,降低培养质量,在培养成本的分担上,尽可能扩大受教育者本人和政府分担的比例,在培养对象选择上,较少考虑最需要获得接受良好职业教育机会的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资本与高职教育之间,勾连是趋势、紧张与遮蔽是当前发展中的现象、平衡是要达致的目的。我们可以从制度供给入手,探索二者间达成平衡的路径。

三、资本与高职教育:基于制度供给的平衡路径

产业升级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要求与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关键在于建构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机制来约束企业行为,促使其及早适应产业体系环境的转型。要针对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关制度供给,并在实践应用中检验、调整,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教育治理过程。在政府的主导下,各方主体参与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实现契约治理,符合高职教育依法治理的发展要求。

制度不是价值中立的自然法则,它由各利益主体在博弈的过程中确立,内在地蕴含着特定社会的价值理念。就高职教育而言,制度的供给,需要有价值合理性的在先约束,从而保证制度供给不偏离其消解资本负面效应的基本方向。首先,制度供给本身体现了法治的价值,要求相关主体均要确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制度。其次,制度供给要体现科学的价值规范,有科学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的程序性规定,以减少供给的随意性。第三,制度供给要体现民主的价值。制度建构涉及到多方主体利益的调整,应当保障其充分参与的权利。第四,制度供给要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承担着帮助劳动者适应现代社会要求、提升劳动能力的社会责任。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来说,接受高职教育是其在社会阶层中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第五,制度供给要聚焦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人的解放服务。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去建构平衡资本逻辑与高职教育的制度体系。

(一)宏观制度供给层面

宏观制度是指那些具有普遍适应性、系统性、协同性的顶层设计,为资本对高职教育的介入明确总的方向。这类制度供给聚焦于资本介入高职教育的合法性确立、资本取得回报的可能、多元办学主体的关系定位、管理主体确定、办学标准、办学类型和办学层次的界定等方面。既包括增量的制度供给,也包括根据实践的新发展对相关存量制度进行审查,清理歧视性的或不合时宜的内容。

在形式方面,高职教育的宏观制度供给首先以政策的面貌出现,然后通过相关的立法行为,将政策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国务院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都综合体现了之前相关的政策内容。但立法并不是制度供给的终点,针对实践中的新情况,职能部门需要及时应对,在法律的框架内出台新的政策。若有必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法律本身进行修订,从而保证相关的制度供给能够与时俱进。

(二)中观机制建设的制度供给方面

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颁布了近百部保障和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不少涉及到明确资本介入高职教育的合法性、规范其介入行为等。但由于政策的操作性及科学性而导致其与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不适应[7],导致其预期功能并未都能得到有效发挥,需要制定和执行具体的配套机制。

资本介入高职教育存在投入周期长、回报相对较慢、相关制度不健全、政策环境具有不确定性等问题。同时,高职教育本身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决定了其产出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迁移性,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讲求投资效率,易产生搭便车心理,不愿投入,需要能够刺激他们投入的长效机制。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要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投入,但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细则。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指出“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但公益性事业不代表不能营利,具体活动的营利与否不是其公益性本质的决定因素。2014年1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则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具有操作性的具体规定:“鼓励社会资本加大社会事业投资力度。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途径,采取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文化设施建设。……各级政府逐步扩大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文化等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实行自主定价,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政策由地方政府按照市场化方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在遏制资本介入高职教育后的短期行为冲动方面,要制定更具体的规则,避免对既有制度的片面理解。《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作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在这里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对的,但在实践中出现片面注重就业率的提升而忽视就业质量的问题,反映在教学中就是片面注重技能训练,育人功能出现偏差。因此,要细化相关的考核细则,通过对毕业生开展初次就业薪资状况调查、5年就业跟踪调查等考核毕业生培养质量。

除此之外,各省份可以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在招生管理、办学形式、人才管理等方面依据中央精神大胆改革创新,探索建立适合本省实际的资本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体系。

(三)微观模式建构的制度供给层面

主要是指各个微观办学主体具体的教育治理模式建构,建构办学资源与要素的有效供给体系。《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教育部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支持行业部门、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职业院校,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牵头组建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但具体的治理模式和规则体系尚不够完善。微观模式建构的制度供给要求建构资本、政府、学校三方合作的组织架构、行动规则、权利义务、培养方案、分利机制、争议解决条款等具体的治理模式,从而明确投入主体各方责权利,促进利益诉求表达的规范化,遏制资本的自利倾向和机会主义的短期行为冲动,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法律为行为准则的利益共同体。

具体来说,在校企合作的模式方面,应在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框架下,相关主体根据实际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如订单培养、行业协会参与、共建二级学院、研发项目合作等,明确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内容建设等方面,根据高职教育的本质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并严格执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过程管控体系、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在校外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长远出发科学设计并严格执行过程管理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依法管理民办教育”“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但如何评估、主体为谁、评估标准、评估公正性的保障、评估的后续整改行为保障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微观办学主体的管理者,有责任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并运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和管控机制。

[1]李维安.资源依赖理论的比较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2):20-24.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98.

[3]陈玺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计划与市场[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09-113.

[4]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的指示[N].人民日报,2014-06-24(1).

[5]独家图解:鲁昕部长谈职业教育新常态[EB/OL].[2014-08-25].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http://www.siit.cn/s/1/t/7/64/de/info25822.htm.

[6]赵文平.文化取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价值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02-106.

[7]蒋春洋.国际视野下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特征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4,(4):102.

(责任编辑:徐治中;责任校对:于 翔)

Logical Coupling and Related System Supply of Capital Involved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NIU Tao
(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Industrial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y 4.0 era requires that leaping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but government revenue growth accelerated decline under the economic new normal.Therefore,we should mobilize social capital into the enthusiasm of higher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externality of providing public products.Therefore,enterprises as an important beneficiary of the obligation to share the cost of education.So as to realize win-win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capital expansion. Capital has the urge to pursue profit,it could lead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hasis on technology,despise culture,pay attention to the operation,despise theory,pay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contempt future,pay attention to efficiency,fairness contempt.The interconnected of capit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The conflict between them is a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The balance between them is the purpose that is to be achieved.We can start from the institution supply to explore the path to reach a balance between them.

capital logic;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stitution supply

G710

A

1674-5485(2016)12-0065-05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国家文化安全研究”(12YJC710049)。

牛涛(1979-),男,安徽蒙城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供给资本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资本策局变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2
第一资本观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中国卫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VR 资本之路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