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明道小学(226000) 陆德凤
巧用教材插图,打造高效课堂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明道小学(226000) 陆德凤
教材插图是教材文本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巧用插图的直观性、交融性、浓缩性和拓展性的特点,让学生沉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平台、条件,从而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教材插图高效课堂直观性交融性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小学语文教材都配以大量形象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的再现文本内容,有的凸显价值主题,有的描绘人物形象,有的渲染文本情境,与文本内容遥相辉映,成为教材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为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奠基。
很多课文所描述的对象是学生并不常见的,如果仅仅凭借文字符号,就难以引领学生把握对象的实质。教材插图凭借直观形象的视觉刺激,有效地弥补了语言文字描述的缺陷,缩短了文本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供凭借。
如,苏教版《美丽的丹顶鹤》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从羽毛、脖子、翅膀、头顶等部位的颜色对丹顶鹤的外形进行了富有条理而详尽的描述。教学时,班里的学生见过丹顶鹤的很少。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丹顶鹤的外形,且体悟作者描述的准确性呢?笔者先引领学生将文字与课文中的插图结合起来进行理解,获得直观的认识;然后,引领学生凭借插图中丹顶鹤的外形对语段的内容进行复述,这样真正实现了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插图资源,让插图成为文字表现的一种印证资源。这样,学生借助插图不仅对课文内容形成了深入的理解,又丰富了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言描述相对抽象理性,这对于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相对有限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材的插图就可以凭借自身生动直观的视觉性,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借图悟文、读文鉴图的过程中巧妙地突破教学的难点。
如,《天火之谜》一文在描述富兰克林进行“风筝实验”时,内容相对复杂,学生凭空想象难以再现实验的原貌。于是,教师引领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描述,从教材插图中寻找依据,从而将原本僵硬抽象的语言转化成为可感的真实画面。
这样的转化使教材中的语言与插图相辅相成,避免了教师抽象的语言讲解,使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教学效果良好。
在语文教学中,插图的价值不仅是文本内容的说明与再现,更应该成为促进学生想象的载体与助推器。教材中的插图虽然以静态的画面呈现,其反映的内容也是文本中的某一点,但可据此引导学生拓展延伸、联想补充,在强化文本认知的同时历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例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教材配备了一幅水墨插图。但静止的画面如何再现夏雨“翻墨”“跳珠”“入船”“吹散”的动态之景呢?笔者在学生初步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以教材插图为蓝本,引领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想象“翻”“跳”“入”“吹”等动作形成的画面感,并尝试着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从而复原了诗歌的整体内容,有效地拓展了教材插图没有呈现的内容。
在这一案例中,在教师的引领和激发下,学生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解读文本,而是在联想中进行二次创作。这样,不仅活化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知,更历练学生的想象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教材中的插图是促进学生与教材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载体,更是历练学生口头与书面表达的绝佳素材。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插图与文本资源进行充分地整合,从而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条件。
例如,《莫高窟》一文以整饬的语句、形象的词语展现了彩塑的惟妙惟肖与壁画的宏伟瑰丽,并配备了大量的插图。在教学中,教师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语言,感受、品味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进行及时高效的积累;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刚积累的语言和生活经验,选择教材中的一幅插图进行实践练笔,从而将学生的感悟积累进一步进行提升。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以教材中的插图为内容,为学生搭建了一座语言表达的历练平台,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向语言实践运用的层面迈进。
总而言之,教材中的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只有真正开掘、发挥教材插图的价值,才能更好地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责编韦雄)
G623.2
A
1007-9068(2016)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