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人生自传的矛盾性与美国国家精神塑造

2016-03-04 13:51王文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矛盾性海明威

王文华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喀什844006)



海明威人生自传的矛盾性与美国国家精神塑造

王文华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喀什844006)

摘要:海明威做人和写作的风格都十分鲜明,其人生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和传奇性,但是也具有两面性和矛盾性。作为男人的海明威,同情父亲,讨厌母亲,为了彰显阳刚气质,他热爱打猎和激烈运动,也参加过战争,但母亲的影响却始终无法摆脱;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是美国迷惘一代作家的代表,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创造了记者文风和冰山理论,并于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不断超越自己的创作历程却是痛苦的;作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海明威,他注重从印第安人与非洲黑人的原始文化中吸取养料,有着无畏的硬汉精神,但却最终选择了自杀。

关键词:海明威;人生自传;矛盾性;美国国家精神

作为美国国家精神和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的人生和创作历程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他一生都在刻意张扬男性阳刚和硬汉精神,反而证明了他内心的不自信,以及童年创伤经验的无法释怀。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补偿理论,一个人越是要张扬和显示的东西,就代表越欠缺。从这个角度理解,海明威所表现的厌母情结其实是隐藏的恋母情结,所张扬的男性主义其实是隐藏的女性主义,所表现的硬汉精神其实是隐藏的柔汉精神。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可以对海明威所代表的美国国家精神有一个崭新的理解。以下就是笔者对海明威的人生和创作历程的矛盾性,以及其所代表的美国国家精神进行的分析,主要分为作为男人的海明威、作为作家的海明威和作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海明威三个方面。

一、作为男人的海明威

不管怎样分类,海明威的身份首先是一个男人。作为男人的海明威是矛盾的,其童年和少年时期曾受过母亲的严管,因此产生了厌母情结。造成的结果就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刻意地张扬男性阳刚,并通过不断的刺激运动、冒险和参与战争来表明自己。

(一)厌母情结与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出自弗洛伊德对古希腊喜剧《俄狄浦斯王》中杀父娶母情节的分析,后来被借用于对作家童年创伤经验的探讨。一般来说,男孩都是喜欢母亲的,都有恋母情结,但是并非每个母亲对儿子都是和善的,因此也有讨厌母亲的,海明威就属于后者。他出生在慈父严母的家庭,父亲克拉伦斯是一名医生,母亲格雷丝是一名教师。其母在答应嫁给其父的时候有几个约定,其中就包括不用干家务、洗衣、做饭、购买、照顾孩子、管理下人等。这些,其父都答应了,婚后一直遵守着这些约定。但是,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个别家庭中女尊男卑并没有带来更好的结果。格雷丝非常自私,不但不体谅丈夫的忍让和辛苦,反而对丈夫有着更高的要求,对孩子则更严厉,近乎于偏执,常常干涉和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这些引起了丈夫心灵上的痛苦和儿子的强烈不满。因此,海明威常常反抗母亲的管理,故意不往母亲期望的方向发展,反而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喜欢打猎、钓鱼,以及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野外活动,以致母子关系十分不和谐。可以说,海明威母亲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引发了儿子的厌母情结。父亲自杀后,海明威自然认为是由于母亲的精神折磨所致[1],于是对母亲更加怨恨。终其一生,他都以父为戒,不喜欢强势的女人,坚决反对妻子干涉自己的自由,一旦干涉就离婚。因此,他曾三次离婚。这些都证明了海明威的厌母情结。但是母亲的影响毕竟难以摆脱,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海明威故意与母亲唱反调,反而说明了他内心其实很在乎母亲的态度,潜意识里其实有着被掩盖的恋母情结。

(二)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

厌母情结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刻意张扬男性主义。海明威崇拜父亲,讨厌母亲,生活中如此,在文学作品中也不掩饰。他热衷于描写男人的野性与英勇,刻意弱化女性角色,表现对女人的恐惧与憎恨,因此招致了现代女性主义者的批评。女性主义者认为他有厌女症,是大男子主义。事实并非如此,海明威张扬男性阳刚气质,其实是反抗女性的刻意而为,是对女性主义的回应,可以称之为男性主义。男性主义者害怕被女性所控制,害怕自己变得像女人一样柔弱和胆怯,因此刻意做一些别人不敢的事情,以证明自己的勇敢和男子汉气概[6]。比如,海明威曾吃过蚯蚓和蜥蜴等等当时很多人不敢吃的东西,又比如,他在非洲猎杀过狮子、豹子和野牛等凶悍的动物,此外,两次世界大战他还都上了战场。这些都是他超于一般男人的地方,也与当时女性主义兴起形成了有趣的对应。其时正是西方第一波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潮,英、美等国通过了赋予女性选举权的法案。这些女性主义者们一方面强调平等自主、婚姻自由、积极参政,开创了新潮流,另一方面又刻意标新立异、反抗男人,造成离婚率高涨和家庭不稳定等社会现象[15],给当时的文学界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海明威认为女性主义者对男人是一种竞争威胁,他潜意识里害怕女性主义者会获胜,男权社会变成了女权社会,因此他笔下的女性不是天使就是魔鬼。

(三)运动与征服

刻意张扬男性阳刚的人都喜欢运动和征服,海明威也不例外。他热爱运动,这是他少年时期从父亲那里继承的爱好,最初是打猎、钓鱼、野营等,后来又新增添了斗牛和拳击等,都是具有征服感的激烈运动。这些运动在他的小说中都有所展现,比如《非洲的青山》写非洲打猎,《老人与海》写古巴钓鱼,《斗牛士》写西班牙斗牛,《拳击家》写拳击等。而且,海明威要做就做最好,要当冠军,为此他也付出了很多代价。因为拳击,他曾左眼受伤,所得的脑震荡以及骨伤一直跟随着他,在老年的时候每天不停地折磨着他。这就是硬汉的代价,与一般人比,会有更多的伤。当然,以上运动中,海明威最热爱的还是打猎。美国早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就开始立法实行动物保护,但海明威不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他喜欢打猎,尤其是喜欢猎杀狮子、豹子、野牛等大型野生动物。而这些动物在非洲最多,因此非洲就成了海明威炫耀荣誉与勇气的竞技场[2]。当时,非洲还是欧洲人的殖民地,黑奴贸易虽然已经禁止,但是白人在这里仍然有着高无上的种族优越感,可以任意地驱使非洲黑人,获取财富。在本国没有出路的白人,在非洲却可以过着国王一般的生活,这就是当时的状况。海明威虽然有正义感,但是也享受这种优越感。不过,他不喜欢打弱小动物,专打凶猛的大动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魄。基于同样的心理,海明威瞧不起鬣狗那种以腐尸为生的动物,认为只有狮子那样的动物之王才能与自己相配。

(四)参战与反战

和其他的热血青年一样,海明威一开始是喜欢战争的,因为参与战争既可以体现男子汉的勇敢,也可以获得功名利禄。但是在参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产生了转变,《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就是他写这些经历的代表作[4]。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海明威才19岁,参加的是意大利的红十字协会,曾英勇救人,但不幸被炸伤,不过成功爬到了后方医院才昏倒,因此成了英雄,获得了银制勇敢勋章。当时的他对战争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但那次参战在他身体里所遗留的弹片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迫使他不断地反省和观察,渐渐地走向了反战,开始以实际行动支持正义的一方。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与了西班牙内战,支持反法西斯战争。此外,他还来过中国支持抗日,并写下了几篇相关报道。海明威对战争态度的转变,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矛盾性。

二、作为作家的海明威

海明威的身份属性,除了是男人以外,其次便是作家。作为作家的海明威也是矛盾的,深处时代之中却又能跳出时代之外,准确抓住了一战时期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成为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并借由职业记者的文风创造了冰山理论,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这一历程却并没有读者想象中那么顺利和坚定。

(一)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是美国“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这个称呼源自二十世纪初期侨居巴黎的一个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的戏语:“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很认可这个描述,把它作为了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小说畅销后,“迷惘的一代”的提法很快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流派。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和菲兹杰拉德等人,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喧哗与躁动》《了不起的盖兹比》等。当时的美国文坛,正是现代主义开始兴盛的时期,迷惘一代的作家们吸收了现代派的各种艺术手法,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各自的写作风格,比如海明威是记者文风,福克纳是意识流,菲兹杰拉德是爵士风格等。这些作家关系密切,有互相欣赏,也有竞争。其中,菲兹杰拉德与海明威关系最好,两人都是西部美国人,且均来自父亲隐忍和母亲强势的家庭。菲茨杰拉德对海明威帮助很大,是他向他的编辑推荐了海明威,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才因此得到发表,并一举成名。两人的关系一度非常要好,但很快就出现了裂痕,海明威渐渐地瞧不上菲兹杰拉德对妻子俯首帖耳的姿态,认为其妻穷奢极欲的消费习惯会损害他的才华,于是主动拉开了距离。但人是容易随着境遇改变的,前后的表现甚至可能相反,等海明威成名后被酒精、病残和创作力枯萎的痛苦折磨时,他才终于理解了菲茨杰拉德。

(二)记者文风与冰山原则

海明威没上过大学,高中毕业后就进报社当了一名记者,之后,他凭借这份记者的工作游历了欧洲各国。特别是巴黎,那里汇集了全球各地的前卫思想家与艺术家。海明威在此逗留多时,吸收了很多营养,他之后文风的形成也与此有关。海明威在写作风格上认可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提出了“冰山原则”[10]。他认为写作应该像海水中的冰山一样,露出水面的只占很少部分,语言上尽量少使用各种修饰性的词语和从句,文本叙述时也要有选择性,把日常经验省略,最好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以造成陌生化的效果,使作品简洁而耐人寻味。这种简洁文风类似于“新闻体”,跟海明威一直从事新闻记者的职业也有关,可称为记者文风。这种文风在喜欢写复句长句的欧美文学中是罕见的,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缺乏语言修养的表现,但在此时却具有了革命性的作用,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朴实之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7]。不过,记者文风和冰山原则放在其他国家可能并不稀奇。

(三)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其创作人格跟他生活中的性格一样,也是雄心勃勃的,不肯服输的,因此写作很刻苦。他每天很早就起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一直写到中午。而且,和其他作家有些不同,他喜欢站着写。这么做还有他自己的理由,因为站着可以使他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他尽可能简短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跟他追求的简洁文风是一致的。此外,他还喜欢用铅笔写,因为便于修改,据说他写作顺利的时候一天能用掉好几支铅笔。刻苦的写作精神、独特的文风,加上本身的才华,使得海明威的作品在得到发表后很快就成名了。成名后,他和菲兹杰拉德一样,过的是富裕而奢侈的生活。渐渐地,漂亮女人和寻欢作乐使得他的创作才华逐渐被消磨,尽管他写作还是很努力,但是好作品却越来越难写出来,他内心变得十分痛苦。而就在这时,同为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福克纳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加刺激了争强好胜的海明威。他很不服气,在此激发下终于写出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这是一本伟大的小说,代表了海明威创作的最高峰,1953年获得了普利策奖,次年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实现了海明威的诺奖梦。但获奖的喜悦只维持了一时,海明威很快又陷入了自我折磨的循环之中。

三、作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海明威

海明威除了是男人和作家之外,他还被当做美国国家精神的象征之一。做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海明威也是矛盾的,他刻意张扬的硬汉精神,是对美国传统的牛仔精神与时俱进的发挥,他对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态度转变,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的转变,但他最终却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自杀了,似乎与他所代表的美国精神有所违背。

(一)硬汉形象与美国精神

美国不缺硬汉。当初从欧洲选择来美洲新大陆的人,本身就是一群具有冒险精神的清教徒。加上之后涉及美国现在国土四分之三的西进运动,期间所塑造的不断开疆拓土征服恶劣环境的冒险精神,后来都成为美国主要的民族精神之一。“文学即人学”,美国文学和美国国家精神同步成长,从诞生之日起,就没离开过对冒险精神的颂扬。美国文学之父库柏就是这种小说的源头,他的代表作是《最后一个莫西干人》。海明威盛赞的马克吐温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也是从少年角度表现美国冒险精神的名作。此后,杰克·伦敦和惠特曼等著名作家也都继承了这种精神。海明威也是如此,他对勇敢和男性主义的张扬是不遗余力的。“重压之下仍保持优雅的风度”[18]的硬汉形象,正是他的创造。这种形象不光和美国早期好莱坞电影中西部牛仔的形象一脉相承,而且与西班牙斗牛士甚至拳击手的形象也有共通之处,在人生低落期表现得更鲜明。为此,海明威写了一系列极限运动的小说,都是从老冠军如何重新找回昔日辉煌的角度来写,比如《斗牛士》和《拳击家》。处于人生低谷的老斗牛士和拳击家,痛苦地衰落,却不肯退休,遇到挑战绝不退缩,宁死不服输,正是硬汉精神的特征。这点在《老人与海》的主题中表现的最彻底,而且有了更加深刻的象征意义。“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能被打败”就是硬汉精神的宣扬[11]。

(二)美国印第安人与非洲黑人

美国人的建构中离不开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美国国家精神和国家形象的塑造自然也离不开这两类人。两者成为美国文化难以回避的组成部分,海明威做为二战期间的代表性作家,其作品成功地予以了表现。海明威就是代表,他热衷写这两类人群。其中,写印第安人的作品是《印第安营地》为代表的尼克系列,写非洲黑人的作品以《非洲的青山》《一个非洲的故事》和《乞力马扎罗的雪》为代表的非洲系列[14]。《印第安营地》中,印第安人的生死观直接表现了海明威的精神成长。《一个非洲的故事》中,描写了非洲丛林对于一个男孩的意义。丛林法则让人变得粗糙,男孩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子汉,开始猎杀大象。这里面的非洲就不再是满足西方人虚荣心的现实非洲,而是一种象征,是白人前来需找自我拯救的象征。《乞力马扎罗的雪》也描写了这个主题。

(三)忍受与自杀

海明威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不光是因为创作能力下降,也因为身体上的病伤折磨。他之前参与战争和极限运动以及在非洲时候的两次飞机事故,留下了严重的伤残后遗症,以致他62岁时就不能正常行走了。伤残的同时,也开始衰老,海明威的记忆力急剧减退,不仅不能写作,连写字都成了困难。加上皮肤癌、复视和糖尿病,他每天都被病痛折磨,痛苦得无法保持一个人的尊严,这些让生性好强的海明威难以忍受。当一个人无法尊严地活着,不如自杀。海明威自杀的种子可以从他早期作品《印第安营地》中看出端倪[5]。这部小说是海明威早期小说的代表作,收在《在我们的时代》这部短篇小说集里。小说中尼克的父亲,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用一把大折刀为一名难产的印第安妇女做剖腹产,最终成功地做完手术,但在得意中却发现,印第安妇女痛苦地不停大叫的同时,她那躺在上铺的腿伤的丈夫忍受不了妻子的哀嚎,自杀了,血浸透了床垫。儿子在父亲的自杀中诞生,死也血腥,生也血腥,具有震撼性和象征性,让尼克父亲的得意无影无踪。然后返回的途中,年幼的儿子问了父亲关于自杀的问题,父亲做了回答,探讨了死亡的难易。这篇小说解释了海明威最终走向死亡道路的原因,就是因为身体和精神的折磨让他们忍受不了了。最终,海明威在创作能力下降和病残的双重折磨下,再也忍受不了,自杀了。从恐惧死亡到逃避死亡再到不惧死亡,海明威对死亡的态度也是变化着的,直至最终勇敢地直面死亡。自杀的人不是懦弱,反而比一般人都要勇敢,贪生怕死的人才是真的懦弱。而且,海明威采用的是最勇敢的自杀方式,用猎枪轰开自己的脑壳,可以想见他当时痛苦的程度。

四、结语

总的来说,海明威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传奇。他始终怀着被女性阉割的恐惧,在生活中刻意地彰显着男性的阳刚,甚至不惜以死来挑战自己,证明自己的无所畏惧;在作品中他也尽量地做到“文如其人”,塑造的都是硬汉形象和不甘落寞的英雄。在他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们便真的以为他是文如其人,于是其心灵的真实性便被掩盖了。本文所要做的就是从逆向思维出发,以区别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海明威的人生和创作历程进行梳理,找出其矛盾性,发掘出一个崭新的海明威。海明威并不是超人,他跟很多普通人一样,童年时期都经历过心灵的创伤,此后的人生和创作都经历了很多探索和挫折。他并非一开始就要刻意张扬男性魅力,而是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以及实地潮流的推动,慢慢地发现自己、打造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个胆怯时选择勇猛、矛盾时选择坚定的英雄。

参考文献:

[1]赵若纯.海明威作品中的两性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刘玲玲.解读海明威的非洲题材作品[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3]高颖.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尼克形象系列[D].济南:东北师范大学,2013.

[4]田瑛琦.战争与海明威文学创作[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宫小兵.论海明威创作的死亡主题[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6]朱琳.“阉割恐惧”和“两性结合”——海明威的性别观[D].成都:四川外语学院,2012.

[7]富胜利.海明威“冰山理论”创作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8]何林.海明威作品中两难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9]邓曾.海明威作品中的异化因素及其自我拯救之路[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10]张金莲.简洁与重复——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D].昆明:云南大学,2010.

[11]张晓辉.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D].长春:吉林大学,2004.

[12]张艳萍.论海明威创作的悲剧美学意蕴[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3]陆维卫.论海明威的“准则英雄”形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14]邱亚娇.论海明威笔下的非洲形象[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15]郭伟平.论海明威的妇女观[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16]葛婧.生态批评视野中的海明威创作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17]刘铁.给人类增添信心与力量的文学形象——论海明威的“生命英雄”[J].外国文学研究,1998(2):45-50.

[18]胡铁生.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评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1994(1):84-87.

(责任编辑:董应龙)

The Contradiction of Hemingway's Lif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Spirit

WANGWen-hua
(School of Humanities, Kashi University, Kashi, Xinjiang 844006, China)

Abstract:Hemingway's personality and writing style are very distinct with his life being strongly autobiographical and legendary and deeply contradictionary.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masculine temperament, Hemingway loved intense exercise,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war, which reflected his mother-disliking complex and masculinity. However his mother's influence could not be ridded of; Ernest Hemingway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st-generation, creating reporter-writing style and Iceberg Principle, and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54. He constantly went beyond his own creation. As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USA, Hemingway adopted the essence from the original culture of Indians in America and Negroes in Africa. He was of unyielding man, but ultimately chose to commit suicide.

Key words:Hemingway; autobiography; contradiction; national spirit

作者简介:王文华(1985—),男,山东临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收稿日期:2015-12-08

中图分类号:I7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6)01-0114-05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1.029

猜你喜欢
矛盾性海明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重温海明威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谈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浅析《当代英雄》中毕巧林的形象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