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仪征市新城中心小学(211400) 王小妹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
江苏仪征市新城中心小学(211400)王小妹
小学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缺失,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的引导和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养成认真为文、善于交流评价的习惯。创设情境,拟定假想读者;搭建平台,多途发表作文;多方批改,多元评价作文;片段练习,增强对象感。
小学作文教学读者意识回归策略
从写作角度看,读者意识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设定并贴近读者对象,与之建立交流的意识。作者在创作时必须要有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即读者意识。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偏离了这种理念。学生作文的读者往往只有语文教师,学生很难得到多方面的意见,也很难获得读者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因而缺乏写作的动力和热情,无法养成认真为文的习惯。那么,如何让学生的读者意识回归呢?
一般来说,学生刚接触一个作文题,往往会觉得无从下笔,只能硬着头皮泛泛而谈。教师如能围绕题意,帮助学生拟定假想的倾诉对象,即读者,学生写起来就不难了。让学生在写作前先思考“写给谁看”,而不是“写什么”“怎么写”,这其实就是在帮助学生建立读者意识。
如笔者在一次“我给同学提建议”的习作活动中,布置学生提前一周观察班上某个同学的学习、生活习惯或发生在那个同学身上的趣事,一周后进行交流、写作。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一种尝试的愿望——到底该给谁提建议呢?用什么方式呢?提什么建议呢?因为观察目的明确,适时有效,课堂的交流也非常成功。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仿佛面对自己的同学,一股倾诉的欲望油然而生。他们站在同学的角度考虑着自己要说的话,思量着该使用怎样的言语。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学生的读者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当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习作,兴奋地将自己的作文交给别人时,是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认可的。一旦这种心理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充满自信,对今后的习作活动充满憧憬。
多途径发表学生的作文,可以最大范围地扩大学生作文的读者群,使学生的努力得到认可。这里所说的“发表”,不一定非得在报刊上登载。教师可以将学生作文张贴在教室的墙上;将学生作文晒在班级的QQ群里;每次作文课选几篇作文在班级中读一读;鼓励学生编写自己的作文集;让学生写“循环日记”(同一小组的学生轮流在同一本日记本中写日记)……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向各类报刊投稿。这样多种方式的发表学生的作文,激起了学生的求胜心理和写作的欲望,他们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尽量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读者效应!
培养学生作文时的读者意识,必须改变阅读对象只有教师,评价者也只有教师的局面,必须改变单一的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让更多的读者参与批改。
让读者介入作文评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我给同学提建议”习作活动中,学生作文完成后,笔者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批改,而是在看过之后,将作文发还给他们,让他们将作文装进信封,寄给同学(或直接交到同学的手中),让同学对收到的作文进行评价与修改。之后,指导学生针对同学的回信进行二次修改。最后,笔者再安排讲评。评价时,有的学生读自己的作文,有的学生读同学的回信,许多文章都感人至深。
而写“循环日记”,写完后可以让其他同学阅读写评语,让家长阅读写评语,让教师阅读写评语……这其实也是让更多的读者参与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小组内直接交流评价,即通过小组内阅读、讨论,对小组成员的作文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的评价方式通过频繁的讨论,不断的修改,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种连续性的写作环境中,达到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经常练习“某某,我想对你说”之类的片段作文,对象可以是身边的同学、教师,自己喜爱的明星,电影、电视中的人物,也可以是新闻时事和课文中的人物。譬如,学了《早》一课可写鲁迅,学了《灰椋鸟》可写徐秀娟,学了《二泉映月》可写阿炳等。逢年过节学生可以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写贺卡、信件,并评选出最佳信使。母亲节,可编写感恩母亲短信;儿童节,可让学生写对同学和自己的鼓励等。
其实,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始终会受到一种潜在读者的制约,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合作的产物。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的引导和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能认真考虑读者的需求,养成认真为文、善于交流评价的习惯。
(责编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6)28-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