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市寻旺乡东塔小学(537200) 韦 燕
让学生道出阅读的真实感受
广西桂平市寻旺乡东塔小学(537200)韦燕
小学生学习语文能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是语文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读出人物形象的丰满,读出故事情节的波澜,读出作品语言的形象,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真实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道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可从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叙事性作品,都有着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事情是人去做的,人在做事的过程中,总有自己的语言、心理和行为的表露。如果学生能够真正读懂叙事性文本中人物所表露出来的语言、行为、情感,那学生的所感、所悟就会比较真实。所以,要学生道出阅读的真实感受,必须是让学生自己读出人物的丰满形象,而这样的阅读必须有个比较具体而又细致的过程。要让学生详读,首先就要让学生在教师引领的基础上,去大致了解所述事情的梗概,再抓住与主旨休戚相关的部分场景、人物、细节等进行细读、细思、细议,并设身处地的以文章作者的视角及情感或褒,或贬,以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譬如,学习《一夜的工作》,这是一篇表现一代伟人周恩来形象的叙事性作品,文本描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教学时,可让学生在读中去想象周总理工作环境的简单陈设;让学生去动情地读文中描写的语言。学生们阅读着、思考着、揣摩着,由阅读比较浅表的文字,向着纵深的文学和文化意义层面揣摩,进而悟出了周总理人格形象的伟大。
小学生所阅读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虽然情节比较简单,但也具备着一定的起伏,不少作品的高潮部分也是具有相当惊人的表达效果的。
譬如,教材中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作者写作的时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这是一篇对我们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文章。文章围绕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和遇难时的情节展开。文本首尾呼应,不仅仅显示了敌人的凶残,而且以敌人的凶残反衬着革命者的英勇。教学时,教师没有平均用力,而是将比较多的时间花在李大钊的遇难情节上。例如,敌人在李大钊身上用尽了刑法,但一无所获。于是,将李大钊的妻子和儿女押到了刑场,以此软化革命者,这是敌人在黔驴技穷的前提下必然使出的怪招。但当李大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时:“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应当是作品的高潮处。教师引领学生抓住这样的高潮处进行阅读、思考,学生便从李大钊的表情和神态中感悟到了李大钊对于亲人的被捕是早已预料到的,这说明李大钊相比自己的妻儿,他更在乎的是革命事业。因此,学生在比较深入而又深刻阅读的基础上,产生了这样的感悟: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爱,已经超过了对亲人的爱,不是说李大钊对自己的亲人没有爱,而是他对革命事业已经到了无比热爱的地步。李大钊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完全可以说就是一个姹紫嫣红的园圃,园圃里绽放着数不尽的花朵,它们不仅仅是姹紫嫣红,而且还在争奇斗艳。课文的这些特征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完全依靠的是语言这个充满无穷表现力的物质外壳。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尤其让相当生动形象的语言从学生的眼皮子底下溜过。这不仅仅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有效形成,而且对教材文本的感悟也是完全意义上的利小弊多。所以说,让学生道出阅读真实感受还需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读出作品语言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多是些叙事性的文本,叙事性的作品都以比较生动而又形象的语言去叙述着事情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抓住一定的形象语言进行感悟,学生完全可以获得诸多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譬如,学习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这样的文本,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同情和怜悯之心,进而使他们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别,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教材文本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她用小手搓着又红又肿的脚,一会儿,小手也冻僵了。真冷啊,要是点燃一根小小的火柴,也可以暖暖身子呀。”如果让学生结合出示的图片读这段文字,并做到边读边想,学生便能从已有的生活经验(我们的大年夜是那样的热闹、快活)中,感悟到文本中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孤苦伶仃地流浪于街头是多么的痛苦。
总之,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道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读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丰满,读出故事情节的波澜,读出作品语言的形象。
(责编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6)28-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