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壶西小学(545007) 张 俊
找准发散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广西柳州市壶西小学(545007)张俊
发散思维是对常规思维的扩展,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抓住学生的争论点、好奇点以及文本的空白点、模糊点等,让学生紧扣文本,展开思维活动,以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人物思想情感,同时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发散点争论点好奇点
发散思维是对常规思维的扩展,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要选择思维含量较高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怎样选择思维的发散点呢?
以教学《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教学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方式时,教师以此为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对此方法的利弊进行探讨,认为该方法弊大于利。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其他学生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曹操是个军事家,他所用的方法真的是这样缺乏灵活性吗?”通过引导,学生觉得之前的见解缺乏全面性,观点过于片面,其实曹操的想法并不笨;学生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以曹操的“铁索连船”为主题,让学生展开辩论。认为曹操“铁索连船”的方法利大于弊的学生找出自己的依据。通过辩论,学生达成了的共识:曹操使用铁索连船的方式,其实是利弊共存的;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得看曹操是否能够小心作战,认清风向,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思维发散点选择得当,不仅让学生进行了发散思维的练习,同时也促进学生在练习中形成创新的见解。
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若在规定的三天之内的江面上没有雾,那诸葛亮的计划“草船借箭”便失算;这样的话,曹操与诸葛亮两人的作战将会是选样的结果呢?为此,学生展开讨论,他们根据自己要求对课文中的故事情节重新进行梳理,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如果事情这样发展,那诸葛亮就会栽倒在周瑜手上;而有的学生却认为:即便是这样,诸葛亮智慧过人,也一定能化险为夷;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尽管诸葛亮神机妙算,然而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比如他晚年间的几次战斗,以后的战局可能凶多吉少。学生通过对诸葛亮命运的猜测,尽管看法存在差异,却都言之有理。为此,教师并没有着急下定论,只是对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进行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发散自己的思维,对课文的结局进行推测。尽管前提条件是假设的,但是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开发学生的思维。
(一)人物语言空白点
如,《但愿人长久》一文,写苏轼躺在床上远望月空,心中不禁埋怨:“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文章在此处用了一个省略号,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学时,便可引导学生联系苏轼所说的内容,展开思维训练。
(二)人物心理空白处
《小木船》一文的第四段介绍到“我”与陈明的友谊破裂,之后的几个月双方均感觉是自己的错误,但是两个人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陈明用实际行动以及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我”没有语言,同时也没有实际行动,却只是“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但是,这时“我”的内心活动十分丰富。为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以“陈明,你听我说”为主题,指导学生和“我”实现角色互换,对“我”当时的心理进行揣摩。这样可以实现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
(三)人物动作空白处
《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这样描写到:“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与下文进行结合,并且将“指导员护书经过”作为主题,自由发挥,展开想象。学生可以在“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被鲜血染红了”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可以用一些动词,将指导员“舍身护书”的经过进行描述。这样的发散思维,可以让学生掌握动词的运用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课文《月光曲》一文中,作者这样描写:
贝多芬弹奏一曲结束之后,盲姑娘十分激动,说道:“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这时贝多芬没有回答她,只是接着弹奏了一曲。
这一句话的内容十分丰富。在理解时,难免会有学生对其产生怀疑:“为什么贝多芬不回答她呢?”一些学生回答说贝多芬是因为谦虚,不想让别人知道他的身份。这个答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师这时可以继续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思考其他的可能性。如,贝多芬不回答便是默认,或是正在思考《月光曲》等。以上的回答均具有合理性。这样,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责编韦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