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225100) 陈士峰
例谈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江苏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225100) 陈士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该如何持续发展?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和谐、有效并正确评价?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有趣的、智慧的情境创设,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让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的、强烈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小学数学 情境创设 思维过程 有效性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抽象的知识如果能和有效的情境相融合,便能拉近知识与学生间的距离,同时为知识赋予想象的翅膀。
例如,我校课题组实验教师在执教五年级“3的倍数特征”时,就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导入环节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来诱发学生渴望揭秘问题的意识。教师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我都能很快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你们相信吗?”话音刚落,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想方设法难倒教师。但无论学生报出一个什么数,教师都能在瞬间正确回应,于是学生都很好奇:“为什么教师有这么神奇的本领呢?”惊叹与佩服之余,更多的是想知道究竟有怎样的窍门,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以上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同时更利于学生聚焦研究核心,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去开启探究的大门。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相对完整的大情境,学生围绕大情境结合知识点形成围绕中心的小情境,有利于学生在连贯的、有情节发展的大情境中去经历学习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最终达到“乐学”的境界。
例如,我校课题组实验教师在教学四年级“搭配的规律”时,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设计情境串。
情境一(导入):小红一家准备到扬州旅游。在出发前,小红为自己挑选了一些服装(出示画面:2件上衣,3条裙子)。利用这些上衣和裙子,同学们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情境二(巩固):小红的爸爸也精心准备了3件衬衫和3条领带(出示画面:3件衬衫,3条领带)。你会联想到什么数学问题?利用这些衬衫和领带,小红的爸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以上的情境创设,教师结合对教材内容的思考,把静态的信息变为动态的情境串,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富有趣味性和连贯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教与学轻松自如。
数学课堂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智慧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感悟数学的奥秘,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我校课题组实验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乘法的分配律”时,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问题引入
(1)出示例题:(27825+1947)×789和27825×789+1947× 789。
(2)让学生猜想:这两道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2.探究规律
(1)引导探究:(27825+1947)×789和27825×789+1947 ×789的得数是否相等,一定要通过计算才能判定吗?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验证自己观点的方案,汇报时让学生将算式都写到黑板上,便于观察。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形式,给予学生思维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主动利用较小的数的计算来证明,如(2+3)×4=2×4+3×4,(2+4)×5=2×5+4×5。
(2)提出问题: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3)提出问题:你们能用语言文字、字母或图形表述自己所得出的结论吗?
(4)总结: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用公式表示:a×(b+c)=ab+ac,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智慧的数学情境要能够让学生“触境生思”,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而且学生能够站在数学思维方法的基石上来学习,使课堂充满了趣味,充满了数学味,展现了数学课的灵魂。
情境教学为学生的探索与思考留下足够的时空,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较好的发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奥秘。
(责编 李琪琦)
G623.5
A
1007-9068(2016)35-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