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华
为了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挑战,党中央作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设能更好指导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效率和效益。
科技成果的不同形态与内涵
科技创新活动可以粗略地分为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样品开发、商品开发等不同环节。科技创新链上不同环节的科技成果有不同的形态和内涵。理论研究的核心成果一般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体现,其内涵要点应该包括科学发现及相关的思想、理论、方法、实验及应用探讨等。技术研发的核心成果一般以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的形式体现,其内涵要点应该包括发明或创新的原理、方法和工艺等。样品开发的核心成果一般以物理样机或电子样机等形式体现,其内涵要点应该包括能够实现预定功能和性能的具有创新性的整机或系统及其零部件或子系统等。商品开发的核心成果一般以市场销售的产品形式体现,其创新成果应该具备比已有商品更多或更新的功能和更好的性能,并具备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性价比。
在实际工作中,科技成果的形态和内涵会更复杂一些。如科技项目申报时经常会遇到 “一个土豆”与“一篮土豆”之争。所谓“一篮土豆”就是指成果打包的现象,即将多个小成果捆绑成一个“大成果”。
评价的市场导向与政府导向
全面深化改革正在不断厘清政府与市场的關系。在科技成果评价方面,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尤为重要。目前,至少有四种情况涉及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即科技成果转化时的评估、政府与社会力量对科技成果评奖、科技项目验收和科技人员能力与业绩评价。政府科技奖励评价虽然由政府主导,但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定位要准确,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评价规则,以体现党和政府激励科技创新的总体导向和公平公正原则,并组织评审专家严格按照评价规则和标准开展评审。同时,评价标准尤其是效益指标要体现市场决定的原则。
科技人员能力与业绩评价一般应该与其岗位职责挂钩,并尊重社会的现实需要。但是,当前这些“科技成果”又不一定与其岗位职责和实际需要有密切关系。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是评价临床医生要看其发表的学术论文。
分类评价及其问题与对策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中,科技成果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第一个要把握的原则就是分类评价原则,即理论研究类成果、技术开发类成果和产品开发类成果等用不同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并通过不同的评价队伍、标准和流程来实施评价。所有不同类别的成果一般都涉及理论或技术水平以及经济社会价值或效益这两大类指标,可以简称为水平指标和效益指标。在综合评价时,又涉及这两大类指标的权重取值。科技成果申报中还要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计算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以及效益证明的真实性。
当前不断改进成果评价标准和机制,应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单项成果评价标准和流程,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尤其是完善专利评价体系建设,减少客观评价指标的主观影响,并最大限度地依据市场规律决定评价结果。二是在单项成果评价中,最大限度地建立和采用大数据系统。淘汰申报制,逐步试点真正意义的提名制(在被提名成果完成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评审)。三是通过多部门联动直接采用实时数据计算效益,强化效益客观性和真实性评价。四是分类确定并提前公布相对稳定的技术指标和效益指标权重,以更好指导科技攻关的总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