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传播学视角建构湘西民歌在湘西高校的教学模式研究

2016-03-03 13:06张茜西
戏剧之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模式

张茜西

【摘 要】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者是一整套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而音乐传播学是借助现代传播学的视角、观念和方法,结合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和音乐美学进行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以吉首大学为例从音乐传播学视角建构湘西民歌在湘西高校的教学模式研究,将从一个全新维度改革现有教学模式,解决高校音乐教学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之间桥梁的问题,形成音乐学、传播学两学科的双向渗透的互动关系,化劣势为优势,使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关键词】音乐传播学视角;湘西民歌;教学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J64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73-03

一、音乐传播学在吉首大学湘西民歌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教学也是现代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新兴学科的出现拓宽了原来狭隘的研究视野,为高校音乐教育研究提供了更多切入点、改革点,音乐传播学就是新型学科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音乐传播学概述

音乐传播学是在音乐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利用现代传播学理念、视角和方法研究音乐在社会中进行传播活动的规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起始于音乐的传播现实,展开于音乐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与音乐受众及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科技背景,最终指向对象的特征、特质、概念的相互关系以及相关规律。音乐传播学的研究,起码可以在文化遗产、音乐科技、大众传媒、音乐美学、音乐编辑、音乐文化产业、音乐知识产权、音乐受众、音乐批评等领域中进行深入性和开创性的思考。因为音乐传播现象是一个历史发展的现象,音乐传播体系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体系,音乐传播媒介更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媒介,因此,基于历史发展观,我们必然要将较多的学术、技术领域纳入音乐传播学的视野,从而给我们带来新的认识空间、新的思想启发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二)音乐传播学视角中高校民歌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民歌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湘西人民几千年来的精神文明结晶。而传统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是世界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我国民族音乐,但其中从音乐传播学视角研究民歌教学的很少,从音乐传播学视角研究高校民歌教学的还是空白。音乐传播学作为研究音乐的一门学科,在音乐的表演、商业、教育、代际、音乐形态、音乐心理等多种环节,均能以音乐传播为思考中心,找到恰当的研究点,这些在传统音乐学研究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如何从从新视角出发,以教学模式的改变为突破口,思考如何在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本土民歌教学,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传播和传承民族的民歌文化,重新定位新教学背景下特色音乐课程与本土高校教学关系,创新性的构建本土民族民歌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的模式是摆在我们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尝试与探索出湘西州高校音乐学专业湘西民歌课程教学的可行模式和正确途径,创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体系,化区位劣势为优势,让湘西民歌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成为湘西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梦想。

二、音乐传播学视角对湘西民歌在吉首大学教学模式的一般构想

吉首大学音乐教学实践长期以来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传递——接受式”,这种模式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控制。并按照学生的认识活动规律来进行设计。这种模式虽然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掌握大量知识,但是在客观上易形成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回,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培养。因此,从新视角创新性的建构湘西民歌在吉首大学音乐课程教学模式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针对湘西民歌传播现状,科学定位新教学背景下特色音乐课程与本土高校教学关系

湘西民歌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它述说着湘西人民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面貌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以“单文化发展模式”为主,国人已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次认识。这种欧洲一体化的音乐教育模式使我国传统音乐受到了很大冲击,西方音乐长期独占鳌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吉首大学音乐专业教育也是采取对欧洲音乐进行长期的推广传播和教育学习的模式,特别是器乐类音乐教学,学生、教师所弹奏练习曲、乐曲基本为欧洲音乐垄断,本土湘西民歌音乐处在边缘化地位。

吉首大学作为湘西本地高等教育院校,是承担这对湘西本地本地民间音乐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特殊部门,更应该将湘西本区域特色文化艺术——湘西民歌引入到吉首大学本校艺术教育的学科体制,通过本校的高等音乐艺术教育,建立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湘西民歌文化艺术的学科体系,培养出一大批能从事湘西民歌文化艺术工作和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在保护和传承湘西民歌音乐方面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实现湘西本土民歌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学双赢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以西方“单文化发展模式”为主,而忽视湘西本土特色类音乐课程的传播与传承。

(二)从音乐美学出发,制定科学的校级本土音乐教育课程指导纲要

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同样体现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蓝图,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而音乐美学能从音乐自身的美学特性角度出发,对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价值标准、音乐的阶级性因素、音乐的持续性存在和继承性等等方面进行哲学角度的研究。

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吉首大学可以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从本地生源状况的基本特点与毕业生的服务面向要求出发,充分利用湘西本地民歌音乐和吉首大学本校的课程资源,把吉首大学现有的办学历史条件与湘西少数民族欠发达山区人文环境,地域文化特征科学地融入到自身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环境中。同时,制定科学的校级湘西本土民歌音乐教育课程指导纲要,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湘西民歌教育课程,促进湘西民歌在吉首大学音乐教育中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鲜明变化。并且,培养吉首大学本校学生对湘西民歌的心理认同感,通过让吉首大学在校学生体会湘西本土民歌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加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三)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改革传统本土特色音乐教育教学体系

有人说过:“音乐传播的本质,是传、受双方共同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与认可,并充分显示出人的创造性智慧和成功后共同获得的喜悦感”。大众传播媒介以音乐传播学、音乐教育学、媒介教育论为理论基础,悄无声息中影响和改变着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现代高校音乐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大众传媒成为大学生认识并参与社会、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大众音乐传播媒介教育的重心、目的、内容等理论进行重组、运用,改革传统本土特色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在未来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媒介教育实施与发展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吉首大学传统的湘西本土特色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中,大都是单一以的老师讲授内容,学生进行知识接收为主,缺乏课程的生动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率十分低下。要想改变这种困境,吉首大学就必须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改革传统的湘西本土特色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在国家宏观指导下,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灵活作出安排。并且,开设一些有利于湘西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大众传媒的充分运用,能让学生能够更形象、生动的体会到湘西民歌的艺术魅力,这样,就能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有机的统一起来,在吉首大学形成颇具特色的湘西民歌音乐教育教学体系。

(四)以音乐视觉化传播为主导,改进传统模式中课程讲授内容

音乐传播要达到效果必须要双方都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同样,湘西民歌想要通过吉首大学的音乐教育实践而拥有更广大的受众,也必须要消除音乐教学实践中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的传播隔阂和传播障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吉首大学的学生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湘西民歌作为湘西本地一门抽象性较高的的文化艺术,不同的地域文化差让传播隔阂与传播障碍成为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因此,要传播中收到的反馈达到预期效果也相对较难。

由于湘西民歌在吉首大学教学中的传播要经过传播者对湘西民歌教学内容的符号化和接收者对湘西民歌符号的解读,而对于湘西民歌符号理解上的共通性以及共通多少都决定了吉首大学湘西民歌教学传播效果的好坏。为了使湘西民歌在吉首大学在校生的传播中更为顺畅,让湘西民歌在吉首大学在校学生心中有一个更直白、更生动的符号形象,也让教师在湘西民歌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性理解,吉首大学在进行湘西民歌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时应采取以音乐视觉化传播为主导的手段,使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教师现场范唱、学生组织观摩活动等,改进传统教学中本土特色音乐类课程讲授内容以单一、枯燥的音乐理论为主的模式,视听结合,激发学生对湘西民歌的精神认同感,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成为湘西本土民歌的传承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从音乐传播学视角建构湘西民歌在吉首大学的教学模式研究意义

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高校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改变过去整齐划一、机械呆板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大力开发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新教学模式,突出地方特色、满足学生需求,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重要追求,正日益受到关注。

(一)理论意义

湘西民歌作为湘西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精神财富,从音乐传播学视角建构湘西民歌在湘西高校的教学模式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湘西人民的语言环境、生活习俗。并且,传播学中关于传播者的研究、关于媒介的研究、关于受众的理论、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大大扩展了传统音乐学的对照视野,丰富了传统音乐学的理论观点。从音乐传播学视角建构湘西民歌在湘西高校的教学模式,将湘西民歌引入湘西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在理论上有利于形成音乐学、传播学两学科的双向渗透的互动关系,拓展田野调查的视域与基点,丰富多民族区域的音乐文化资源,有利于更深更好地发展本民族音乐。并且,通过音乐传播学这门交叉学科,在思想、内容,手段上的融会贯通,丰富动态生成观的哲学内容,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拓宽湘西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方法。

(二)实际意义

欠发达地区高校的艺术院系承担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输送人才的艰巨任务。由于受地域条件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影响,欠发达地区高校创办艺术专业普遍较晚、规模小、层次低,且区域布局不合理。以吉首大学为例,从音乐传播学视角建构湘西民歌在湘西高校的教学模式研究,从本地生源状况的基本特点与毕业生的服务面向要求出发,把本校现有的办学历史条件与湘西少数民族欠发达山区人文环境,地域文化特征科学地融入到自身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环境中,这样才可能化区位劣势为优势。这样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保护我国母体音乐文化,使学生通过学唱体会民歌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成为本土民歌的传承者,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来说,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音乐课程缺位的不足,使民族地区大学生成为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主力军使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四、结语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教学模式更是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它可以随着教学理论和教学之间的发展而不断修正。本文以吉首大学为例,从音乐传播学视角建构湘西民歌在湘西高校的教学模式研究,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综合的探讨吉首大学湘西民歌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通过思考如何在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本土民歌教学,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传播和传承民族的民歌文化,重新定位新教学背景下特色音乐课程与本土高校教学关系。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尝试与探索出湘西州高校音乐学专业湘西民歌课程教学的可行模式和正确途径,化区位劣势为优势,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革,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

本文课题编号:2014JSUJGB04。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