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李河君:汉能如何破解做空谜局?

2016-03-03 22:23闫军
投资者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汉能

闫军

经历了去年“5·20”股价断崖式暴跌的汉能薄膜发电(简称“汉能”)至今未解开被做空疑团。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汉能自停牌之日起便行使《证券及期货条例》第329条赋予的权力进行股份调查,追查股份实际持有人的身份。根据该条例,上市公司可以发出通知予其知道或有合理因由持有其股份、淡仓或相关股本衍生工具的持仓者,进行调查,追查的时间可以远至3年内。

据了解,汉能已经进行了9次股份调查,但是汉能对调查结果并不满意,因为汉能未能得知通过包括摩根大通、私人银行Bank J Safra Sarasin新加坡分行、Madison Pacific Trust等机构实际持有人的真实身份。

汉能股价由2014年11月的1.7港元左右,逐渐上涨,持续到次年5月份的7港元以上,外界看不懂这种涨幅,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河君认为是沪港通开通利好,内地机构与中小股民的促成交易额度攀升。但分析人士认为,汉能大部分的股票升值是李河君自己积极购买实现的。李河君不断购买股票使自己成为账面上的财富累计达1655亿元,一度超越马云、王健林,成为内地新晋“首富”。

随着股价暴跌,李河君个人财富随之缩水,告别“首富”,同样蒙受损失的投资者更想厘清暴跌的原因,公司的应对之举以及发展规划。为此,《投资者报》记者致电汉能控股,希望能够从公司方面获得答案。令人遗憾的是,截至记者发稿,仍未收到相关回复。

股价骤跌停牌至今

持有汉能股票的投资者对“股灾”的感受比A股股民来得更早、更透彻。

时间是2015年5月20日,汉能股东大会开幕15分钟后,汉能股价突然断崖式下跌,短短半小时内,从开盘的7.35港元跌至3.91港元,跌幅高达47%,创造了当时沪港通股票的最大单日跌幅。开盘交易一个多小时后,汉能临时紧急停牌,此时市值已经蒸发1442亿港元。

罕见暴跌引起市场各种猜测,真正原因到目前不得而知。李河君认为,是国际做空机构恶意做空。经济学家宋清辉则认为,汉能暴跌的原因,一方面市场媒体一直在质疑李河君的资本运作手法和产业布局,例如涉嫌关联交易、操纵股价等,传闻监管层要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投资者担忧汉能重蹈同属光伏行业英利巨额债务问题暴跌覆辙,因而用脚投票,市场出现恐慌情绪而导致大量抛售。

甚至有投资者认为是李河君自己做空股票以套利,对此,李河君去年9月29日汉能21周年纪念日发表《汉能:变革与重生》演讲中予以坚决否定,他反问:“我为什么要做空汉能?做空汉能对我个人有什么好处?”此外,他表示,不管汉能的股价是上涨还是下跌,控股集团作为大股东,都没有套现一分钱,高管没有减持一分钱。

“5·20”暴跌后的第八天,香港证监会发表声明称,已就汉能薄膜的事务进行调查,但拒绝评论其调查的性质。临时停牌不久之后,汉能申请复牌,但一直未获批准。令李河君始料不及的是,7月15日,香港证监会指令联交所暂停“汉能薄膜发电”股票交易。

迄今为止,汉能股票已停牌9个月,香港证监会对其调查仍未有公开信息披露。汉能行使《证券及期货条例》第329条赋予的权力进行股份调查被解读为“自救”。但汉能进行了9次调查,并未找出“做空”元凶。

深陷舆论漩涡

事实上,在暴跌之前,汉能还是光伏产业的“明星企业”。自2009年进入薄膜发电行业以来,通过资本运作,汉能获得巨大发展。2012年至2014年,李河君完成了四次国际并购,用了六年时间,将汉能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

此次暴跌、长期停牌加之没有让投资者信服的理由,围绕着汉能的质疑也越来越多。

有投资者认为,作为上市公司的汉能,其绝大部分业务都是与其母公司汉能控股之间完成的,存在通过大量关联交易来扮靓业绩以抬高股价的可能。

这一点,李河君坦言,汉能有关联交易,并称“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汉能控股集团作为汉能薄膜的大股东,业务往来只是按照最初的业务模式扩大了规模。而且关联交易均“合法合规,公开透明”。

李河君还表示,在2014年,汉能非关联交易收入已经超过其营收的38%,公司也在致力于改善持续盈利能力。为了“自证清白”,汉能先后终止了其与母公司存在的两笔关联交易。

在终止关联交易后,汉能资金面临紧张状况,港交所披露,李河君于2015年12月21日,以每股作价0.18元人民币在场外减持逾25亿股公司股份的消息,李河君的一举一动自然牵动着市场敏感的神经,此举被外界解读为他以市场二十分之一的价格减持,在“贱卖股票”。

对此汉能发布公告称,系与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合作过程中的债务融资安排,并非股票抛售行为。此次减持份额并不多,不足2.5%,李河君持股量77.24%降至74.75%。

舆论对汉能业务能力的质疑同样不少。此前媒体报道,从2009年开始,汉能先后在河源、双流、禹城、海口、南京、海东等地布局九大光伏基地,计划投资近2000亿元。但现实中,上述各大项目进展迟缓,甚至出现了严重停滞。

相比于做空机构在资本市场对汉能的落井下石,公司自身的业务发展真实状况更能引起投资者的重视。然而,汉能却未能就此问题给予积极回应。

汉能危机升级

大起大落的剧情并不是第一次在李河君事业生涯中上演,现年48岁的李河君自称,并非是“安于享乐”的人,此后他的事业生涯也说明了这一点。大学毕业后,他拿着借来的5万元,通过贸易、房地产的经营,赚得了第一桶金。1995年转向实业,他的选择是水电站。

让李河君崭露头角的是他以12亿元收购青海尼那水电站,这一项目成为迄今中国最大宗的民营企业收购国有能源资产并购案。而让他声名鹊起的是将国家发改委告上法庭,最终拿下金安桥水电站的建设项目。

然而,在金安桥上遇到的困难并不亚于当前汉能的危机。水电站开工后每天上千万的投入,李河君到处借钱,甚至前些年建设的效益好的优质电站一个一个出售,包括青海尼那水电站也都被忍痛割爱。

在他的坚持之下,最终项目建成,累计投资近200亿元的金安桥水电站价值600亿元,除掉100亿元负债,净资产高达500亿元。

现在金安桥每年仍能给汉能控股贡献几十亿元的现金流,这也是汉能身陷困境仍未被打倒的原因。

不过此次危机比金安桥“缺钱”的问题复杂得多,国外做空机构隐藏幕后、投资者信心逐渐消失等,汉能危机升级。宋清辉指出,李河君以极低价格场外减持,向外界传达的信息是汉能现金流状况非常紧张,2016年若再寻求不到融资出路,在其利空消息不断的背景下,汉能前途未卜。

汉能主动终止了与母公司的关联交易,对业绩也产生负面影响。去年上半年,汉能利润亏损了5932万港元,这是汉能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

受利空消息影响,去年11月3日宜家决定终止与其签订的英国住宅太阳能合同。12月初,汉能薄膜发电又连发两则公告,显示内蒙古满世投资和宝塔石化此前认购汉能股份的协议失效。雪上加霜的是,汉能还遭遇了公司秘书、执行董事与财务总监多名高管接连辞职的人事波动。

汉能21周年纪念日上,李河君反思“步子迈得太快、快速扩张导致内部管理跟不上”,市场经营意识薄弱、过度强调规模,管理架构复杂、“大企业病”严重,缺乏专业人才以及开放度不够等五方面问题,并提出了向移动能源战略转型、业务运营策略聚焦调整、股权开放、引入战略投资者等一系列调整和转变。

汉能这一次能否走出困境有赖于能否在资本市场给投资者一个可信服的交待,也有赖于公司能否保持专业技术优势以及顺利实现战略转型,让我们拭目以待。

光伏企业严防重蹈覆辙

李河君身价大起大落的背后,也是舆论对光伏这个让人“既爱又恨”产业的关注。

光伏产业被认为是未来产业,发迹于光伏又倒在光伏上的大佬并不少见。同样笼罩在“首富”光环下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简称“尚德”)创始人施正荣、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江西赛维”)董事长彭小峰等都曾走上神坛,又迅速陨落。

2012年一季度,包括江西赛维、尚德电力、英利在内的10家境外上市光伏企业全部亏损,合计亏损高达6.12亿美元。

目前施正荣已告别光伏产业,再次创业,彭小峰则从身价400亿元到申请破产。另外一家光伏巨头英利绿色能源同样深陷债务泥潭,进行资产债务重组。

过去几年光伏行业几乎每个企业都经历了迅速暴富,坐上巨头交椅,然后质疑与问题不断,最终资不抵债,要么申请破产,要么一蹶不振的过山车。

分析人士指出,光伏产业之所以高速发展又集中迎来“倒闭潮”,除了门槛过低、利润过高导致企业蜂拥而上的原因,也与缺乏合理引导、政府“跟风”过度扶持有关。

经过市场调整后,目前光伏产业已经被移除产能过剩行业,在已发布2015年三季报的30家太阳能上市公司中,24家企业实现净利同比增长,6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超过100%,行业处于回暖复苏阶段。

对于有如此多共通性的行业来讲,汉能的危机可能会发生在当前海外上市的任何一家光伏企业,这值得业内认真思考。

猜你喜欢
汉能
汉能薄膜正式从港交所退市
“首富”逼你去冒险
剑走偏锋汉能私有化,李河君的最后一搏
绿能出行
香港允许汉能“有条件”复牌
汉能发布全太阳能动力汽车
汉能造车的理想与现实
李河君: 没抛售水电站 正筹资自救
李河君:登顶“2015新财富500富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