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敬萍(吉林省通榆县第二中学校)
使物理课堂融入学生生活
鞠敬萍
(吉林省通榆县第二中学校)
物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热情,就要使物理融入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创新能力。
物理课堂;生活;创新
物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物理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我经常在授课过程中从生活入手,创设一些物理情境,如“彩虹”“风雨”“雷电”“树挂”等现象的形成。如讲解利用煤气给水壶烧水,如果不小心,水开后水便会溢出浇灭煤气上的火,酿成危险。我问学生应该怎么办,这时有的学生说在壶嘴处弄个小盖,或在壶盖处弄个小口,水烧开时就会出现响声。我又问这是利用什么原理来做的呢?如讲解摩擦时,我让学生准备一把塑料尺子,再准备一些碎纸屑,然后让学生将尺子与衣物或头发等进行摩擦,让学生观察把小尺子与碎纸屑放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又问他们如果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会怎么样。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这些生活中的实例不仅极大地激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激起他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更论证了物理现象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进而增强了课堂感染力,激发了课堂活力。
对学习有热情,就会有兴趣,对学习就会有一种渴望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探索精神,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我经常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做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如在讲物质的导热性质时,我向学生展示这样的一个实验情境: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让学生解释此种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我在一个玻璃槽中装入水,然后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水中的筷子是否变形,以此来引导学生学习光的折射现象及原理。又如在讲气体的压强时,我用600mL的烧瓶装上400mL的水,然后用手将烧瓶的瓶口堵住,并在石棉网上加热。然后问学生:我松手后会有什么现象?等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我再进行演示实验,把手松开,让学生体验到那种水从烧瓶中喷射出来的情景,从而通过实验验证了体积、压强和温度的变化关系。
中学物理教师在讲课时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现象并进行猜想,从而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从常见的体育运动(篮球、足球和跑步等)中提出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并给问题作出合适的解释。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运动时要穿底部花纹繁密防滑的运动鞋?有的学生会及时给出答案:因为这样的运动鞋会增强与地面的摩擦力,防止发滑和摔倒。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加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弹簧时,我给学生提供弹簧、铁架台、刻度尺和钩码,并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实验,让他们独立完成“弹簧所受拉力与伸长长度成正比”的实验,并且要求每组都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与结论,然后评定优劣。这不仅锻炼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小组合作能力,使他们明确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一起走。”小组成员为了在实验中取得好成绩,都会努力地协作,反之协作得不好,取得的成绩也不会太理想。通过鼓励猜想,鼓励动手,提升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提升了团队协作性,让他们在开心愉悦的环境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学习物理当作一种乐趣。
课堂上因师生互动良好,洋溢民主、活跃的气氛,学生会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他们会各自提出、说明和维护自己的观点,而倾听、反驳别人的观点和意见,这样的物理课堂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具有活力。比如在讲“欧姆定律”时,我将学生分成四组并确定每组的组长,让学生带着探究目的进行操作实验。待学生操作完之后,让他们进行提问比赛,要求每组至少提出三个问题且越多越好。提问多并回答得好的小组可以免除打扫实验室的任务,而提问少回答得少的小组则要完成打扫卫生的任务。这样,每个小组为了不打扫卫生,为了轻松下课,都会积极地准备及争先恐后地提问,从而使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烈,知识也掌握得越来越有条理性。
总之,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从身边实际出发让他们参与其中,“化被动为主动,化认可为质疑。”掌握所学到的物理知识,不仅有助于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其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编辑 赵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