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厦门外国语学校湖里分校)
以读促写优化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张琳
(厦门外国语学校湖里分校)
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词汇、语法以及句型的学习和掌握都有着巨大的帮助。通过以读促写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提升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同时,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读促写;初中英语;写作教学;阅读习惯;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之间交流越来越密切,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也成为必须要掌握的一项语言技能。我国不断加大了对英语的教育力度,要求对初中英语课程进行优化和调整,以便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开展以读促写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能够对于阅读材料进行合理筛选,科学阅读。但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特长和喜好也不尽相同,喜欢的书籍也不同,具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喜好特点进行充分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阅读计划,向学生推荐具有趣味性的阅读材料,以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同时教师还必须对学生加以适当指导和影响,避免学生阅读走偏。对阅读材料进行选择时,教师可以按照中考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综合选择。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期刊读物和书籍,并在考虑学生实际英文水平的情况下为学生适当订阅一些英文书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还可以抽选出一节课来让学生专门进行阅读写作。在阅读写作课上,学生应该对材料进行精读并搜集和了解其写作背景,找到其中所蕴含的英语知识点和文章意义,然后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话对材料内容进行复述和讲解,可以融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然后进行写作。另外,课外阅读作业的设置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对于英语掌握情况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China Daily,而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则可以让他们阅读相对基础的21Century,从而使学生都能够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需要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既要帮助学生学习经典和重要知识点,也需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英语教材是由国内外著名语言学者经过多方面综合考虑所编写的,吸取和借鉴了多名专家的心血和国内外广泛的教学经验,也是最好的写作素材。英语教材不仅题材丰富多样,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全面广泛,而且结构十分科学严谨,适合初中学生学习使用。所以,开展以读促写教学,必须重视英语课本,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讲解,使学生能够对所涵盖知识点进行透彻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英语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中西方对于姓名的表达方式有所差异,并且英语人称表达有多种方式,在学习“My name is Gina”这一单元时,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如何对姓名进行询问,有哪些经典句型。提问:What’syourname?有My name is...或者I’m...这两种回答方式,而对人称进行转换,What’s her/hisname?Her/hisname is/she is/he is...等等,从而对于第一人称(I)、第二人称(you)、第三人称(he,she,they)的用法及时掌握。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进行介绍,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人称进行表达和写作。
阅读和写作并不是无章可循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开展以读促写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将阅读和写作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整体氛围中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例如,“Can you paly the guitar”这一章节,文中主要是对各种乐器进行提问和引用。教师可以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教师可以问学生:what’s your hobbies?Do you like...?Can you...?然后学生说自己喜欢弹吉他,弹钢琴、打篮球、踢足球、唱歌等,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来对这类词语进行综合学习,例如guitar,piano,violin,basketball,football,music,sing,dancing等等兴趣爱好,并且让学生对其进行区分,明白乐器和球类运动都要Play,但是乐器前面要加the,例如play the guitar,play the piano,而球类运动前面不需要加the,play football,play basketball,play baseball。而且对于阅读文字段落结构划分,重点主旨句如何找寻等等阅读技巧,教师应该向学生进行传授,使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技巧。
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以读促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通过以读促写,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大大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武景云.“以读促写”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2).
·编辑 姚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