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艳(吉林省长白山池南区九年制学校)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韩金艳
(吉林省长白山池南区九年制学校)
21世纪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社会,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必要的,只有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改变,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能够启迪智慧,能够激发思考。这对于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们,给他们一个可以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施展。如: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互帮互学,自编节奏类型,每个人都可当小老师,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使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传统课堂束缚了孩子的创造力,因此,只有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规则和习惯,才能释放出学生的创造力。正所谓不破不立,只有破除之前存在的枷锁,才能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态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老师掌握着课堂主动权,掌握着课堂的走向。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老师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孕育创新精神的环境。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注重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首先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唤起学生对音乐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使得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学生的兴趣对于学习有巨大的推动力。只有老师能够将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激发出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效果。学生对音乐种类的喜好可能不同,但是肯定有一种能够打动他的类别。兴趣能够让人产生无穷的动力,这种主动去学习的状态,能够极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如逆水行舟,那么兴趣则能够为这艘船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兴趣能够让人乐于钻研,不惜时间和精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创新提供智力基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脑力体力的付出。只有乐于付出,甘心风险的精神,才能够创造出新的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到陶冶,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最终创造力得以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使学生真正地达到有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例如,在学习歌曲《过新年》时,孩子们用他们的肢体来表现过新年的快乐,在他们的心里跳出愉悦的火花,不断激发起他们的创作欲望,学生就即兴表现出不同的动作。他们还用打击乐器“鼓、锣、镲”敲击来创作,表现音乐的风格,再引导学生用自己创造的乐器结合学过的音乐课创编节奏,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探究氛围,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
巧妙的教学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去创造,为学生指明一些思考的方向,这就是老师引导和指引的力量。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为教学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创造是无止境的,创作的能力也是最可贵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天性,随时启发儿童的创作潜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哪怕是一小句,都是他们自己创作的东西,由创作中获得喜悦和信心,让音乐学习变成一种快乐,这将伴随他们的成长,使他们的人生过得更充实、更美满!
[1]刘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几点体会[J].文学教育:下,2008(1).
[2]付江涛.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一个书香充盈的校园定是美丽的校园。学校可以举办各种活动,例如,举办故事会、经典诵读,评选读书之星、书香班级,举办校园读书节等,能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和兴趣。
·编辑张珍珍
3.一个爱阅读的教师定是优秀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书是我的英明老师,我每天都向它们请教:真理在哪里?怎样认识真理?怎样才能把人类创造的、积累的和获得的道德财富,从长辈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传授到年轻人的心灵和智慧中去?这些书是我生活的老师,我每天都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求教它们:怎样生活?怎样成为学生的楷模?如何使理想的光辉照耀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教师更应该注重阅读,“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阅读中应该对学生起到榜样以及指导的作用。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科洛廖夫说: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阅读真心重要,让我们爱上阅读。让“阅读,我的生活方式”唱响中华大地。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朱永新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编辑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