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建庆(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小越镇中学)
在欣赏中修炼在评述中升华——例谈初中美术“欣赏·评述”领域之课堂实施
严建庆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小越镇中学)
摘要:“欣赏·评述”是初中美术教学的四大领域之一,试图通过对作品的内涵剖析,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作品的人文精神;外延拓展,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作品塑造之美;体验感悟,让学生在深度赏析中实现心灵升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欣赏·评述”领域课堂实施中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欣赏;评述;美术;课堂
新课改的实施,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通过“欣赏·评述”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对欣赏的定义:艺术欣赏是指观者透过一些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具体视觉艺术品,与艺术创作者在意念上交流沟通,进而产生共鸣的一种独特经验。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欣赏·评述”教学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多视角认识和欣赏各类美术作品,积极与作品对话,鼓励其多用语言、文字和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对美术的感受,从而形成健康正确的美术欣赏理念,努力让学生在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同时,挖掘他们的心灵之美。
美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过程,部分美术教育者往往重视以作品打动学生的感官,停留在学生的直观体验,而轻视对作品背景的挖掘和人文精神的诠释,失去了通过作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和高尚人格培养这一育人功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作品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挖掘其意义远大于对作品的直观体验,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热爱生活,提升人文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例如,笔者在讲授浙美版九年级上册《城市雕塑》时,除了引导学生关注作品造型、色彩等表现手法和艺术形态之美外,通过师生一起探究、辨别、分析和合作评述方式,了解作品背景材料、认识作品反映的主题,丰富作品的内涵,挖掘作品背后的故事。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由于贴近学生生活的城雕少,对欣赏评述带来一定困难,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评述的有效性参与,笔者在该课中特意选取了学生较为熟悉的本市各县区的城雕作品(绍兴市区的大禹浮雕,诸暨的西施圆雕,上虞的蝴蝶透雕),除了分析城市雕塑形式、材质、空间造型之美外,还引导学生透过大禹浮雕,认识大禹坚忍不拔、公而忘私、忧国忧民、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奉献精神;在引导学生欣赏西施圆雕时,介绍西施牺牲小我,舍己为国的精神;介绍蝴蝶透雕时,讲述梁祝化蝶的故事,歌颂人们纯洁高尚的心灵和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
再如,在赏析《打结的枪》时,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和平。作品采用了何种手段表现了这一主题?为何要“打结”?你认为该作品最合适摆放在哪里?等等,以此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培养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的情结。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多角度鉴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质材、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这是《美术教学大纲》对美术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引领学生能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不断拓展作品的外延,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例如,《火烈鸟》这一经典城雕,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笔者在讲授时,采用了关键词法,以此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如:红色、钢板、抽象、建筑……让学生围绕这些关键词进行讨论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红色”是指什么?换成别的颜色会怎样?雕塑和建筑之间是什么关系?以此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作品。
又如,经典作品《云门》,从视角、光影、造型、质材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多角欣赏作品的同时,体会为何要采用这些元素,对体现作品的意图有何帮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直到走进作品内部,体会作品的空间造型美,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造型,从而感受这件雕塑的魅力。
经典的美术作品有时以它典型的代言性走近了我们,有时以它独特的造型惊艳了我们,更有一些是以它们蕴含的人文精神感动着我们。“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就是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将作品带来的感动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形成他们审美的认知。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欣赏·评述”的过程,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实现心灵的升华。
笔者同样在讲授《城市雕塑》这一内容时,特意引入了杭州市的一座城雕——《妈妈的手》。笔者先播放了一段最美妈妈的视频:曾经,有一个城市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正因为这惊人的一托,挽救了从十楼掉落的孩童妞妞的生命,难道吴菊萍不知道危险吗?杭州市政府被最美妈妈感动了,决定在青少年宫的广场上树一个城市雕塑。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打算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塑造这个主题呢?学生被这一故事深深地感动,心灵深处的“真、善、美”被放大,艺术的潜能被开发,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口述,有的进行肢体展示,来表现这种人间的大爱。接着,笔者展示了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的作品,把感动通过城市雕塑定格在精彩瞬间,学生不但初步掌握了对城市雕塑的创作体验与评述,了解了城市雕塑特色与艺术之美,还通过深入理解,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塑造了美好的心灵。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感动于我们的最美人物,我们还常常会感动于一些事,一些景、一些物。在本课尾声,笔者插入了“法兰西色彩”,巴黎铁塔、基督像等染上了红蓝白三色……原来是艺术家在用光影的形式纪念遇难者,呼唤和平。我们在欣赏雕塑的同时,更多地培养了学生热爱和平的情结,增加了他们维护和平的使命感。
如何有效地提高美术“欣赏·评述”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将上述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笔者认为,让学生爱欣赏和评述、会欣赏和评述、达到欣赏作品与心灵的交融,是“欣赏·评述”领域课堂教学由易到难的三个层次。
1.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欣赏和评述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评述”,教师必须创设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景,激发学生“欣赏·评述”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对某件作品进行评述的冲动。这就要求教师从调动学生的内心需要和学习动机上下功夫。通过作品展示、视频播放、背景介绍等方式,给学生的视觉以冲击、给学生的心灵以震撼。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自主地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并将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教师要将话语权充分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建构生动活泼的有效课堂,在师生互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参与“欣赏·评述”的习惯和兴趣。
2.合作互动,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述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所进行的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欣赏和评述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师生互动能让教师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及时引领和点拨;同时,美术教学的特点还要求学生能够随时走进作品,与作品互动。例如,在欣赏《云门》雕塑时,让学生随视角转换,由外及里、从上到下,多角度走进作品,与作品“对话”。通过艺术幻想,赏悟城雕创造之美。笔者认为,有机组织作品、学生、教师的多维对话,构建教师、学生、作品交互对话的场景,是提高学生欣赏和评析能力的有效方法。具体分五个点展开:一是学生与作品的对话,如初看作品的第一感受与解读作品后的深度理解;二是教师与作品的对话,如作品的解读、知识的梳理与话题的创设;三是学生之间的对话,如审美思想的交流、视觉认知的探讨与情感态度的升华;四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追问的探究、体悟的分析、审美的交流、主题的升华与学习的评价;五是师生的自我对话,如相互表达后的个人信息修整与重建。
3.动手实践,实现作品与心灵的融合
欣赏和评述领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和文字,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体验制作的过程,更能深度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实现作品与心灵的交融。如对最美妈妈雕塑的设计过程,就是学生表达情感的过程;将自己对某件作品的理解,用学生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虽然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它能促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真正走进作品,深入理解作品的精髓,实现学生心灵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王宏莉.美术欣赏课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2]孙红梅.走进学生课堂促进合作互动[J].网络科技时代,2007(08).
·编辑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