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方言“渠[kei51]、个[kuo51]、冇[maɯ51]、喫[ʨʰia55]、乔[ʨʰi□u35]”的源流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2016-03-03 06:46:29龙仕平翟建慧
现代语文 2016年15期
关键词:代词凤凰方言

□龙仕平 翟建慧



凤凰方言“渠[kei51]、个[kuo51]、冇[maɯ51]、喫[ʨʰia55]、乔[ʨʰi□u35]”的源流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龙仕平 翟建慧

摘 要:湖南凤凰方言中最常用的口语词有5个,即“渠[kei51]、个[kuo51]、冇[maɯ51]、喫[ʨʰia55]、乔[ʨʰi□u35]”,老百姓俗称“五字诀”。这5个方言口语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这5个常用词存在的语言环境、音义来源及其语法特征和功能、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和描写,旨在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凤凰这一独特的方言特征。

关键词:凤凰方言 渠 个 冇 喫 乔

一、凤凰方言的区域特征及地理格局

凤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湖南省西部边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角。东与泸溪县交界,南与麻阳县相连,西与贵州省铜仁及松桃县接壤,北与吉首及花垣县毗邻。凤凰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怀凤片[1],处于西南官话和东部楚汉文化的交融区。凤凰方言以沱江镇方言为代表,其方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现为“渠[kei51]、个[kuo51]、冇[maɯ51]、喫[ʨʰia55]、乔[ʨʰi □u35]”这5个最常用的词上,老百姓俗称“五字诀”,有“学会‘渠[ke51]、个[kuo51]、冇[maɯ51]、喫[ʨʰia55]、乔[ʨʰi□u35]’,走遍全凤凰”之俗语。

凤凰县现有苗、汉、土、回、侗等几个少数民族。古城内最早住着两个古老的民族:一是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秦灭巴、汉初刘邦定三秦,分两批进入凤凰①[2];二是苗族先民,东汉时向西进入凤凰②[3]。大约从宋代开始③[4],大量移民(汉人)迁入凤凰定居繁衍。改土归流后,清政府解除了对苗疆的封锁隔离政策,在苗疆与民村结合区设立集场,互通有无。特别是乾隆时期,日益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吸引了省内外商人和手工业者进入凤凰,其中江西人最多。诸如熊④[5]、裴、曾、刘、周、陈、王等几大姓氏的人,其祖辈均来自江西丰城,其子孙们现在还一直住在古城的东正街、十字街里。可以说古城中的移民江西人占了一大半⑤。这样,苗语、土家语、汉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如回语、侗语⑥)等由于经过长期接触、融合,或产生同化,或产生变异,或产生消亡。因此,本地语言和这些移民语言通过同源异流或异源合流⑦,形成一种能相互交际的新语言。因此,凤凰方言中这5个常用方言口语词,就是在此混杂的语言区域和复杂的地理格局中形成的。

二、音义源流和语法特征及功能

下面将渠[kei51]、个[kuo51]、冇[maɯ51]、喫[ʨʰ ia55]、乔[ʨʰi□u35]这5个常用口语词分成五部分,分别对其音义源流、语法特征及功能进行分析。

(一)渠[kei51]

“渠[kei51]”在凤凰方言又读[ʨi51],作第三人称代词,即“他、她、它”。它的音义是怎么来的呢?从现在江西南昌方言来看[6],“渠”读[ka/55],有两个义项:①这么一来、这一下(表示后一事由前一事引出来,前一事可以是暗含的)。如:赚了几个钱,~就花天酒地。︳~郎办[pan35],(这一下怎么办)。②现在(含有与过去对比的意思)。~懂事多了。(过去不懂事,现在很懂了。)浙江温州方言里把表示第三人称的“他”字读成[kei21][7],与凤凰中的“他”字音义相同,只是声调不同。因此,凤凰城口语中“渠”的读音可能源于早期浙、赣两地移民方言。但由江西南昌音“渠[ka/55]”变成凤凰城音“渠[kei51]”时,其过程比较复杂,韵母[a]变成[ei],塞音韵尾[/]消失了,声调变成去声。 渠[kei51]音后来随着语音发展,[k]音又被[ʨ]音代替,舌面前半高开元音[e],由于受前面[k]音影响产生语流音变,最终消失,只剩下舌面前高开元音[i],因此,又读成“[ʨi51]”。这种读音与现在南昌方言中表示第三人称的“他[ʨiE213]”的音义十分贴近。我们发现:凤凰城口语在借南昌口语时是只借音不借义,而借浙江温州口语时是既借音又借义。由此,凤凰方言用这个外来借词来表示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

“渠[kei51]”的语法特征和功能尤为丰富,具体表现如下:

1.“渠[kei51]”没有专门用来表示敬称的,即没有类似北京话的“怹”那样的形式。需要表示敬称时,可以使用名词或同位短语。例如:

(1)爸爸渠生病了。(指生病的是爸爸)

*渠爸爸生病了。(指的是他的爸爸生病)(2)老人家渠在南华山练拳。(指的练拳的是老人家)

*渠老人家在南华山练拳。(指是他的老人家练拳)(3)老黄渠有什么本事?(指老黄没有本事)

*渠老黄有什么本事?(指他她的老黄没有本事)

可见,表示敬称与否,不是由代词本身或这种同位结构形式来决定,而是由词义或句义来决定的。

2.“渠[kei51]”的复数形式有时可以表示单数,单数形式有时也可以表示复数。例如:

(1)小冬是个独生崽,渠们妈妈很惯适(溺爱)他。(表示的是真单数,假复数)

(2)杨红渠们大大(哥哥)是导游。(表示的是真复数,假单数)

这种用法中的代词“~们”[m«n]常弱化为[m],甚至是[n]。

3.“渠[kei51]”在口语中没有性的区别,处在主语位置上的“渠[kei51]”,可指人,也可指事物。但“渠[kei51]”在动词或介词后作宾语的时候,一般指事物。例如:

(1)渠和我搞(即:作对),资格还嫩了点。(指人或他她均可)

(2)小家伙渠叫了一声就冇气(没气)了。(指人或指事物或他她它均可)

(3)歌如情丝牵渠头,山花扯衣把渠留[8]。(指他她均可)

(4)把渠甩丢掉了吧!(指事物或它)

4.“渠[kei51]”在宾语位置上要读重音。例如:

(1)我在南长城个囔(那里)认识渠的。(读[kei51] [ʨi51]

(2)这件事就正而巴经(郑重地)告诉渠。(读[kei51][ʨi51])

5.在一定语言环境里,常用“呢嘎(指人家)”“瞥个(指别人)”代替“渠[kei51]”。但主语不能交换,否则所表达的意义就变了。例如:

(1)呢嘎(人家)港(讲)不来,你又要呢嘎(人家)来。

*你港(讲)不来,呢嘎(人家)又要来。(2)你嫌贵瞥个(别人)还嫌便宜呢!

*瞥个(别人)嫌贵你还嫌便宜呢!

(二)个[kuo51]

“个[kuo51]”在凤凰方言口语词里又读[ko51],作远指代词,即“那(里)、那(样)、那(些)”等。它的音义又是怎么来的呢?在广州方言[8]里,用作指示代词,即“那”义。例如:阵(那时候)位(那位)间房(那间房)时(那时候)。在长沙方言[9]里,用作指示代词,有两个义项:①这。~是么子?~几本书。②这么。~好的杯子。~高啊!也常读[k□i35][kei35] [kÕ35],读[kÕ35]时,是“渠样”的合音。因此,凤凰方言“个”的音义是源于广州方言和长沙方言,读[ko51];但与长沙方言不同的是,长沙方言是作近指代词,而凤凰方言则是作远指代词。

“个[kuo51]”一般不单用,通常与其他词结合使用。其主要语法特征和功能如下:

1.“个[kuo51]”+“囔”组成“个囔”,可表示人物、事物、地点等,作指示代词用。有时与“哎囔”即“这里”连用。例如:

(1)是个囔(那个人)说你坏话。

*你说个囔(那个人)坏话。(2)你都冇晓得(不知道)呀?是个囔(那种)花!*你都冇晓得(不知道)呀?花是个囔(那种)!

(3)这个囔(那里)演电影。或演电影在个囔(那里)。

(4)哎囔(这里)是凤凰三王庙,个囔(那里)是凤凰准堤庵。或个囔(那里)是凤凰三王庙,哎囔(这里)是凤凰准堤庵。

2.“个[kuo51]”+“子”组成“个[kuo51]子”,可表示方式、程度、状态、数量等,作代词用,可作状语。“个[kuo51]子”有的能放在句首,有的不能,应根据句子和句义去考虑。例如:

(1)你个子(那样)去考虑一定会成功的。

*个子(那样)你去考虑一定会成功的。(2)你就考得个子(那么)差啊!

*个子(那么)你就考得差啊!(3)我感到个子(那样子)不舒服。

*个子(那样子)我感到不舒服。(4)还个子(那个)样子就骄傲了。

*个子(那个)还样子就骄傲了。(5)嫂呀,我的嫂,平时你待妹个子(那样)好[10]。

3.“个[kuo51]”+“些”组成“个[kuo51]些”表示类别,位置在列举的几个“NP”或“VP”前后均可。例如:

(1)洋辣子(西红柿)、白菜、萝卜个些(那些)都很有营养。或个些(那些)洋辣子(西红柿)、白菜、萝卜都很有营养。

(2)他不去还说个些(那些)。

*个些(那些)他不去还说。

(3)她只知道要个些(那些)。

*个些(那些)她只知道要。

4.“个[kuo51]”+“阵(子)”或“个[kuo51]”+“子(儿)”表示时间指代词。例如:

(1)个阵子(那时候)心里一直想到她。或心里个阵子(那时候)一直想到她。

(2)孬(看)个子(那么)哈儿(一会儿)牛就牵转来(回来)啦!或牛就牵转来(回来)啦孬(看)个子(那么)哈儿(一会儿)!

5.“个[kuo51]”+“儿”组成“个[kuo51]儿”,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持续,不实指处所。有时也可用“个[kuo51]囔”代替。例如:

(1)他在个儿个囔(那儿)躲到起。

*个儿个囔(那儿)他在躲到起。

(2)雀儿在个儿个囔(那儿)唱歌。

*个儿个囔(那儿)雀儿在唱歌。

6.“个[kuo51]”一般不单用,单用时常和量词、数量词或加“边”结合使用,表示远指。例如:

(1)哎边(这边)人多,个边(那边)人少。或个边(那边)人少,哎边(这边)人多。或个边(那边)人多,艾边(这边)人少。

(2)个(那)三个题我完全做错了。或我完全做错个(那)三个题了。

*题我完全作错个(那)三个了。

(三)冇[maɯ51]

“冇[maɯ51]”在凤凰方言口语词里读[maɯ51],作否定副词用,即“不”义。《中国民间方言词典》[11]将“冇[maɯ51]”归纳为三个方言来源,即:冇1读[m□u214](粤语),是粤语里特有的方言字,古作“毛”。人们根据“毛”字的读音和“有”字的形体而创,是“没有”义。同义词:冇(广州);莫得(成都);没得(扬州);冒得(长沙);冒有(南昌);无(梅县、厦门、潮州);毛(福州)。冇2[m□u214]读[p«N51](客话),是“没有”义。冇3[m□u214](湘语),是粤语借词。本作“冒”,仍读[m□u214],是“没有”义。另见南昌方言中:冒2[m□u51]读[m□u214]。古作“毛”,今多写作“冒”,或借用粤语“冇”,是“没、没有”义。因此,凤凰方言口语词“冇”是湘语演变而来,因此也是粤语借词,但由于凤凰方言口语词中没有上声,故将[m□u214]改读[maɯ51]。

“冇[maɯ51]”的主要语法特征和功能如下:

1.“冇[maɯ51]”单用时,表示对某种意愿的否定,或表示没有某种习惯或癖好。例如:

(1)他冇(不)想去看电影。

*冇不想他去看电影。*冇不想看电影他去。

(2)我老爸从来冇(不)喫(抽)烟。

*我老爸喫(抽)烟从来冇(不)。*喫(抽)烟我老爸从来冇(不)。

(3)你同意啦?——冇(不),我冇(不)同意。或你同意啦?——我冇(不)同意,冇(不)。

(4)你歌冇(不)有我歌多,我歌要比一身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只唱完一只牛耳朵[12]。

*冇(不)有你歌我歌多,我歌要比一身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只唱完一只牛耳朵。

(5)只要一时冇(不)唱歌,喉咙干得冒烟火。走起路来身无力,罡(讲)起话来打哆嗦[13]。

*冇(不)只要一时唱歌,喉咙干得冒烟火。走起路来身无力,港(讲)起话来打哆嗦。

(6)我劝阿哥细端详:红铜难比黄金亮,冇(不)把燕雀当凤凰[14]。

*我劝阿哥细端详:红铜难比黄金亮,把冇(不)燕雀当凤凰。

2.“冇[maɯ51]”单用时,在一定语言环境里,可以表示假设。例如:

(1)警察叔叔冇(不)打人,冇(不)骂人。

*冇(不)打人警察叔叔,冇(不)骂人。

(2)冇(不)把路线港(讲)清楚,取东西的人就取冇(不)到。

*取东西的人就取冇(不)到,冇(不)把路线港(讲)清楚。

3.“冇[maɯ51]”+“有”组成“冇[maɯ51]有”,用作动词,但必须放在名词前面,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

(1)你冇有(没有)钱吗?(作动词,否定领有事物)

(2)冇有(没有)冬天的寒冷,就冇有(没有)春天的花开。(作动词,否定事物存在)

4.“冇[maɯ51]兴”跟“冇[maɯ51]”都表示否定,但有不同。“冇兴”用于责难、提醒、警告等。“冇[maɯ51]”没有这种限制。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用在助动词前面。另外,“冇[maɯ51]兴”“冇[maɯ51]”都能用于形容词性词语前面。例如:

(1)妹崽(女儿)冇兴(不先)拿雨伞,等下下雨怎么办?(表责难,用于动词性词语之前)

(2)你冇(不)应该骂人。*你冇(不)敢骂人。

*你冇(不)肯骂人。(冇可用于助动词前)

(3)你走路冇兴(不)快点。

*你走路快点冇兴(不)。(“冇兴”“冇”均可用在形容词性词语前面)

5.副词“冇[maɯ51]兴”与“冇[maɯ51]”加动词“兴”构成的短语“冇[maɯ51]兴”不同。例如:

(1)凤凰冇兴(不流行)喫(吃)槟榔。

(2)有事情俩夫妻好生(仔细)商量,冇兴(不应该)吵架。

(3)凤凰兴(爱吃)喫(吃)辣味,冇兴(不爱吃)喫(吃)麻辣味。

(4)有屁好好放,冇兴(不要)生闷气!

例(1)中的“兴”是“时兴、流行”的意思,例(2)中的“兴”是劝告、准许的意思,它们都可单用,是动词。例(3)、例(4)中的“冇[maɯ51]兴”是否定副词“不”加动词“兴”构成的动词性偏正短语,而不是副词。

(四)喫[ʨʰia55]

“喫[ʨʰia55]”在凤凰方言口语词里读[ʨʰia55],作动词用,即“吃、喝、吸”等义。《说文新附》:“喫,食也。从口,契声。”郑珍新附考:“《说文》:‘齧,噬也’即喫本字,从口犹从齿,契声与声一也。唐人诗始见此字,盖六朝以降俗体。”《广韵·锡部》:“喫,喫食。苦击切。”《古今字音对照手册》第42页标为:“chī喫(吃)—苦击切”《广韵反切今读手册》第96页标为:“qì喫”。因此,凤凰方言口语词“喫”在这古代可能是通语词,并不是源于某方言词。故今读[ʨʰia55]。

“喫[ʨʰia55]”通常为单用,呈现用嘴的具体动作,其主要语法特征和功能如下:

1.“喫[ʨʰia55]”通常是单用,后面宾语不能提到“喫”之前。例如:

(1)我劝阿哥细思量:青藤缠树同生长,同喫(吃)同游是鸳鸯[15]。

*我劝阿哥细思量:青藤缠树同生长,鸳鸯是同喫(吃)同游。

(2)喫(吃)百家饭,走万里路。

*百家饭喫(吃),万里路走。

2.“喫[ʨʰia55]”加后缀“着”“了”“过(了)”,分别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时、过去时态。例如:

(1)喫(吃)着饭看书。或看书喫(吃)着饭。*饭看书喫(吃)着。

(2)你喫(吃)饭了吗?——喫(吃)了。*喫(吃)饭了吗?——你喫(吃)了。

(3)你们喫(吃)了人家的肉硬了心,硬起心肠将女儿赶出门[16]。

*喫(吃)了你们人家的肉硬了心,硬起心肠将女儿赶出门。

例(2)的前后两个句子,问者、答者发生变化,虽然句子都讲得通,但意义上是属于不同意义的两个句子。

3.“喫[ʨʰia55]”不能重叠使用,但能用“~了~”“~不~”这种格式。例如:

(1)小王喫了喫(尝一下)菜就放下筷子走了。或喫了喫(尝一下)菜小王就放下筷子走了。

*喫了喫(尝一下)菜就放下筷子小王走了。

(2)既然来了喫不喫(吃不吃)由你罡(讲)。或喫不喫(吃不吃)既然来了由你罡(讲)。

*喫不喫(吃不吃)由你罡(讲)既然来了。

4.“喫[ʨʰia55]”能说“给你~”,但不能说“~给你”。例如:

(1)这快肉给你喫(吃)。

*这快肉喫(吃)给你。*喫(吃)给你这快肉。

(2)给你喫(吃)感冒药。或感冒药给你喫(吃)。

*喫(吃)给你感冒药。

(五)乔[ʨʰi□u35]

“乔[ʨʰi□u35]”在凤凰方言口语词里也读[ʨʰiaŋ35],作疑问代词,即“怎么、怎样”等义。它的音义又是怎么来的呢?一方面,在现在凤凰古城本地苗语中,把“怎么、怎样”读成“乔郎”即[ʨi35laŋ55],前面一个音节“乔”的读音声母被当地苗人保留下来,最后有可能融入到了凤凰古城苗汉通行的口语“乔子”里即读[ʨʰi□u35tsɿ]。另一方面,西南方言对凤凰方言影响很大。例如,在成都方言[17]里,把“怎样”读成“咋(个)样(子)”即[tsa35ko51iaŋ51tsɿ213]或“囔个样(子)”即[naŋ213ko51iaŋ51tsɿ213]。其中“咋(个)样(子)”可省读成“咋样”即[tsa35iaŋ51],合音后读成[ts iaŋ51]。又由于同化作用,[ts]在[i]之前应改为[ts]⑧,即读[ts iaŋ51],由于[ts iaŋ51]是个古入声字,应改为阳平字⑨,故把[ts iaŋ51]的古入声读音改读成阳平声字即[ts iaŋ35]。口语中最后由于送气的原因把[ts iaŋ35]常读成“乔”[ʨʰiau35]。后来又由于读音的习惯鼻音[ŋ]消失,最终被[u]音所代替,因此多读[ʨʰiau35]。同义词[18]:咋[咋子](官话:北方)、咋个(官话:西南四川、昆明)、囔[囔样](南昌)、捺亨(苏州)、兹难[咋哪](温州)、何是(长沙)、酿般(梅县)、点(广州)、怎么[乜生](潮州)、将其[将样](福州)。因此,凤凰方言口语词“强(乔)”的读音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受本地苗语影响外,主要还是受西南方言的影响。但此字不能独用,常带后缀“子”组成“乔子”,读成[ʨʰi□u35ts•],作疑问代词用,即“怎么、怎样”等义。

“乔[ʨʰi□u35]”其表现的语法特征和功能很特别,具体如下:

1.“乔[ʨʰi□u35]子”属于谓词性代词,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一般是询问情况和行动的。例如:

(1)乔子(怎么)搞?(意即是这样做还是那样去做?)(作主语)

(2)沱江河的水乔子(怎么)了?(意即沱江河的水怎么(不干净了)了或被污染了?)(作谓语)

(3)你个边(那边)是乔子(怎样)?(意即你那边是好还是坏?)(作宾语)

(4)广场修得乔子(怎么样)啦?(意即广场是修好了还是没修好?)(作补语)

2.“乔[ʨʰi□u35]子”作状语时,有时问方式,有时问原因。例如:

(1)我冇晓得(不知道)去沈从文的墓地乔子(怎样)走。或去沈从文的墓我冇晓得(不知道)乔子(怎样)走。

*强子(怎样)我冇晓得(不知道)去沈从文的墓走。(问方式,重音落在“乔子”上)

(2)田家祠堂乔子(怎么)不开放呢?或乔子(怎么)田家祠堂不开放呢?或乔子(怎么)不开放田家祠堂呢?(问原因,重音落在“乔子”后头的实词即“开放”上)

从以上可以发现:问方式的句子里,“乔[ʨʰi□u35]子”不能放在主语前边;在问原因的句子里“乔[ʨʰi□u35]子”可以放在主语之前,也可以放在主语之后。

3.“乔[ʨʰi□u35]”单独放在句首,表示惊讶;后头有“个子(那样)、个囔(那里)”,惊讶的语气重,询问的原因少;后头有否定词总是问原因,不问方式。例如:

(1)乔子(怎么),虹桥堵车啦?(表示惊讶)

(2)这南长城乔子(怎么)个子(那样)高?(惊讶的语气重,询问的原因少)

(3)大雪融化了啊!建设路乔子(怎么)还不通车?(问原因)

三、具有独特的语用表达效果

如果忽略了语言使用的现实环境,将无法准确分析其语言现象,也无法弄懂其话语意义[19]。凤凰方言的语境复杂,虽然属于西南官话,但口音杂沓,相同的词常常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而且很难找到恰当的汉字来准确地表达其意思。因此,在凤凰方言中“渠[kei51]、个[kuo51]、冇[maɯ51]、喫[ʨʰia55]、乔[ʨʰi□u35]”这5个常用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呈现出四个方面的语用表达效果:

(一)其语用义常常依赖于一定的具体语言环境来表达。当语言片段进入交际领域后,语用就和具体的语境结合到一起,这时所表达的意义变得更为简洁和清晰。例如:

(1)你不要问个[kuo51]囔(那里),他晓得个[kuo51]囔(那里)就行了。(你不要问那里,他知道那里就行了。)

(2)穿皮鞋的人喫[ʨʰia55]飘(欺侮)穿草鞋(老百姓)的人。(当官的欺侮老百姓。)

(3)究竟乔子(怎么)了,你不说话。(我没有对不起你,你怎么不说话。)

(4)渠[kei51](他)嘴上冇[maɯ51](没有)毛,办事不牢。(他还年轻,做不好事情的。)

(二)其语用表达具有非规约性。这种非规约性是通过语境临时获得的,可以使会话变得非常地幽默和风趣。例如:

(1)小红病了,原来是个[ko51]囔(那样)病。(小红病了,原来是相思病。)

(2)有个[kuo51]些(那些)东西,你还怕哪样!(有个硬地东西存在,你还怕哪样!)

(3)渠[kei51](他她)冇[maɯ51]穿(不穿)开裆裤了。(他不小了,长大了。)

(4)乔[ʨʰi□u35]子(怎么)啦?怎么打瞥脚(做错事情)了。(不小心,做错事了。)

(5)你个[kuo51]子(那样)冇[maɯ51]乖,乔[ʨʰi□u35]子(怎么)开高哟!(意即:你这样不学好,今后的生活道路怎么走下去哟!)

(6)你天天跟个[kuo51]囔(他她)在一起,一点感觉都冇[maɯ51](没)有吗?(你天天跟她在一起,你对她一点感情都没有吗?或你天天跟他在一起,彼此之间都不了解吗?)

(7)喫[ʨʰia55](吃)点亏冇[maɯ51]要(不要)紧,渠[kei51](他她)哑巴喫[ʨʰia55](吃)黄连心里有数。(你吃了点亏,他她会知道的。或你做的事情,他她会报答你的。)

(三)其语用具有可推导性。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往往假定说话人是遵守语用原则的,并结合语言环境,使语言变得通俗和流畅。例如:

(1)喫[ʨʰia55](吃)了中餐得半天,过了六月得半年。(《苗俗歌词·无名氏》(汉译))

(2)公婆冇[maɯ51]喫[ʨʰia55](没吃)油盐饭,清早买肉和鸡蛋。(《妇孺童谣·大姐谣》)

(3)贵女送人成贱女,爹娘冇[maɯ51]想(不想)女儿福。(土家族哭嫁歌《过礼歌》)

(4)个[kuo51]边(那边)尼头(太阳)龙条起(升条起)个[kuo51]子(那么)高了兰(语气词),尼们(你们)还起困眼闭(睡觉)。(你看,那边太阳都升起那么高了,你们还在那里睡觉。)

(5)亚冒山嘎(晚上),你们胎是(大家)尅(去)岗喇(河里)漏(捞)鱼,朝呼冇[maɯ51]要让毒蛇咬到。(你们晚上大家去河里捞鱼,注意蛇不要咬着人。)

四、结语

凤凰方言这5个常用方言词,在日常口语中最具有代表性,使用频率极高。从八九十岁的祖辈到五六岁的儿童都沿用这5个词,且读音、意义基本一致。说明这5个常用口语词有相对的稳定性。尽管如此,凤凰古城有苗、汉、土、瑶等多种民族语言混存;由于普通话的趋同现象,使之复杂的多种民族方言结构内部元素里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现在,凤凰方言这5个常用方言词究竟对凤凰多种民族语言混存影响有多大以及音义结构稳定性到底如何?社会发展和发音习惯到底是否会促使其音义结构的最终改变?何时改变?怎样改变?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拓宽视野,对整个凤凰方言体系做进一步的全面调查研究,才能把问题探索得更清楚、更明白。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西方言的接触与演变研究”[项目编号:11XYY022]、湖南省语委课题“区域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实验研究——以湘西州苗族、土家族语言运用民族性、规范性研究为例”[项目编号:2014YB-00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向宽良《边城凤凰》,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二页指出:“土家族先民巴人,分两批进入此地。第一批是秦灭巴时,在湘黔川边界的巴人进入五溪。第二批是汉初刘邦定三秦,将留居巴地的巴人,迁往陕西商洛之地,后又从巴地迁往汉中,有一支巴人流落在外,曾辗转江南各地,后从江西流入五溪与第一批巴人会合。”

②凤凰县民族志编写组《凤凰县民族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40页指出:“以“五溪蛮”的体的苗族先民,是洞庭彭蠡之间“三苗国”的一个民族集团。战国时期,他们已经移居沅陵、辰溪至溆浦一带的沅水流域。东汉由于封建王朝不断遣兵征讨,其中一部分人受招抚归顺朝廷,在酉、武、辰、溆穷乡僻岭中定居下来。还有大部分人背井离乡,向西迁徙进入五溪。”

③凤凰县民族志编写组《凤凰县民族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163至164页指出:“北宋宣和七年起至南宋绍定元年(1125~1288),一百多年中,由于金兵大举南侵和蒙古族南下,华北、中原一带的汉族,先后有过三次大的移民,向巴蜀、江南、华南、东南及黔滇桂等地流移(参见《续通鉴》《中国古代史》)。……湖南大乱,遭受金军屠戳和官军镇压的潭、岳、荆、鼎、辰等地人民及外地难民,颠沛流离地逃往湘西、湘西南,甚至更远的黔、滇粤等地(见《续通鉴》)。”

④周秋光《熊希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指出:“熊氏先人原籍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人。大约宋代移民时迁入湘西苗疆,在凤凰厅南面约三十华里的一个名叫水打田燕子岩的地方聚族而居。”

⑤凤凰县民族志编写组《凤凰县民族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164页指出:“自宋代中原、江淮等地汉民大量进入凤凰之后,元明两朝也陆续徙入不少汉族。尤其是明朝,大量移民,当地俗称‘江西填湖南,湖南填四川’所以凤凰县的汉族,江西人不少。”

⑥现代壮侗语族为古代百越族的后裔。《汉书·地理志》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这是指自浙江温州至越南北部,整个东南沿海为百越所居之地。其实还包括今山东南部、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和云南的一部分及台湾省。

⑦一些民族群体在迁徙流动过程中,可能从中分化,慢慢形成具有不同语言、文化、和风俗的新民族,这叫同源异流。一些则可能和其他民族同化,变成另一个民族群体的一部分,这叫异源合流。

⑧[k]、[kh]、[x]和[ts]、[tsh]、[s]在i、y韵母之前可以演变为[ʨ]、[ʨʰ]、[ɕ],在语音学上叫同化作用。

⑨在声调上,凤凰语把古入声字一律收入阳平声内,如八[ba55]读成[ba35]、法[fa213]读成[fa35]、力[li213]读成[li35]。

参考文献:

[1]陈晖,鲍厚星.湖南省的汉语方言(稿)[J].方言,2007,(3).

[2]向宽良.边城凤凰[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3][4]凤凰县民族志编写组.凤凰县民族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5]周秋光.熊希龄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6]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7][17]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字学语言学教研室主编.汉语方言词汇[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8]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9]李荣.长沙方言词典[A].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0][16]陈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哭嫁歌·上头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1]段开琏.中国民间方言词典[Z].佛山:南海出版公司,1994.

[12][13]田广.凤凰土家族史话·土家族山歌[M].政协凤凰县委员会,1999.

[14][15]凤凰县志编辑委员会编.凤凰县志·苗族情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8]李荣.现代汉语方言词典(分卷)[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9]申小龙.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13.

(龙仕平 翟建慧 湖南吉首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416000)

猜你喜欢
代词凤凰方言
复合不定代词点拨
方严的方言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6
方言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代词(一)
代词(二)
凤凰飞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凤凰精选TOP10
凤凰生活(2015年8期)2015-08-06 05: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