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祥芳(福建省福清融城中学)
探讨中学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的措施
薛祥芳
(福建省福清融城中学)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同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一起,列为地理课程的三大目标,可见情感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落实情感教育除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主要就中学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的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
情感;情感教育;中学地理教学
许多专家认为情感是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是我们人类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也是人际关系交流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同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一起,列为地理课程的三大目标,可见情感教育受到教育界前所未有的重视。
情感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情感素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优秀的教师总是满怀激情地教学。他们丰富动人的表情、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总能感染绝大部分学生,使学生兴致盎然,认真听讲。在这种情感教学氛围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学生的思必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和谐的师生情感影响教育效果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温馨的教育课堂,和谐的师生情是前提。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程格外的爱学,就算成绩不好,也会积极努力进步。但是,许多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提不起精神,甚至消极抵触。也就是说学生很容易因学科教师而影响学科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生情感态度消极往往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甚至不尽如人意。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逐渐形成探究意识和地理实践能力,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全球意识、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爱国主义情操、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等。此外,我认为情感教育不仅要有各种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也要重视中学生的情感需要。情感教育应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情绪控制与调节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不应该只是班主任的事情,各学科教师应共同参与学生的“情感教育”,这样才能将情感教育落到实处。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
(一)摈弃传统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情感素质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主要重视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地理知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的并不多。学生经常问“要考什么呀”“背哪些呀”。学生普遍反映“地理有好多要背的”“上课睡大觉,考前背一背,考后忘光光”等。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地理教师往往重视研究教材,只是“填鸭式”地将知识硬灌输给学生,在备课时只注重教材和教法,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少讲或不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情感教育口号提得越来越多,有些老师没有反思自身只会抱怨课改越改越难;有些教师不研究、不尊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差异,课后也未进行反思,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仅仅为了考试有好成绩,要求学生背的知识点却越来越多;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动辄训斥“背不出来抄5遍”、挖苦学生“花岗岩脑袋”;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一旦学生的回答没有切中核心,便中断其发言,另外指定学生回答……这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还会使师生关系变得恶劣,甚至使学生有了厌学情绪。因此,我们地理教师要摈弃落后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情感素质,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将学生情感和学习对象巧妙融合,多使用“以情动人”的教学方法,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相信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中学地理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情感素质是能否落实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加强课下师生交往中的情感教育
地理学科具有生活性,生活处处有地理,生活处处用地理。地理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都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学生所见的很多问题都愿意与老师交流,就是说中学地理教师在课下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机会。再加上现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通过博客、微信、QQ等网络工具让师生在课外时间同样有很大的沟通空间。
(三)加强中学地理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1.未成曲调先有情
营造轻松、平等、民主的地理课堂是使学生乐学的前提。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平等对待学生,如果老师由于私人问题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甚至拿学生当出气筒,先不说这堂课教学内容是否精彩,它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肯定是失败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使自己处于快乐、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从而感染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绪。试想一下面带微笑的教师在讲台上一站环视四周,“未成曲调先有情”,话未出口,但师生心中已有无声的交流,导入新课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有情有趣,创设情境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授课,根据教学的时间、环境、具体学情灵活地组织教学,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紧随老师引导,并且快乐地接受老师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抱怨地理课总是在下午,学生昏昏欲睡。其实各校情况几乎都是如此。优秀的地理教师会想方法设计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教学情境。例如,有位老师教学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时,带领学生人、它物融入人心、感动人生命的活动,理科教育不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在理科教育中渗透、影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相应的人文教育思想行为,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应重视学生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形成。
“知识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它是人生命以外的东西,通过灌输就可以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但精神的塑造是人性的,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是一种历史的积淀长期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只能通过引导、影响去激发、去塑造。”
综上所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和人文教育所塑造的人应该是有特长的、有个性的、“全人”的、全面和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把理科教育知识与人文教育思想融合起来,具有时代科技文明与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品质的人文精神的人。
[1]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3.
[2]方红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模块设计及其价值分析.普通高中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班-西安站的培训讲话,2006-06-20.
[3]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4]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1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6.
·编辑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