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读懂小说人物语言的时代烙印

2016-03-03 09:01何宁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孔乙己生物信息技术

何宁

(广东省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

引领学生读懂小说人物语言的时代烙印

何宁

(广东省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在日常生活或社交活动中,人们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用语言同他人交流,从而建立和保持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扩散、变化和发展的结果。所以,只有摆在时空的环境里,我们才能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其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不同于作者的叙述语言,也不同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它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发挥它的作用的。它需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能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可信性,能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并在叙述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物语言以上这些性质,是我们在小说人物语言教学中最注重分析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人物语言必然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相互的影响,所以特定的环境必然会给语言打上特定的烙印。能辨识这些烙印,也就了解了小说揭示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为我们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故乡》中闰土的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闰土的话既反映出当时军阀割据、战乱不息的社会动荡景象,也描绘了当时农村经济凋敝,苛捐杂税繁多,农民入不敷出的困苦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带来的灾难,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又如《智取生辰纲》中“杨志道:‘如今不比太平时节。’都管道:‘你说这话该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时代,正是中国人民内忧外患最严重的时代。国内的政治环境,基本上是“君昏臣奸”,苛捐杂税极重,巧立名目,民不聊生,百姓身受多重压迫,许多人铤而走险,盗贼四起。这和当时表面的繁华、文学艺术的灿烂,形成极大的反差。因而,杨志才会说“如今不比太平时节”。而老都管是蔡京女婿梁世杰家的管家,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他斥杨志“该剜口割舌”“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小小的管家敢倚势如此张狂,可见当时大小官吏的专横霸道,尖锐的阶级矛盾已不可调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乱由上作”的历史真实。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在范进中了秀才后说:“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胡屠户这番话揭示了范进地位卑微,受人歧视,正印证了那个“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风气,因而“学而优则仕”框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范进中举以后,胡屠户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和范进中举前母亲和妻子饿了几天无人过问相对比,反映出科举制度时期人们的丑恶嘴脸,显现世态炎凉。故而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再如《孔乙己》中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时,酒客与掌柜的对话:“他总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了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由“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了么?”两句可见,孔乙己的偷窃问题不在于偷的书,而在于孔乙己的地位卑贱(没有考上秀才,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举人的官职不大,但是很有权势,所以别人都怕他,连小偷也不敢去。同样是读书人,因为科举制度,境遇却天差地别:丁举人爬上去了,成为残暴的统治阶级中的一员,拥有了财富,将原本读书人的清高抛之脑后;孔乙己没有爬上去,成为众多落魄读书人中的一个,受到他人的欺凌和嘲笑,变得自命清高,迂腐不堪。“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这种语言上前后的对比暴露了当时势利、冷酷、虚伪、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和冷漠,封建制度的腐败和黑暗,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再如《变色龙》中赫留金说:“……要是我说的“学”提供相应的环境。如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利用微课进行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实践中来,同时又发挥了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如“光合作用的实验验证”一节中,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分别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等实验,分别录下所进行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最后制作成几分钟的微课,作为实验演示视频供课堂使用,由于是学生自己操作,比较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也比较容易促进学生的思考,并对实验操作过程的不严谨之处和实验方法等的改进进行讨论和总结。这样做既让学生体验了实验操作,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微课也可以成为很好的课程资源。

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第二课堂的教学

传统的生物第二课堂常常是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与生物有关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如时间、资金等,但是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网络可以给我们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如海洋世界http:// ocean360.net,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czsw,植物分类专区http://www.nature.sdu.edu.cn/artemisia/default.php,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kepu.net.cn/gb/index.html等,这些网站上的资源丰富,知识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生物课题的研究,生物论文的撰写和实验设计等,利用现在的微信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并进行交流;而教师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传阅和点评。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开展生物第二课堂,不受时间,空间和资金的限制,同时丰富了活动的内容,拓宽了第二课堂的教学范围,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五、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教学应当恰到好处

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使教学模式发生改变,课堂内容呈现丰富多样,不仅拓宽了教学空间,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是信息技术运用的同时信息量也增大,有的老师流于形式,播放课件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未能真正夯实基础。有的老师上课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播放大量的图片,使得学生眼花缭乱,看似很热闹,实则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混乱,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备课时,没能抓住知识的重点,有点喧宾夺主的倾向。有的老师不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就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只能是事倍功半。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只是简单地收集图片和影像资料用于上课播放,要能够结合当前的知识进行合理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同时还要体现知识的整体结构。此外,如果什么课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是无法适应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效地选用,适时适量,信息技术就一定是教师的得力助手,而不是生物教学中的点缀。

[1]高小其,娄恺.新疆地区地震前后泉水中微生物异常反映的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C],2012:269.

[2]刘慧.浅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2):128.

[3]刘恩山,肖尧望,郑春和.生物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3-55.

[4]林玲.微课在高职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0-11.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孔乙己生物信息技术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第12话 完美生物
孔乙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