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试题快速理解作答三步曲

2016-03-03 20:35陈玉福
现代语文 2016年29期
关键词:题眼术语考点

◎陈玉福

高考古诗词试题快速理解作答三步曲

◎陈玉福

高考古诗词试题学生理解作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解不准、审不清、表不明”。如何能够用最快最短的时间理解作答好古诗词试题?应该分三步走,从解诗、审题、表达三个方面来切入。第一步:“泡”开诗歌,知道“是什么,说什么”,解诗:读题归类,检索加工,细研尾句。第二步:“锁”定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审题:审清题眼,审辨隐含,审明考点。第三步:“定”准格式,做到“问多少,答多少”,表达:切准要点,巧用术语,具体作答。高考古诗词试题难度值比较大,考生一般很难快速准确把握其主旨情感,作答起来比较费力。如何快速理解其主旨与情感并能准确作答,可以将古诗词试题理解及作答分为三步曲:

第一步:“泡”开诗歌,知道“是什么,说什么”

解诗:读题归类,检索加工,细研尾句。

所谓“读题归类”,即仔细读诗词的题目,根据题目准确将诗词归到具体的类别当中,是送别诗,还是边塞诗,是咏物诗,还是闺怨诗等。根据相应的诗词类别大致推知其应该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接着“检索加工”,即仔细阅读相关的内容,包括作者及相关的注释以及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及相关的手法等等,进而能够对诗词内容与情感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最后“细研尾句”,即对诗词的尾句或是尾联进行细心研读琢磨。往往在尾句(尾联)中将主旨情感突出与点明深化。这样再结合前面的检索加工,就能够基本上把握本诗词的情感与主旨了。基本上理解与把握了诗词的内容与情感,为下一步具体作答做好了铺垫。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快速理解诗词:1.“泡”题目——初判题材,定向归类。2.“泡”注释——检索加工,知人论世。3.“泡”诗句——联想想象,明确内容。4.“泡”情感——细研尾句,晓情明旨。

第二步:“锁”定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审题:审清题眼,审辨隐含,审明考点。

所谓“审清题眼”,就是要抓住诗词试题题干中的关键所在。即“题眼”,是问什么,要考查什么方面,是诗词中某个意象,某句、某联,还是某阕中某个字的含义等,或是什么情感,或是某种艺术手法等等。所谓“审辨隐含”,就是仔细辨析题干中隐含的内容是什么,需要考生仔细辨析出来,然后再结合题干内容作答。所谓“审明考点”,这是重中之重。比如诗词考纲中关于古典诗词的能力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二是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作为考生,要非常明确这两方面的要求的具体考点是什么。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够一眼明了本题要考查的是哪项考点。是考意象,还是意境;是情感,还是艺术手法;是考查语言,还是思想内容等等。这样针对不同的考点,相应明确不同考点的答题要点,就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与作答出相应问题了。

第三步:“定”准格式,做到“问多少,答多少”

表达:切准要点,巧用术语,具体作答。

所谓“切准要点”,就是不同的考点,答题的要点是不同的,一定要准确切入。比如,意象的答题要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什么意象,二是意象的特征,三是通过意象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就能够将相关内容答准,不漏点。所谓“巧用术语”,就是诗词鉴赏中有许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我们平时如果掌握得多一些,再能将这些术语与相关诗词内容、情感、手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以景结情”、“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等等,巧用这些术语增加答题的准确度与深刻性。所谓“具体作答”,就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作答,不能空对空。诗词本身就是比较抽象与含蓄的,出题者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所以诗词作答的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阐释才行。比如借景抒情,考生要具体答出借什么景抒什么情才可以。绝不能只答一句本诗词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这样高度概括的话,下面没有具体内容了,这是答古诗词题的大忌。

下面以2014年北京卷古诗词题为例来谈。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受。

问题: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第一步:“泡”开诗歌,知道“是什么,说什么”

解诗:读题归类,检索加工,细研尾句。

从题目看“奉陪郑驸马韦曲”是一首奉命陪人游览景致的诗词,可以算作借景抒情的诗。再加上给的注释中“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这一注释看似无心,其实大有深意。尤其是注释的后半部分“求仕于长安而未果”,足以说明此时作者是一种无奈与灰心。陪驸马游览“韦曲”胜地,而自己却“求仕未果”此时的心情便可想而知。

下面再检索加工,知人论世;发挥想象,明确内容,可以推知诗中“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可以想见此时作者是借酒浇愁,年龄越来越大,而自己却求仕未果。

再次,仔细研读诗的尾句“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结合试题中的第三题中所给的注释可知,可以看出作者“求仕未果”之后,有一种意欲归隐的想法。这样基本上能够把握住全诗的主要内容与情感,为下文的作答做好铺垫。情感如果把握不准,往往会偏离题意。

附:【诗词译文】韦曲这里的花开得这样美丽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实在是惹人心动到了极点。杯中盛满了绿色的美酒,一定要整日痛饮才尽兴,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我一心欣赏美景,顾不得山石尖锐的棱角勾破了我的衣服,藤梢刚刚长出来的嫩芽,颜色那么嫩绿新鲜,直刺人的眼睛。面对这样的美景,什么时候我也能够住在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头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

第二步:“锁”定设问,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审题:审清题眼,审辨隐含,审明考点。

下面先看问题: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第二,当事人权利保护层面的原因。其一,对原告而言,适用不方便法院原则的成本较大,将导致司法责任的推延、耗费、不稳定性,而且将使原告面临无法院管辖的风险[4]217;其二,对被告而言,最佳的选择是在其住所地法院提起抗辩。如果根据不方便法院原则由其他法院管辖,将使被告无法形成合理的预期[5]125。

第二步:审清题眼,审辨隐含,审明考点。

在这一问题中,题眼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问的是有关思想情感,而且给定了答题的范围是最后两句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再去仔细审辨隐含,“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这一隐含中明确指出了刘岩隐逸不仕。最后“审明考点”是考查怎样“表达思想情感”,这样再结合注释“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与尾句“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将这三个方面结合串联到一起,情感就出来了,即作者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第三步:“定”准格式,做到“问多少,答多少”

表达:切准要点,巧用术语,具体作答。

首先“切准要点”,既然是让结合最后两句分析怎样表达思想情感,那么首先就要将最后两句的内容先大致翻译一下,之后知道这里是采用刘岩的典故,手法上肯定是用典。再者“巧用术语”,就是结合内容将“典故”、“曲折含蓄”用上,这样就能准确规范地将“怎样表达”的问题答出了。最后是“具体作答”,就是该翻译的翻译,该用的术语要用上,该答的手法答出,抒发的是什么情感等要具体答出,绝不能空谈。

附:【参考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对韦曲春色的喜爱之情,进而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这里的要点切入得非常准,先是对两句诗翻译,然后又巧用了“典故”、“曲折含蓄”等术语,这样答案准确化,规范化,最后表述时具体作答。在高考这样紧张的时刻里,考生如果能够用这样三步曲来理解作答古诗词试题,就能够省时省力而较为准确。

(陈玉福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 101100)

猜你喜欢
题眼术语考点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