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军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陈 军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表达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后,才能更好地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老师着重于知识的灌输和理性的分析,忽视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要求和情感体验,导致语文课堂成为一潭死水,语文教学枯燥乏味。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最大程度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最佳状态下理解和掌握知识。为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已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教师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敬仰、热爱的情绪,从而产生学习、模仿的冲动。“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受其教”就阐述了这样道理。所以,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构建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丰富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中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语文教师底蕴深厚,广闻博览,是吸引学生的首要因素。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其“专业”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师是否“称职”的评判,而“称职”又影响着学生对老师的接纳,没有接纳则没有进一步的敬爱。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博大的爱心
教育事业说到底是爱的事业。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陶行知老先生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语文教师对学生有一颗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不分智愚,不分长幼,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一概热心教诲和鼓励,这会产生强大的震撼与感染,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学生们就会喜爱上该老师所教的语文。
(三)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宽广的胸怀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以欣赏的目光来关注学生,以赞赏的话语激励学生,以博大的胸怀来包容学生。多一点尊重,多一份信任,多一些沟通,就会让学生多一份成功的动力。宽广的胸怀是平等交流的前提。对于学生来说,老师一句赞赏的话语,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甜甜的微笑,都能使学生感到和老师的距离很近。如果我们语文老师敞开自己的胸怀,在学习上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中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感情上做他们的闺蜜知己,在活动中做他们的战友伴侣,那么,就一定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这种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氛围,定会让学生心情愉悦、个性张扬、心智成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孔子曾经说过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许多优秀教师就是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情感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动力,一种自觉的行动,一种行为的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就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修专业技能,内练修养素质。教师人格魅力一旦形成,作用是巨大的,他能给学生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力和冲击力。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心走近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就能迸发灵感的火花和瑰丽的想象。
语文教学不仅是授业、解惑的活动,同时也是情感互动的活动,在授业解惑的同时,也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诗歌情、散文情、小说情、戏剧情,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对国家的热爱,对亲情的讴歌,对生命的礼赞,对正义的弘扬,对邪恶的鞭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去激发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也就是教师用己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感受并体验文章之情,唤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热情,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中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真正感受到“披文以入情”。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课程的实施永远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中。当然,教学也不能成为学生兴趣的奴仆,被学生兴趣牵着走的文本选择是教学的另一种失策。教师在文本理解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神经,要善于发现和调动学生的情绪,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文本唤醒、点燃学生情感、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另一重要需要。被文本唤醒的学生有鲜明的外在特征,他们迎接语文课堂的状态是轻松愉悦的,阅读的表情是投入忘我的,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是兴奋的和频繁的,对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是不折不扣极其积极地完成的,这是一种对阅读完完全全的“臣服”。
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气象万千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对文本进行彻彻底底的理解,一定要充分发掘和运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感氛围,唤醒学生,使他们领略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和语文学习的乐趣,从心底萌生爱上语文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世界既鲜明又脆弱,兴趣的得来简单,兴趣的消失亦容易。鼓励策略有助于长久持效地维系学生的语文热情,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有效”。鼓励策略不单指对学生的鼓励和学科教学上的激励机制,它更强调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深入研究,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和情感实际上的有效调节和引导策略。鼓励策略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激励。成功是每一个人都渴望的事情,应充分利用教师评价、习作发表、第二课堂活动、社团组织等各种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乐学乐读乐做。
鼓励策略还强调引导和评价的适时性、真实性、适配性。比如给学生确定语文学习目标时,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确定语文学习的“最近发展”目标,使之既具有挑战性,又能激发学生发展的动机。对学生评价的及时、具体和恰如其分,既使学生对评价有清晰而深刻的印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又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产生权威感和信任感。学生“亲之信之”,学习效率就有很大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鼓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应该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在鼓励的园地里,语文教师应该是一名能工巧匠,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鼓励的舞台上,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出色的导演,让学生心态开放、主体凸现、个性张显、智慧生成,并促进学生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地投入到整个语文学习中去。
鼓励策略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得到有效的成功激励,从而从根本上维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情感心理学表明,情感有诸多功能,情感在课堂上的综合运用,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为有效。语文教学,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驱点,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陈军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