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315000) 孙苓琦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五年级上册指向语用的随文练笔例谈
浙江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315000) 孙苓琦
指向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指向语用的随文练笔,从文本的内容出发,从文本的写作特点出发,能够实现真正的一练一得。这样的随文练笔应做到:平淡留深痕,抒情出新意,独白添趣味。
语文教学随文练笔语用
随文练笔是写作训练的有效手段之一。相较于每单元一次的大作文,因为其篇幅小、写作快、负担轻,受到语文教师的欢迎,成为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
五年级上学期,总共28篇课文,课后有小练笔的仅仅只有5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到教材“有求才写”,无异于“晒三天网,打一天鱼”。怎样才能达到训练写作能力的目的呢?于是,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总会想方设法进行随文练笔。
比如,学完《桂花雨》一课,我要求学生也借家乡的一物来抒发乡情,期望他们能从好作品中汲取养分,妙笔生花。设想总是美好的。可是,我却捕捉到这样的镜头:听说要进行练笔了,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哀叹声,学生们皱着眉头冥思苦想,迟迟不能下笔,涂了改,改了涂,十来分钟过去,只留下字迹潦草的一两句话。看来,教师青睐的小练笔,对不少学生来说却是折磨。
我开始深深反思自己的做法:“乡情”对于从没有真正离开过家乡的学生来说,是多么虚无缥缈的情绪。体会尚且困难,又怎能有感而发呢?借物抒情需要有对物的细致观察,把感受融入物中。怎样有效观察,如何巧妙融入呢?每一步都不简单,一节课岂能囫囵吞枣?练笔设计“假、大、空”,难怪连班里的写作好手都只能憋出个“学包汤团”的老调调来,其他学生的作品更加是泛泛而谈,不着调了。随文练笔,随意不得,当训练成为折磨,又能期待它发挥什么作用呢?
指向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崔峦老师说过,紧紧跟随阅读教学,从文本的内容出发,从文本的写作特点出发,进行写的训练,方能实现真正的一练一得。在接下来的备课中,找准训练的诱发点,成了我花时间最多的环节。经过摸索、探究,我也有了一点心得。
(一)发现亮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设计《钓鱼的启示》一课的练笔点时,我发现文中三处特别成功的细节描写。
一点声音:“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写鱼则如见其鱼。“甩动、跳跃、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有了这番细致的描写,读者就能感受到钓起这条大鱼并不容易。
一个动作:“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
“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的小动作中,品出了什么感觉?这是鲜活的,这是属于“我们”的。难怪“我”和父亲对这条鲈鱼爱不释手,心里充满了自豪。
一个眼神:“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父亲也在做着艰难的抉择,仅仅通过父亲细微的眼神,我们就看到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可与“我”不同的是,他拥有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一点格外令人肃然起敬。
这样成功的范例,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我找到了与文字描述相配的三张图片,图文结合,帮助学生自由想象、生发,从而更好地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品读中,学生不难发现:所谓细节,就是一点声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它们虽小,却都不能小瞧,很多未尽之意皆在其中。
(二)改造平庸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这一刻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完成这一艰难的举动,意味着“我”真正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令“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启示更是在这一刻镌入了“我”的心底。然而,这一关键处,删减后的课文中仅用一句话带过,平淡有余,精细不足,似乎总有些遗憾。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珍品。”于是,抓住这一遗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点:“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这是故事选入课文时删减后的最遗憾之处,“我”是怎样艰难地战胜诱惑,鼓起勇气,郑重地把鲈鱼放回湖中的呢?展开想象细致描写一下吧!
改造课文,挑战权威,让学生干劲十足。声音、动作、眼神,甚至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被巧妙地运用在了学生的小练笔中: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它是多么漂亮,尾巴有力地甩来甩去,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身上的鳞片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我轻轻地抚摸着,它是那么美!我又犹豫了,小心地瞄了一眼父亲。他的表情依然严肃,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仍然盯着我。我知道,没有希望了。我在心中默默地与它道别,一咬牙,把它放回了水中,看着远去消失的大鲈鱼,我的脑中一片空白,眼泪不知不觉滑了下来……
随后,我又出示了原文《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中的细致描写:
詹姆斯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他使劲地闭上眼睛,脑中一片空白。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睁开了眼睛,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把鱼钩从那大鱼的嘴上摘下来,双手捧起这条沉甸甸的、还在不停扭动着的大鱼,吃力地把它放入水中。那条大鱼的身体在水中嗖地一摆就消失了。詹姆斯的心中涌起阵阵悲哀。
通过比较,学生欣喜地发现,对所珍爱事物的不舍之情是可以共通的,细节描写更可以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对一句平淡话语的改造,成为课文学习中最深刻的记忆,也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添了一份砖瓦。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贯穿全文的情感就一个词“悲痛”。主席惊闻噩耗后,“整整一天没有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饭菜已经热了又热”“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这些镜头,将他痛到极处的心境描写得入木三分,也让我感触颇深。
课堂上,我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品读着这几句。然后一遍又一遍地追问学生:“痛至极处是什么?”学生不断地发现:痛至极处是无话可说,痛至极处是茶饭不思,痛至极处是哭也哭不出来,痛至极处是没有感觉跟死了一样……原来,痛至极处不是大哭,喜到极处不是大笑,怕到极处也不是大叫。当人的情感到达一定的峰值时,人的反映是超乎想象的。那么,不大哭又怎么反映内心的痛苦呢?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练笔点应运而生:“第二天早上……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在毛主席泪湿枕巾之前,那漫漫长夜,他又是怎么挨过去的呢?请你截取一个小镜头,试试不借助大哭来表达悲痛的情感。
学生纷纷写下感触:
又是一个漆黑的夜,窗外一丝惨白的月光照了进来。毛主席手里攥着一张照片,那上面是他最心爱的长子——岸英。“嘀嗒嘀嗒”,时钟无力地走着,他就像泥塑一般,呆呆地看着,看着……怎么也看不够。窗外吹过一阵风,树叶“沙沙”地呻吟着,似乎再也忍受不了那久久的沉默。
夜深了,大地寂静。北京城,中南海,只有一间房内洒下点点灯光,是主席的卧房。昏黄的灯光落在他的身上,拉出长长的身影。那背影蜷曲着,显得格外苍老。主席的手里握着签字笔,目光无神,思绪不知飘到了哪里,他保持这姿势,好久没有动了。
不能直接描写哭,月光、灯光、轻风、树叶、钟声、照片……一样能营造这份悲痛。这个小练笔给予了学生描写的另一种思路和手法。在平时的写作中,学生如能巧妙运用,就能让文章更有吸引力。
五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是林海音的《窃读记》。它是一篇特色鲜明的文章,以自语式的独白描绘着心境,表达着情感。而恰当的内心独白能够更真切地袒露主人公的心理,读起来倍感真实、亲切。学生的习作选材往往贴近生活,以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为主,掌握“自语式的独白”的描写手法,能为他们的创作锦上添花。于是,我选择利用随文小练笔来不断磨练学生的这项写作能力。
比如,《珍珠鸟》一课中,“小珍珠鸟一步步接近我,信赖我”这一过程,皆是从“我”的角度去描述的。这份难得的信赖是怎么逐渐建立起来的?其实,换个角度更有趣,也能更好地进行体会。
我让学生将下面这段话进行创编,从小珍珠鸟的角度,利用第一人称独白的手法写写信赖这个“大家伙”的历程,学生们感到很有意思。
原文: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改写:渐渐地,我的胆子大了,就落在这个大家伙的书桌上。呀,他看到我了!怎么办?要逃吗?不,再等等。我离这个大家伙远远的,一动也不敢乱动,要知道那只大巴掌一拍下来,我这小身板可受不了。他居然没有伤害我,我再挨近一点。碰到他的杯子了,那里面绿绿的是什么,我能尝尝吗?不管了,我俯下头来喝茶。嗯,味道一般,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喜欢喝。不好,他看过来了,完了,他想干什么!咦,他只是微微一笑,依旧用那根细细的杆子划来划去。看来他一点也不介意我来享用他的东西。那根细细的杆子真有意思,划到哪里都有黑线。既然大家伙挺喜欢我的骚扰,我就去看个究竟。我绕着这个杆子蹦来蹦去,只听到“嚓嚓”,我小爪子的声音。
学生们写得乐在其中,小珍珠鸟充满天真的独白,就是他们童心的流露。动物与人之间这份美好的信赖,也在这改写中潜移默化地注入了他们心底。
此后,学生们似乎喜欢上了这样的写作手法,在《学会看病》一课中,他们又拿“儿子”练手,创作了“儿子”看病,在来与去的路上的内心独白。将之前的委屈和之后的欣喜、自豪刻画得真实感人。就如他们自己说的,每个人都有第一次独自上下学,第一次独自买东西的经历,这根本就是在写自己,特别亲切。
现行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随文练笔素材,生动的材料和可以延伸的思维空间,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鲜明的范例。相信指向语用的随文练笔,因它的切入点小而实,必定能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大提升。
(责编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6)3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