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212300) 史香兰
品味盛唐的月韵诗情——关于唐诗中描写月亮的综合性学习
江苏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212300) 史香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引领学生走进唐诗,通过背诵、品读、演读和讨论等到环节,让学生对话唐诗,和作者产生思想情感共鸣,感受月亮文化,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促使学生对古诗的吸收和积累,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传统文化唐诗经典
唐诗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她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月亮,更是一种背景,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也是一种审美意趣。如何引领孩子解读月亮意象,品味月光里诗人的心灵律动,解读诗人高尚而透明的情感呢?
大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的诗,伴随着孩子们成长,带给了他们许多启发。因此,我在班上开了个小小诗坛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积累的唐诗。展示分四组:第一组要背得既快又对;第二组要背得既有节奏感,又有感情;第三组整体演读一首古诗;最后,全班展示根据古诗排练的课本剧。
在展示中,孩子们表演得声情并茂,精彩纷呈。
在古人眼中,月亮是怎样的?我引领孩子们一起品读古人眼里不同的月亮。
(一)感悟不同地点的月
李白的《静夜思》写的是床前的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写的是海上的月,王维的《山居秋暝》写的是松林间的月。唐朝的月亮,出入山川溪谷,游走湖畔江岸,皎洁白皙。
2.感悟不同季节的月
找出一组诗,分别让学生感悟春夏秋冬的月。这些月亮,有的像打仗的铁钩,有的空明、澄澈、高洁。
唐诗不仅魅力无穷,而且它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满悬疑、诱惑与神秘!于是,我让学生演读,了解唐诗背后的逸闻趣事。
(一)演读《古朗月行》
演读李白的《古朗月行》,首先让孩子们读出月亮的可爱,读出诗的韵味;再读品悟,想象怎样通过表演读的形式来表现月亮的可爱。我让孩子们穿越时空,来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演一演李白的童年生活。
生1:李白李白,快看天上那个圆圆的是什么呀?
生2:恩,又圆又大又发亮,好像是用白玉做的盘子吧!
生3:我看像是王母娘娘瑶台上的镜子,飞到青云端上去了。要不,怎么会照出人的影子呢?
这是孩子眼里的月,它是可爱的!表演中有一些即兴生成的内容,灵动而有活力。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感受到诗的美好意境。
(二)演读《月下独酌》
小时候,李白眼里的月亮是可爱的。那长大后,李白眼里的月亮又如何呢?
课件出示《月下独酌》。两个学生一起读,要求做到了一字不差,有节奏感。
师:“酌”什么意思啊?(喝)
师:“酌”就是斟酒,倒酒喝。你们看,李白是跟谁喝酒?(自己,月亮)
师:对啊,跟月亮喝酒。还有谁陪他啊?对影成三人?(影子)
师:诗人、明月、影子——说是三个人,其实是——(一个人)
师:怎么样?(孤独,寂寞)
教师补充拓展:李白原想在四十岁以前成名立业,但他得罪了朝廷权贵,空有才华,却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这便是李白的悲哀:悲而雄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
同是月亮,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何如此不同呢?在李白小的时候月亮是可爱的,而长大的李白在月下品味的则是孤独寂寞;诗人李贺借月亮表达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而王昌龄则借月亮表达对边关战事不断的无奈,对国无良将的感慨。
大家思考讨论: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月亮如此不同?难道真的是月亮在变吗?
月亮并没有变化,不同的是诗人的心情:在作者高兴、难过、悲伤、痛苦、孤独时,笔下的月就带上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是借月亮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
月亮是一首豪放旷达的诗,月亮是一幅百看不厌的画,月亮是一首千古流传的歌。通过对月亮的诗歌的探究,学生感受到月亮的美好、诗歌的魅力,逐渐爱上中国文化。
(责编韦雄)
G623.2
A
1007-9068(2016)3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