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224000) 王扣红
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浅探
江苏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224000) 王扣红
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以及独创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质疑问难、启发想象、求异创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让语文课堂真正换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教学多向思维能力
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以及独创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立足教学实际,选择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开展多向思维,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对此,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就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出几点意见,以期抛砖引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新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巧设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诱导学生开拓思路、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学中有所问,在问中有所思,在思中有所悟,从而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帮助学生求得真知,提升能力。
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黄河的磅礴气势以及羊皮筏子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破浪前进的壮观场景,赞扬了艄公沉着稳健、机智勇敢的精神。在初步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中乘坐羊皮筏子明明十分危险,让人提心吊胆,可为什么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却能谈笑风生、从容淡定,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一样?这样,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既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又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许多的空白之处,给读者留下无限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自由幻想的权利和创造天性,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多向思维、想象创造,填补空白,从而丰富文本内容,充实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作者通过叙述第一次抱母亲的过程,表达母爱的伟大和子女的孝心。文章结尾处这样写道:“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这样的结尾方式,耐人寻味,给人以遐想的余地。在学习的最后,笔者抓住省略号这一空白处,引导学生大胆补白,拓展想象:“这是怎样的泪水?面对此情此景,你觉得作者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挖掘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和内涵意蕴,又可以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争辩是不同个性、情感、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正面交锋,是他们思想和智慧火花的有力碰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选取争辩的话题,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发散思维,展开争辩,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观点和心得体会,让学生思维、观点相互碰撞,促进学生对文本知识和思想主旨的理解、感悟,发展学生多向思维和求异创新的能力。
比如,学习《三顾茅庐》一文时,许多学生对“第三次到隆中,在离诸葛亮的茅屋还有半里多地时,刘备就让大家下马步行”这一细微举动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刘备这一举动是不值得的,一来诸葛亮不会知道;二来会多走冤枉路,耽误时间,俗话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刘备这一举动是值得的,一来下马步行不是要让诸葛亮知道,只是他们表达自己诚意的一种方式;二来下马步行,有益身体健康,还可以沿途欣赏风景,可谓是一举两得。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展开争辩,畅所欲言。最后,经过一番思考、分析、讨论,学生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种说法符合现代人求快的办事效率,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刘备这种做法并非是不可行的;如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第二种做法正是刘备诚心相邀、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具体表现。这样,通过选点争辩,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既为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求异创新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慧眼去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看待和认识问题,从而将学生思维引入更深处,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求异创新的能力。
(责编韦雄)
G623.2
A
1007-9068(2016)3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