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拥军
(山东省嘉祥县疃里镇第一中学)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人文情感
高拥军
(山东省嘉祥县疃里镇第一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涌动情感的激流,闪烁思想的火花,放射智慧的光芒,应该展开自由、平等、民主的对话。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应该是动人的,情感应该是真挚的,这样就能引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他们受到教育。那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将这种人文情怀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呢?
“文以载道”,教材是例子,但也蕴涵着挖掘不尽的人文情感因素,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肥沃土壤。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们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体例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为例,全书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情感目标都很明确。比如,第一单元诗歌,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志——热爱大自然。第六单元文言文,学习历史人物,评古论今,让我们以名人为先导,汲取精华,传承其美德,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用我们心中的彩笔,绘青春灿烂的华章。教师对每个单元的情感目标明确了,方能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开掘每一篇课文的情感目标,以做到有的放矢地达成情感教育的目的。如第一单元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抒写了作者对中国儿童的关爱之情,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语文教师对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的情感目标应做到了如指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情怀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了。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说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为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找准文章的情感突破口,并巧妙营造情感氛围,运用富有美感的语言将思想教育的内容融于提问和讲解之中,以收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实效。比如,维克多·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作者的语言充满了战斗激情,充分展示了伏尔泰的人格魅力。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就应该饱满激情,心怀敬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雨果对伏尔泰的歌颂和敬仰以及伏尔泰卓越的历史贡献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以达到学生与文本情感的共鸣,思想的交融,收获的共享。
“情动而辞发”,让学生的情感和文中人物的情感发生共鸣,定能迸发思维的火花。教师要找准训练点,在文本文笔含蓄、典型之处潜心会文,去挖掘文本的“微言大义”。设计训练点时口径要小,切入要深,力求细致精致,扎一针眼而能喷涌出泉水。独具匠心的形式创意,不循常规的思维方式,无拘无束的言语表达,能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和宽容,表现出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船上巧遇穷苦于勒,“父母”的反常表现,这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练笔,假如这时遇到的于勒是百万富翁,“父母”将会如何?学生通过小练笔,就可以在对比中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从而达到人文情感教育的目的。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课本本身所固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等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做人的良种。妥善寻找教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滋润”上下工夫,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各环节仔细揣摩,有机进行人文教育。
·编辑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