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启红(广东省丰顺县龙岗学校)
浅谈初中物理愉快教学模式
蓝启红
(广东省丰顺县龙岗学校)
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和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今天,整个教育系统上上下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正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要使学生通过体验和内化自主生成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积极尝试愉快教学的方法,尽可能地激活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把愉悦还给学生,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有意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迫切学习的心态。
例如:在上“探究——不同物资的导电性能”一节课时,学生感觉内容过于简单,没有继续探究的兴趣,因此我提问:“谁能告诉我,酒精、苹果、玻璃都是导体吗?用实际经验说也行,自己亲手做实验也行。”我提前准备了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材料。这时,一个同学自告奋勇说:“老师,酒精和苹果是导体,玻璃是绝缘体。”我马上问:“何以见得?”他说:“做心电图身上要抹上酒精,就是为了导电;苹果是酸的,说明呈酸性,酸溶液可以导电,苹果当然可以导电;玻璃若是导体,那么玻璃做的灯泡岂不是很危险吗?”我还未来得及回答,马上又有学生提出意见:“你说陶瓷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普通的陶瓷是良好的绝缘体,然而纳米陶瓷却是很好的导体,玻璃条件变化了也可以成为导体。”他的话刚说完。这时又有一位同学举手,要求做实验解释这个问题,他的实验验证了第一个同学的预测。这时,第二个同学抢着站了起来,总结了那两个同学的实验结论及实验条件,冲上讲台要演示玻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导体的实验。通过三个同学的争论,学习任务在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和互动中完成了,他们的一举一动连同他们的思想观点、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不仅给自己更给其他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富于启发性、层次性,提问的时机把握恰当,点拨引导恰如其分,学生就能在思维方法,学习策略方面大受其益,体验知识被发现的过程。
探究假设是对探究结果的预期,探究结果是对探究假设的验证(这里所指的探究结果是指实验结果,并非对实验结论的陈述)若结果与假设吻合,则假设被证实;若结果与假设冲突,则假设被推翻;若结果与假设基本吻合,但存在差异,从原则上说,该差异必然是受到另一种规律支配的结果。关注这种差异,实际上就是关注引起这种差异的规律,这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奏,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层层设疑,制造矛盾,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是促进其主动参与、大胆探索的一把金钥匙。因此,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通过巧设矛盾冲突,制造悬念,可以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
例如,在学习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以后,摆在学生面前需探究的问题是如何应用这个规律来实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际应用,即探究电动机原理。首先,探究的是如何使电动机转动起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过仔细的观察,发觉线圈每转动一圈,电路被接通一次,获得一次使线圈沿相同方向转动的力,这是线圈之所以能维持转动的原因,但这同时又是线圈对电源的利用率不高和线圈转动不平稳的原因。这是探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矛盾,是新发现的问题,如果能解决这个矛盾,“电动机”的实用价值将会得到巨大的提升。这一矛盾的揭示,标志着对电动机换向器研究的开始。
从上例中我们看到,通过对研究的评估,注意探究过程中未解决的矛盾将可能导致更有意义的新一轮探究过程的展开,促使学生主动发现。
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机会,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或者思维的不足,并主动获取知识。
例如,在讲容易出错的概念时,我往往故意给学生挖一个陷阱,等学生都陷进后,我再搭桥铺路,让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自己的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从而更正头脑中原有的错误认识。比如,学生对于“压力”并不陌生,很多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压力是由重力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压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并且这一片面性很顽固,影响学生正确概念的建立。为了使学生自行完善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举了许多由于重力产生压力的例子,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上述结论。这时我大大表扬这些同学,正在他们高兴的时候,我话锋一转:难道压力的产生都是重力产生的吗?接着我让每个同学在周围生活中找反例,看谁找的反例多。我设计了以下三步:
(1)学生自己实践,找压力。尽管学生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但在具体情况下也能找到压力。因此教师设计的实践就要扬长补短,避免有重力产生的情况。(2)启发学生寻找这些压力的共同点。(作用点、作用方向、作用力的大小)(3)请学生给压力下定义。
在这几步中,我尤其看重(2)(3)步,在通常的教学中,这两步极易被教师所代替,教师把已归纳完善的定义强加给学生,学生是被动式的接受,没有用“心”去参与,不会认识到物理概念不完善的地方,该怎样错还是怎样错。但在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压力概念时,就会发现压力的方向不都是向下的,而是四面八方的,这与前物理概念不相符,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压力的方向。教师此时的引导就好比及时雨,促使学生得出正确答案。与此同时,学生对压力的作用点、大小经过认真思考和教师的引导,也有了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学生悟出来,不是教师强加的,是学生自我超越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设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的学习条件和教学情境,变学习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阎金铎.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修订的内容介绍[J].学科教育,2001(04).
·编辑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