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琴
让语文作业成为适宜学生学习生活的土壤
◎丁秀琴
语文作业的布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帮助教师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节奏,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能力。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布置的作业形式呆板,容量大且枯燥乏味,大多是课堂知识的简单重复,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甚至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以致学生产生了厌恶作业的情绪,致使语文作业的积极作用难以发挥。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目前语文作业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断加以改革和优化,才能使作业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地强制学生的学习,最终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布置的作业要在形式上多下功夫,设计多层次和丰富多彩的作业,激发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让学生产生我要作业的强烈欲望,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作业中去,作业的效果就能达到最大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专门把课堂开始前5分钟的时间开辟出来让学生上台展示,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他们有的讲故事,有的说笑话,有的玩成语接龙游戏。他们在这片天地里以轻松愉快的心态积累词语、汇报预习成果、巩固所学知识。课堂中,我又根据所授教材课文的特点设计唱、演、画、写等作业。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我组织学生开展配乐朗诵比赛;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篇戏剧,笔者让学生自己选取文中人物,自己编剧表演课本剧。课外,我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让他们不定期地对社会发生的现象进行调查,采访校内外有名的人物,然后完成调查报告和人物专访。如教学完《祝福》,笔者就布置学生课后去采访身边的老人,听他们讲述旧社会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歧视和迫害。这些作业形式丰富,虽容量较大,但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口、眼、手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唱、画、演、玩中获得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学生从这一课堂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语文知识,而语文作业本身又是一项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活动,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过去那种非写即说的作业,尽量设计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作业形式,使作业不仅能起巩固知识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时令季节设计出实践类的作业:春节快到了,笔者让学生收集整理平时生活中看到春联,也可以自己尝试创作春联;清明节快到了,笔者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者图书查找清明节的由来、关于清明节的美丽传说、清明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收集有关写清明节的诗歌,在班上开展“追寻清明的足迹”主题活动,学生通过讲清明节的故事、诵读清明节的诗歌、畅谈清明节前扫墓的感受、欣赏清明节手抄报等形式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操作能力。
语文教学提倡因材施教,语文作业也同样如此,应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设置,设置不同的作业量、不同的作业难度,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最基本的作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高一层次的作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作业中获得收获。如学完《劝学》一文,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第一个层次,背诵文中的关键句子,找出文中特殊的句式,尝试把它翻译出来。这项作业要求人人都要做;第二个层次,背诵一、二两段,找出文中的论据,从文中找出特殊的句式,并翻译成现代文。这项作业要求稍高,提倡中等生做;第三个层次,背诵全文,课后阅读《庖丁解牛》,比较庄子和荀子不同的写作风格。这项作业综合性强,要求学得轻松的学生完成。这样三个层次的作业分别贴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品尝到了作业的乐趣,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的范围浩瀚无边,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就不能局限于课本、课堂等狭小的空间,应使作业的内容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开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迁移应用能力。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阅读以下两种评论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1.当代诗人余光中评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这样说道:“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会意。”2.庄周在评价这篇文章时是这样说的:“朱自清先生赖此文赢得的声名,相当于花五元钱中了五百万……”这样的作业能使学生突破对课文的限制,摆脱思维的定势影响,促使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和眼光去重新审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做到心中有学生,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丰富作业的形式,使语文作业变得更科学、更合理,真正成为最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土壤。
(丁秀琴 江苏省海安县李堡中学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