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市宋庄中心小学(222144) 朱 萌
实践指向写作,让习作洋溢精彩
江苏连云港市宋庄中心小学(222144) 朱萌
实践与写作不是两回事,而是相辅相成的。实践,可以丰富学生的经历,积累素材,积淀情感,最终为提高习作水平奠定基础。实践最终指向写作,教师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提升他们的习作水平。
实践 体验 兴趣 素材 情感
新课标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非常重视,而教材编写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每一册都安排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实对语文来说,综合实践固然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更多的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习作需要学生的情感,遗憾的是虽然有教师注意到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作文,但更多的是把这当做任务,而不是一种表达的需要。本文结合实践,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谈谈综合实践活动对丰富学生情感,提高他们习作水平方面的作用。
从表面上看,综合实践和习作是两回事,但两者并不矛盾,它们都有一个情感体验做中转站,综合实践是输入,习作是输出。教师在强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其动手能力的作用的同时,更要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小学实践活动很多,访问调查、文娱活动、体育比赛等,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目的,其实与课堂教学目的或者作前指导目的一样,都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相对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越有趣,学生的情感体验越丰富,表达的欲望越强烈。
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淡化创作意识,强调写与说是一样的,怎么说就怎么写。架设实践与习作之间的桥梁,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表达,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交流,还可以让他们通过视频、照片等形式进行表达,这样一来可以丰富表达形式,二来能让他们的情感体验更深。实践证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精神越兴奋,想象力越丰富,表达就越流畅。
学生怕作文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素材。其实不是他们没有生活,而是缺少细致观察。因此,要指导学生习作,前提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综合实践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导学生观察的平台。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指导,去思考,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对实践活动,最好的指导就是分步指导,即开始需要准备什么,中途重点观察什么,包括观察顺序、方位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践前或活动中强化。
比如针对《找春天》这一习作,笔者一改常态,把作前指导改成了综合实践,分别设计“找春天”“话春天”“写春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到操场上,到花坛里,细心观察春天花的变化、叶子的变化。当学生收获满怀的时候,教师及时提问:“找到春天了吗?谁来说说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用笔来描绘一下春天?”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习作精彩纷呈,有的说“:春姑娘来了,她吹白了梨花,吹红了桃花……”
学生经过实践体验后,可以说不缺素材了。教师需要认识到,写作指导的前提是让学生实践,并且指导他们实践,只有情感丰富了,才能文思如泉涌。只有认真观察了,主动参与了,学生才会有那种真切细腻的感受。这才是习作首先需要的,毕竟方法可以很快掌握,而素材情感不可一蹴而就。
综合实践是以活动形式体现的,强调的是学生亲身经历,亲自体验,在探究、观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在实践中观察的内容是真实的,情感蕴含也是真实的,习作是表达的最佳渠道,习作的生命也在于真情实感,两者的融合进一步让实践指向了写作,让真情在实践中酝酿,在习作中流露。
比如妇女节,笔者就曾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为妈妈做事”的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回家帮助妈妈洗菜,有的回家帮助妈妈打扫卫生,也有的给妈妈洗脚。学生表达心意的方式很多,真情流露得也很多。比如,有的写道:“今天我帮妈妈洗了脚,我心里很高兴,妈妈更高兴,一个劲儿地夸我懂事!”有的写道:“我帮妈妈梳头,发现妈妈头上又多了一根白发……”
真情的流露,让习作更加感人。实践活动提供的平台,让语文生活更加丰满。教师要重视语文实践,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体验。学生生活经历有了,情感体验有了,真情流露也有了,习作自然水到渠成。
总而言之,语文实践活动与习作不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而是相辅相成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情感得以丰富,让学生说话、表达等能力得以发展,从而最终为他们习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责编莫彩凤)
G623.2
A
1007-9068(2016)2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