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素养,得“意”还须得“言”
——以苏教版《半截蜡烛》的教学为例

2016-03-03 17:26江苏张家港市万红小学215600卢丽萍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22期
关键词:诺德语言文字课文

江苏张家港市万红小学(215600) 卢丽萍

提升语文素养,得“意”还须得“言”
——以苏教版《半截蜡烛》的教学为例

江苏张家港市万红小学(215600) 卢丽萍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要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准确定位,明确语言文字的主体性;要研透教材,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要精心设计,凸显语文文字的独特处。“得意”之后不能“忘言”“,言意兼得”才是阅读教学的正确选择。

语文素养 阅读得“意”得“言”

什么是语文素养?崔峦老师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不久前,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感想颇多。我感觉,这堂课少了些语文味,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他们可以自己读懂、悟得,教师在课堂上大动干戈地带着学生做情节、内容层面的梳理,看似过程流畅、教学完整,实则收效甚微。

那么,像《半截蜡烛》这类故事情节很强的语文阅读课,究竟该怎么上呢?下面,我就以这一课为例来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准确定位,明确语言文字的主体性

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语文的根。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是引导学生学习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个承载内容和情感的载体,更是一个主体,对它的理解、积累、表达和运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习惯把语言文字作为一个载体,通过它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对它的关注更多地停留在“披文”的层次,目的在于得“意”。

执教《半截蜡烛》的那位教师也是如此,说他完全忽视语言文字,那是不公平的。为了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冷静、勇敢和机智,他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细品读,但品读的目标却是“凭借语言文字,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机智和深深的爱国之情”。在他的教学目标中,文字是配角,指向的是内容和情感。如果把文字作为主角,其目标定位应该是“体会、学习作者如何用准确、传神的语言文字描写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机智和深深的爱国之情”。这样的目标定位,指向的是语言文字准确的表达和运用。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勇敢机智和深深的爱国之情是显而易见的,凭借文字来体会没有困难,而文章是如何恰当、传神地塑造出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出他们共同的爱国品性,才是学生需要理解和学习的,才具有语文课堂研究的独特价值。

二、研透教材,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再来研究教材,视角就不一样了。《半截蜡烛》这种小说体裁的课文,语言直白流畅,学生一读就懂。对这样的课文,教师该教什么呢?怎样教才具有价值呢?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在哪里?

再次深入教材,感觉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一波三折。作者对场面的把握,以及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画相当细腻,引人入胜,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恰恰缘于作者巧妙的谋篇布局、准确的遣词造句以及符合人物身份的细腻描写。基于文本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需要,训练点可设计如下:

首先在长文读短中强化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即在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写什么”中训练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在初读课文后,我们常常要引导学生把长课文读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里,很多教师重点追求的是问题答案的正确,而忽视答案语言表达的质量。如果文字训练的意识强一些,能从语言文字训练的角度来追求的话,我们不仅要追求问题答案的正确,更要引导学生正确组织语言,连贯表达——怎样把话讲得有条有理,怎样把言语不明之处讲明白,怎样把啰嗦的话说简洁,怎样把重要的线索巧妙地在主要内容中表达出来……在学生读课文、说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上点拨、指导。

其次,在“缘意学文”中品悟文字运用的精准传神。刻画人物的细节,作者用尽心思,可以以此为一个训练点,让学生圈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品一品从文字中体会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换一种写法行不行等。

第三,感受文中场面描写的作用。文中逐层渐进的场面描写对烘托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

在长文读短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在品读细节中感受人物语言描写的准确传神,在感悟环境描写中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巧,这样的训练点,凸显了教材的文体特点,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实践,同时完成了内容和情节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凸显语言文字的独特处

训练点的明确不意味着训练到位。要让训练落到实处并被学生所吸纳,还需要教师想办法让训练的过程变得“滋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如果语文课堂只关注训练,没有人文的关照,缺乏精神的润泽,课堂机械呆板且狭隘局促是必然的结果,再多的训练恐怕也会事倍功半。只有让训练裹上美丽的糖衣,与课堂的情趣、方法相拥着呈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才会以别样的魅力为学生所享用。所以,一个智慧的语文老师,必定会想办法让给予变得滋润。

首先,让课堂删繁就简,指向明确,力求一课一得,切勿贪多。课堂时间有限,环节太多,会让学生在匆匆的脚步中遗失思维的空间和表达的自信。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悟自练,避免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多活动和表演。文本中捕捉的训练点不需要太多,但必须有价值,有典型。

其次,要设计合理的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给学生的“悟得”一定的台阶。为了体会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用语的传神、表达的准确,在感受三人各自的表达后,可以设计一个比较读“:急忙取”“轻轻吹”的伯诺德夫人能干利落的主妇形象,“慢慢站”“默默坐”的大儿子心思缜密的少年形象“,娇声说”“道晚安”的小女儿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教学时,可以适时追问,能否让大儿子或妈妈“娇声”说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学生在笑声中再一次深切体会到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传神,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再如,为了体会场面描写在烘托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中心上的作用,在品读、咀嚼人物描写的语段后,适时引入蜡烛“灭—点—端走—夺回—端走”的场面描写。在这样扣人心弦的情境中再走进人物的内心,那种紧张、担忧却要故作镇静的形象伴随着场面愈加鲜明,而如果没有,效果会怎样呢?学生在热议中清楚,逐层渐进的场面描写对表现人物、表达中心、谋篇布局的重要。

王尚文先生坚持“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他说,只有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自觉而明确地指向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我很认同这一观点,语文课固然要理解文本内容,但是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特别是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语文教材的价值点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如果在语文课上,经常引导学生讨论“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么写有什么好处“”换一种写法行不行”,学生在“意文兼得”中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

(责编莫彩凤)

G623.2

A

1007-9068(2016)22-069

猜你喜欢
诺德语言文字课文
诺德广告
诺德美克(上海)机械有限公司
诺德(中国)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背课文的小偷
诺德林根:钻石堆成的小镇